第一篇: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反思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教育在社会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存在的。农村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农村教育的出现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教育始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存在的,以其自身的变化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最早的农村教育要追溯到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晏阳初、陶行知及梁漱溟等人倡导的“乡村教育”,“是在中国兴起的一个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的社会运动。”(《教育实用辞典》)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理解的农村教育通常是源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农村地域的、针对农民大众的、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直至改革开放30余年,根据2010年中国GDP数据显示,“中国的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39.8万亿元(约合6.2万亿美元),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28.2:47.9:23.9转变为2010年的10.1:46.9:43.0”,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向工业结构转变。2010年“新兴经济体农村转型的新德里宣言”提出“农村不再是农业或粮食生产的同义语,而是包括许多小城乡、中等城市,农村人口也不再仅指农民,而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所有人群,至少包括农民子女、直接务农群体、从事非农商业活动的人群、全体服务人员等。”这一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把农村教育定义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由此可见,现代的农村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是指为社会进步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大教育思想。在理论意义层面上,从农村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农村教育至少经历了三种变化:农村教育指向的范围由在农村的教育扩大到具有国民教育意义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对象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扩大到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所有人群;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服务农村转变为服务整个社会。农村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于最初的农村教育,现代农村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着,在未来的社会,尽管农村教育宏观政策环境会发生持续性变化,但是现代农村教育理念中倡导的“大教育”思想始终不会过时。
二、农村教育的“离农”问题
农村教育的理论目的在于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进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在农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农村教育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农村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应试化和城市中心倾向,农村教育逐渐偏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具体表现在:农村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与城市教育中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无异,学生的劳动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学校不重视农民的需求,很多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离农”教育。实际上,农户子女并非是不重视和不需要教育,没有机会进一步升学的农户子女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接受职业教育满足自己谋生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组织主体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农户对职业教育中的实用技术的多元化需求。如此情况下,若农村子女既不能在城市立足,也不能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户子女就无法生存,农村教育在农户那里就变得毫无用处。因此,一部分农村学生会选择辍学,到城市靠出苦力谋生;而大部分农户送孩子上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到城市工作,既为了谋生也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龚继红学者的一份关于“农户对教育目标的期待”的调查显示,“有56.1%的农户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考大学,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总之,当前农村教育体系还不够完整,不能充分满足不同教育个体的实际教育需求,致使农户不得不根据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对自身教育需求做出的相对理性的调整。而农村教育个体的教育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教育变成了在农村办的城市教育,由此定会造成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量流失,加剧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矛盾。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反思
农村教育微观层面上教育个体的自我选择现象呈现了当前农村教育在宏观教育供给与农户教育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停留在仅仅满足农村社会需求的农村教育宏观政策的层面,在农村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试图从宏观的教育政策深入到农村农户的实际教育需求,再根据农户实际的需求对宏观教育政策做出重新调整,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是促进农村教育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调节过程。农村教育不断向上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农户不断变化着的实际的教育需求。社会既是教育的供给者,也是教育的需求者。目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尤其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农村教育发展要充分关注宏观变化的社会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当宏观教育政策深入了解、考虑农村教育个体的教育需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时,给予农户的选择和帮助就会更多,农村教育个体做出的教育选择就会相应地更符合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充分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和社会才能为农村教育提供更多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农村教育只有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保证为社会发展输入更多有用的人才。供求角色的持续性转换,要求农村教育必须主动了解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只有保证供求处于持续的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促进农村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健康的互动,从而实现农村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作者:张景霞 单位:吉林大安舍力小学
第二篇:谈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简述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讨论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政府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农村教育面临严峻考验和严重困难。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阻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进步,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但城乡经济和教育的“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农村教育和经济发展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当前情况下,只有全面挖掘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完美融合,形成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才能使农村地区更加高效地发展,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的建设步伐。
2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的素质和能力与其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而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的发展。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础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投资。从历史和经验来看,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互为基础和动力,二者相互作用,对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技能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当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都与教育密不可分。而农村的基础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素质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可以培养出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新型农民,也可以通过提高人的劳动生产能力来实现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农村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主要受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影响。尤其是以县级财政为主的农村教育,其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更是有直接的关系。之前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而近年来,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软硬件设施有所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得到有效发展,这些变化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城乡一体化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3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3.1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实现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直接互动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拓宽农村教育投资渠道,鼓励农民提高子女教育投资,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投资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投资,农村教育投资的增长又必将刺激农村教育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增长。另外,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农民提高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互动。
3.2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都要强化主动意识,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去。一方面,农村教育要利用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的契机,借助教育投入的增加、优质资源的共享、友好学校的帮扶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发挥特色与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和特色经济,利用城镇化带来的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空间和载体,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3.3加速农村教育转型,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互动
农村教育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速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转型。一方面,农村教育在巩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加强离农教育、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要大力发展基于“三农”本身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一大批“依靠农村、为了农村、扎根农村”的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互动。
作者:孙雪 解红晖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更是不可忽视,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已经渐渐落后于时代,努力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开始发力,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我们却经常在新闻媒体中听到某某地区小学校舍简陋、某某乡村教师艰苦条件坚守数十年、某某地区农村教育问题凸显等有关新闻。那么,究竟教育的投入都投入到哪里去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农村教育今后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农村教育将来将要向何方发展,我们心里都没底。我国有9亿的农村人口,农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稳定发展关乎到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决定着我国人口总体素质水平。所以,办好农村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现实与理想永远是有差距的,我国的农村教育状况堪忧。
1农村教育现状
在我国,农村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具体有以下几点。
1.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跑偏
我国农村教育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修身,以及俗世功名而设,具有普及社会道德和做人准则的基本价值。但是反观现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沦为了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求学之路就是这样的。忽视了农村教育的自身机理,大多数是为了改变自身的悲惨命运而学习,成为了升学的工具。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渲染下,农村教育注定要走向衰落,农村教育价值观的跟风使农村的教育失去了独立性,失去灵魂,最终沦为附庸。
1.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公平简直是一句玩笑话。相对于城镇教育的投入,农村也就算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为例,上海复旦附中因为该校100多私家车无处停放校舍为上世纪末建筑,游泳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而推倒重建,投资3.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万元!农村呢,人均达到2000都是未知数。所谓的教育公平此时看起来,确实是有些让人胆寒。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先发展实验性、重点学校,而农村偏远地区基本处在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的阶段。这是与教育现代化相违背的。
1.3农村教育师资落后
我国农村教育的老师多为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都未受过系统的师范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在很多偏远地区,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偏低,无法满足中小学除基础学科以外音乐、美术、体育、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要求。这样的现实会导致农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更加不被重视。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走向死亡。
1.4农村教育的生源不断流失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都将孩子送到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镇学校、甚至是市里的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跟随父母外出,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学习;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无用论”在农村社会的流行,而让孩子退学务工。这使得农本就不多的村生源变得更加稀少,很多村小学不得不裁撤、合并,最终走向消失。这一过程,80后的人体会最深,小学的时候在村小学上学,初中的时候,村小学合并,上高中的时候,村小学,乡初中裁撤、合并,都集中在部分重点学校。
1.5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与学校管理者水平息息相关。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管理者能力有限,在学校管理上照搬照抄,很多制度都流于表面,再加上经费紧张,奖罚不明,致使教师队伍涣散,教育质量堪忧,学校管理也是一片混乱,没有主次之分。这对于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是致命的。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会给本就脆弱不堪的农村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开始走下坡路。
2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走出现在教育的束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2.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势在必行,财政上倾斜,政策上放宽。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是农村学生在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教室里上课,促进教学软硬件升级,教学设备优化。第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设立教师进步奖励制度,鼓励农村教师教研创新、教学创新,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第三,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经费的补助,既解决了农村学生上不起学的困境,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学习无用论”彻底失去市场。
2.2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素质教育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进修、交流学习、增加学习机会等方法来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素质,在学校内部,通过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素质。通过以上两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理论水平都有所提升,为农村教育发光发热。2.3吸引高素质教师来农村农村教育想要搞好,人才是关键。我们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来农村从教。用感情和良好的生活氛围影响他们,是他们扎根农村,为农村教育发光发热。
2.4改善乡村学校的管理
一个单位的好坏,管理者是关键。农村教育的管理者的筛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委任农村的管理者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选择办事能力强、为人正直、专业过硬、管理能力强、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想法的人担任,只有管理者带好头,我们的新农村教育才能够改头换面,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2.5端正教育理念
我们农村教育,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抵制不良的思想侵蚀,彻底清除农村“学习无用论”这样的思想言论,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学习观念。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理想、兴趣、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不止是学习知识,更是在教导人做人。我们的现代教育太过功利,一切都为了升官发财,一切都为了挣钱,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性。
2.6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不足、或被挪作他用。所以我们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保证教育部门的教育经费真的落实到农村教育建设上了,建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经费专项资金,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整体素质偏低,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是我国农村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为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农村教育的现状能够改善,能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发挥作用,我国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吸引高端教育人才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来。把农村教育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建设村民信任、学生发展、教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农村教育。
作者:谷宇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