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特点:历史沿革与现代形态
(一)艺术品产业的特点和地位
艺术品产业作为以造型艺术品为主的各种文化经济活动的总和,以艺术品的创作为源头,涉及投资、会展、仓储、贸易、艺术衍生产品等相互关联的多个领域,延伸到各类社会群体对艺术品的消费、收藏、投资等广泛需求。它从雏形开始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其经济总量和社会消费正在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看,各门类犹如一个从中心向周边层层扩展的同心圆,而艺术品产业正处在核心的地位,因而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把创意产业分为文化遗产、艺术、传媒、创新功能这四大领域①。由于艺术品产业包含了大量原创性内容,遂成为出版、设计、新媒体、影视、数字游戏等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是全球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服务链和品牌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鉴于此,它在联合国2002年和2009年两次颁布的文化统计框架中,都被列入A、B、C、D、E、F等6个主要门类的核心领域C类(见图1)。
(二)艺术品产业的价值和意义
从艺术品开发的能力角度看,艺术品产业体现了一国国民所拥有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技能。正如丹麦学者本尼•奥塞林所说:艺术品的创造力,源自对儿童早期教育和国民终生教育的大量投入。尽管许多欧洲国家缺乏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但是只要它打造一个“学习的国度”,那就会成为一个“创造力的国度”,通过国民对艺术的创造而拥有大量宝贵资源,终究会成为一个“竞争力的国度”②。这一深刻的理念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品产业的核心,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民重视和支持艺术品产业。从产业发展政策的角度看,艺术品产业被许多有识之士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英国经济率先进入历史性转型期之时,英国政府就认识到:创意、设计和艺术,对于提升工业产品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英国政府在1993年发布以“创造性的未来”(CreativeFuture)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指出文化发展的核心就是创造和创新,又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有关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英国政府提出的“创造性未来”和“创意产业”这两大理念对欧盟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盟理事会借用英国提出的“创造性的未来”概念,正式提出“创造性的欧洲”(CreativeEurope)文化战略目标和欧盟文化政策总体框架。2014年《欧盟文化创意产业出口和国际化战略的报告》指出:艺术品是欧盟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出口门类之一,应该把它作为欧盟开展国际文化贸易和发挥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关键领域(见图2)。
(三)艺术品市场的演化过程
艺术品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产业,经历了消费型市场、收藏型市场、投资型市场、类金融化市场四个重要的市场发展阶段(见图3)。艺术品作为人类审美理想的主要载体,很早就催生了消费型市场的雏形。例如,公元前1200年的金沙文化,创造了1000多件极为精美的艺术品,其中的太阳神鸟金饰,以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绕日”的造型,代表了古蜀时期黄金工艺的辉煌成就和中华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它已经被认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良渚、三星堆、马王堆等地的出土文物显示:中华先民很早就有对艺术品的喜爱和消费,社会上层用艺术品作为礼器、祭品、装饰品,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艺术品逐步进入收藏型市场的阶段。在工商业发达的意大利等地区,富裕阶层和社会精英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逐渐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例如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达•芬奇,有许多杰作被王室、贵族和教会收藏。当时的艺术收藏市场包括如下环节: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作为出资人和收藏者的富人、作为评论人的学者等。出资人和收藏者重视艺术品的艺术、历史价值,也看重艺术家的地位和名望,而比较少地考虑其他世俗因素,如艺术品的商业价格、交易的获利多少等。由于艺术品流通周期比较长,这类收藏趋向于以时间换增值。从20世纪初叶开始,艺术品进入投资型市场阶段。1905年,AndreLevel在法国创立了熊皮基金。这个基金筛选了大量具有盈利前景的艺术品,重点是梵高等大艺术家的精品。它以1000法郎买入毕加索的画作《杂耍者》,数年后卖出11500法郎,成为工业资本投资艺术品产业的先驱。它标志着艺术品产业从个人收藏向机构投资的深刻转变。在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操作下,投资者尽管没有很高水平的艺术专业训练,却可以经常性地介入艺术品的投资和交易。艺术品投资不仅在经济景气时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在通货膨胀高涨时也是良好的抗通胀选择。工业化国家高收入人群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成为艺术品投资的直接需求来源。从20世纪中叶开始,艺术品进入类金融化市场的阶段。艺术品交易所和艺术品证券化的出现,为大量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条低门槛的大众化艺术品投资路径。与艺术品相关的基金、信托、抵押等金融工具,活跃了艺术品投资市场,改变了只有竞买而没有竞卖的传统,创造出不但有竞买,而且有竞卖的双向流通机制,成为具有类金融特点的经济形态。它推动了艺术品生产、评估、抵押、流通、保管等环节,也凸显了艺术品在保值和增值方面的价值。有研究者指出:100年前,道琼斯股票有33家蓝筹股公司,如今仅剩下通用电气(GE),而1900年的100个印象派和古典派艺术家,至今还有95个大家的画作活跃在各大顶级拍卖会上,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对象①。这四个艺术品市场形态在出现的时序上有先后,而在现代社会中却是相互交融和实时并存的。
二、全球趋势:中心城市与内在规律
(一)市场的增长与全球大格局
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文化贸易的视野中,艺术品产业是一个不断增长的领域,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的资料,从2002年到2011年,全球创意经济出口量从2800多亿美元增长到了6200亿美元以上,增长了1倍多(见图4)。其中在2008年以后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而有所下滑,在2009年跌入小低谷,而后又进入到上升通道。而在全球所有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中,视觉艺术品的增长率达到12.8%,高于全球所有创意产品出口的平均增长率11.5%,特别是远高于出版物的增长率7.3%和视听产品的增长率7.2%,说明艺术品产业的国际流通性优于其他许多门类,获得了投资、国际贸易、消费三大动力的推动(见图5)。从全球视野看,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人群,是艺术品产业大量需求的基本支撑;实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共同决定的名义财富,成为艺术品产业的稳定动力;而艺术品作为高风险、高收益、低标准化/非标准化的资产,又高度依赖于成熟的投资和消费市场体系。全球的艺术品产业大国必然是经济大国,但是经济大国未必一定是艺术品产业大国。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的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③,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平衡的深刻道理。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2014年度报告《全球艺术品市场:聚焦美国和中国》①,2013年,全球共有30.8525万户商家从事艺术品和古董贸易,形成一个庞大的艺术商业群体。当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的交易总额达到474亿欧元,比同期上涨8%。美国以38%的市场份额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比2012年增加5%。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约为113.7亿欧元,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有关研究者预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潜在规模可能是这一规模的2-3倍,即可能增长到230亿-340亿欧元。全球艺术品产业基本上形成了美国、中国、欧盟三足鼎立的大格局,这与世界经济大国的格局形成了巧妙的对应。
(二)中心城市与多元动力模式
在全球艺术品产业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即“城市中心、高端掌控、多元模式、实力竞争”,特别是一批艺术品中心城市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它们既是吸引大量艺术投资和培育艺术家的基地,又是以艺术品会展和交流推介艺术品新锐的舞台,更是推动艺术品流通和交易的平台。1.纽约模式:全球金融中心+工商业大都市+多元大熔炉纽约市是全球艺术品产业的第一重镇,2014年纽约的艺术品公开销售总额达46.8亿美元,占据了美国艺术品公开销售市场的50%以上,也占据了全球艺术品公开销售额的1/5。2014年有超过2万件艺术品在纽约拍出,其中83件的价格超过了1000万美元。纽约充分利用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艺术品产业向投资型和金融型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指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中心城市。纽约不但有第五大道上的“博物馆一英里”,集聚了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一批顶级艺术品展馆,也有SOHO等非主流的艺术创作集聚区,更有苏富比拍卖行和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前者从2010-2013年创造了81亿美元的拍卖业绩,具有了类金融的特点;而后者把艺术博物馆发展成兼有展览、投资、交易功能的综合实体,展示了金融资本推动艺术品产业的活力。2.伦敦模式:中央活动区+文化财富管理中心+创意集聚区伦敦是全球最早倡导创意产业的城市,而它的艺术品产业集聚在伦敦中央活动区(CentralAc-tivityZone,CAZ),CAZ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和实践创新,由2000年到2004年编制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它沿泰晤士河蜿蜒约13公里,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集聚150多万人。CAZ不但是伦敦金融城和大批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也汇聚了著名艺术机构如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艺术馆等,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优秀艺术品,更与皇家艺术学院、著名剧院、文化遗产公园等相映成趣,成为活跃的文化艺术和金融商贸集聚区。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家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进行全球资产包括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品、古董、证券、债权、不动产、珠宝等的投资和管理,形成全球文化资产管理中心。3.巴塞尔模式:顶级艺术展+吸引财富人群+全球画廊网络巴塞尔是瑞士第四大城市,与德国和法国交界,面积约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20万,是个类似日内瓦的国际化城市。瑞士从19世纪初以来就是著名的中立国,建立了稳固的银行和交易体系。巴塞尔拥有在国际金融方面举足轻重的国际结算银行(BIS/BIZ),每年举行影响巨大的国际样品展示会。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巴塞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产业模式,而巴塞尔艺术展则是它的王牌,至今已经举办46届,成为全球画廊和艺术品投资人关注的风向标。2014年的巴塞尔艺术展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的285家国际顶尖画廊参展,并且巧妙地把高雅艺术和奢侈品营销结合起来。巴塞尔艺术节成功地进行了品牌推广活动,2002年派生出迈阿密海滩的巴塞尔艺术节,2012年派生出香港巴塞尔艺术节,使巴塞尔艺术展的品牌也成为一个财富来源。4.东京模式:中高端收藏+城市新复兴+东方生态时空东京在“城市复兴新政策”的引导下,于2004年全面建成了六本木新城(RoppongiHills),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耗资25亿美元,既是体现21世纪文化理想的新地标,又是高端艺术场馆的汇聚中心。这里不但是金融、保险和诸多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而且集中了三座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殿堂:以现代艺术为主题的森美术馆(MoriArtsCenter),由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基金会资助的21-21艺术博物馆,以及由设计师黑川纪章设计的新国立美术馆。具有日本园林风格的六本木中庭与三大美术馆相映成趣,演绎着大都会的艺术畅想曲,把基于商业、金融、时尚、奢侈品等而汇聚过来的大量资金流和人流,融入艺术品产业的领域,为现代城市人和财富家庭参与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圣达菲模式:多元文化遗产+艺术旅游+西部风情体验圣达菲作为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首府,开创了西部小城艺术旅游的另一种模式,成为美国第四大艺术品交易中心。这里位于浩瀚的沙漠之中,历史上是印第安人的家园和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的据点,也曾经是墨西哥领土的一部分。它把传承多元的文化遗产与艺术品开发结合起来,拓展到艺术旅游和生活美学体验的领域。在著名的大峡谷大道两侧,集中了近百家印第安民居风格的美术品商店、艺术博物馆、艺术咖啡馆、音乐花店和中小型创意企业。圣达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创意城市—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产业—多元文化—创意旅游生态系统,形成强烈的艺术体验感染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三)主导理念和政策框架
各国艺术品产业竞争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是设计出有效而完整的主导理念和法律政策框架。因为艺术品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宏观上对艺术品的经济作用、产业定位、社会价值、人文导向等给予系统的规定。作为全球艺术品产业大国的美国,很早就形成了法律政策框架,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报告的话说,就是把艺术品业作为“为美国社会积累大量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采用法律、资助、基金作为三大动力杠杆。美国从建国之初就明确了对文化艺术的法律保护。1787年的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为了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政府的资助是推动艺术品产业的活水,美国国会每年向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以及博物馆与图书馆事业学会提供大量拨款;而基金会是美国政府推动艺术品产业的强力杠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支持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展的《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美国也鼓励各类私人和社区基金会,2010年美国全国基金会有5万多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600多家,其中有15%左右与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作为美国20世纪三大基金会之一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是艺术品产业的大力推动者。欧盟的文化艺术政策框架,以“鼓励创造”和“参与和分享”作为两大杠杆,激励绵绵不绝的艺术品创造。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就有了文化权利的内容。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中,对公民参与和分享文化权利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欧盟在文化人权理念的引导下,于1994年通过法律,规定艺术品进入欧盟任何一个国家,应该缴纳最低为5%的进口增值税。但如果是“临时性进口”,就可以暂不缴纳,直到进口艺术品卖出,暂缓期限为2年。在欧盟法律的框架内,对画家、画廊、拍卖公司、艺术博览会等艺术品产业链的各要素的经营者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日本针对艺术品产业确立了两大理念:(1)文化财理念。日语“文化财”是日本为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所建立的标准,依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订立。文化、历史、学术等成果一旦列入“文化财”,就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2)鼓励文化出口政策。1996年以来,日本先后制定多项鼓励文化艺术出口的政策。2011年5月12日,日本朝野十多位著名人士联名提出《新日本的创造———为了让文化和产业、日本和海外紧密联系———日本官民有识之士会议提议》,提出向世界推广“超越二分法的日本流———日本的创造性”,它包括中体日用/西体日用/日本画•西洋画/神道佛教相融合/混俗和光/文戏•武戏/萧瑟•美好等多种要素,到2020年使得“日本流”———日本向海外销售的文化时尚产品达到8万亿-10万亿日元①。日本的税收制度在国税里引入了公益信托,针对艺术普及和文化财产保存与开发的机构法人,建立文化艺术业务公益信托的制度等。
三、中国实力:有利条件和面对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经济体,也是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大国,在迈向全球艺术品产业强国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完善产业框架
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对艺术品业首次提出了要求:“繁荣美术创作,推动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创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推进的艺术发展体系。引导、培育和建设艺术品一级市场。完善艺术区管理模式,鼓励艺术品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中国艺术品行业登记认证数据库。积极扶持新媒体艺术。”该计划提出发展艺术品产业的基本目标为:到2015年,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2000亿元,形成2-3家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产业集聚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艺术品重要交易中心。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上述计划发挥了开拓和引导的作用,但是缺乏对艺术品产业的体系做出深入和完整的界定,主要把艺术品产业集中在艺术品一级市场方面,缺乏对艺术品产业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投资交易、国际贸易等的系统性要求。2013年全国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003亿元,同比增长12%(见表1)。其中包括多种成分:二级市场即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为438亿元;三级市场即艺术授权市场中,狭义艺术授权产业即以原作授权品(复制品)为主,2013年达到52.1亿元,广义艺术授权产业包括艺术复制品、艺术授权品、艺术衍生产品等,2013年交易额为200亿元人民币。而全国艺术品出口和网上交易合计不到100亿元人民币,所占比例很不相称,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4万多亿美元进出口总值、中国巨大的网上交易市场总量很不相称②,说明中国的艺术品产业规模增长很快,但是整个产业体系不够成熟,主要产业环节的发育不够均衡。
(二)国民投资艺术品的热情高涨,亟待投资便利化服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公共财富和个人财富都获得了巨大增长,形成了投资艺术品的广泛社会基础。中国在2014年成为全球第二个突破10万亿美元的超大型经济体。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国民的个人财富也不断增多,2013年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4.76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2124倍。②中国出现了一大批高净值人群和超高净值人群。根据国际惯例的高净值人群(可以直接投资的资金超过100万美元),2012年为64.3万人,同比增长14%。2013年,全球最富有的人群中,中国人的比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超高净值人群(拥有3000万美元以上资产)位居全球第二。越来越多的财富人群喜欢把古代书画、当代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作为投资的对象,认为投资艺术品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同时也有长期的保值和增值效益,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对冲功能(见图6)。但是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财富人群较为集中的主要沿海城市群,艺术品产业发育并不平衡。以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份额在2012年占到了47.20%,北京作为政治首都和文化中心,汇聚的艺术品产业机构比较齐全,集聚的艺术品基金比较多。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占艺术品市场份额的13.90%,珠三角地区占的份额为7.60%④。而从两个城市群占全国GDP总量来看,长三角约占全国GDP总量的18%,珠三角约占全国GDP总量的9%。这恰恰说明,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人群而言,艺术品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缺乏对艺术品投资的便利性服务,艺术品产业的投资潜力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
(三)艺术品产业集聚区逐步发育,主体集聚不够均衡
艺术品产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体系,它以艺术价值链为核心,包括了艺术品投资和金融、艺术品创作和评论、艺术品仓储和会展、艺术馆和博物馆会展、艺术旅游和创意体验、艺术授权和艺术衍生产品六大环节,而且衍生到出版、印刷、旅游等相关产业。有鉴于此,建设艺术品产业集聚区必须集聚多样化的主体,使得它们形成一个“开放式环形”模式。这样的产业链不但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而且可以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相互融通。但是根据我们对北京、浙江、上海、广东、广西等10多个艺术品产业集聚区的调研发现,上述理想的产业链模式很少,许多是偏重某一个环节的“花心模式”和“梯型模式”。前者是以一批艺术家和工作室为核心,在周围集聚许多艺术品的器材、仿制、物流和零售企业,成为一个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基地,这就难以拓展完整的产业链;而后者是指以艺术创作与会展及旅游为主,集聚了较多的创作主体,但是缺乏艺术品投资和交易机构。由于艺术品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它们往往以开发房地产作为“压舱石”,使得集聚区过分依赖房地产的反哺,淡化了文化艺术的主题和造血功能,难以对整个产业链发挥带动作用。
(四)艺术品进出口渠道不够便利,亟待与国际规则接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但是还不是艺术品出口强国。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出口额,不但低于美国的艺术品出口量,也低于一些欧盟国家的水平,这与中国艺术品进出口的税率较高有一定的关系。英、法、德、瑞士、日等国家艺术品进出口大多采用了宽松的税收制度。比如2011年法国文化产品各门类的进出口额中,艺术品所占比重最大,出口达到11.56亿欧元,进口达到4.93亿欧元,超过图书报刊、视听产品、乐器和乐谱等的进出口额①。其中有大量的艺术品是被国际旅游者购买的,这也带动了法国艺术品向国外出口。中国扩大艺术品进出口,还必须逐步完善国际化的仓储和通关服务。艺术品属于文化产业中高价值的物品,但是高昂的运输、保险费用和国际税金,使得艺术品流通的速度放缓。有鉴于此,中国亟待借鉴国际经验,包括借鉴新加坡自由港对“特殊资产”的仓储服务模式、迪拜媒体城享受自由贸易园区的艺术品优惠政策、瑞士日内瓦自由贸易区的仓储和通关服务模式等,依托自由贸易区等有利条件,提供国际化的仓储和通关服务,形成更有竞争力的艺术品对外贸易基地。
四、宏观战略: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
“十三五”规划时期,是中国从艺术品市场大国迈向全球艺术品产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把艺术品产业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点领域,通过制订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举措,培育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专业人才,建设优秀的艺术品产业服务平台和配套设施,吸引全球艺术品产业的资源在中国集聚、展示、交易,形成包括艺术品产业六大环节的全产业链,形成全球艺术品产业强国的基本实力。中国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要建设5个以上的艺术品产业中心城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批国家级的艺术品产业集聚区,成为培育艺术品产业的基础平台和集聚空间。每个国家级集聚区能够集聚100家以上的艺术品企业和服务机构,常年联系的艺术品专业工作者和工作室有200人(家)以上,每年举办10次以上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品会展,包括博览会、交易会、主题展览会等。每个艺术品中心城市都要形成发达的艺术品投资和商贸机制,每年吸引200万以上的艺术旅游人次。到2020年使得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总量突破4000亿元,艺术品对外出口突破200亿元。中国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服务体系(见图7),推动三大要素的流动:(1)资金流。把大量的艺术品资源和项目设计成投资产品,吸引大量的社会投资,通过金融工具包括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众筹等,形成活跃的艺术品投资和交易市场。(2)艺术品流。通过专业和业余的艺术品教育,培养大量的艺术品人才,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技艺,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3)人流。发展与艺术品相关的衍生产品商贸和旅游,吸引大量的艺术品观众、收藏者和消费者,拉动相关的产业。中国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要顺应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开放水平的趋势。2015年6月1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之一。根据韩国自贸协定官方网站公布的文本,“韩版”的韩中自贸协定文本共22个章节,“同等国民待遇(第二章)”、“服务贸易备受关注(第八章)”,这显示了中国推动对外文化开放的自信心,也预示着未来的中日韩、中拉、中非、中欧、中蒙俄等高标准自贸区谈判,会向高标准、全方位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要深度对接国际艺术品市场规则,整合国内和国际两大艺术品市场,在未来的高水平自贸区网络中大显身手,推动艺术品国际贸易,形成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大格局。
五、实施重点:因地制宜和有效举措
(一)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创作活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发展艺术品产业应该重点开发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一个罕见的超大型文明实体,拥有超大型的国土、超众多的人口和超悠久的历史遗产,正如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所言:中国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不同,“她首先是一个文明国家,其次才是一个民族国家”①。中国在历史纵向轴上累积了从华夏先民到唐宗宋祖的巨大遗产,而在空间横向轴上展开了齐鲁、燕赵、三秦、三晋、湘楚、吴越和巴蜀7大地域文化形态和20多个次级地域文化形态。而每一个历史和地域文化形态,又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元素。从三星堆的瑰丽青铜艺术,良渚的精美玉器,到汉唐明清以来的书画艺术佳作,都应该在发展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过程中获得绵绵不绝的传承。有鉴于此,中国“十三五”期间的艺术品产业建设,要把握好艺术品资源在地缘分布的多样性、艺术品产业在区域投资的有效性、艺术品市场在地缘开发中的层次性,以构建一个既有系统运作又包容多样的艺术品产业强国之地缘大布局。
(二)发展艺术品产业集聚区,探索多种模式
艺术品产业集聚区是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必要的空间载体。我国已经在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建立了国家级的12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340多家示范基地,培育了深圳大芬村、北京798、上海M50艺术品创意基地等一批艺术品产业集聚区。在“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形成多层次的艺术品集聚区大布局,包括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省市建设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功能的国家级艺术品产业集聚区,发挥率先示范、带动全局的影响力;也要总结上海金山农民画集聚区、广西临桂五通农民画集聚区、浙江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集聚区等的多层次经验,把发展艺术品产业与推动当地经济的升级结合起来,让悠久的文化和技艺传统焕发活力。如东阳的工艺美术产业集群,集聚了木雕•红木家具规模以上企业95家,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木雕•红木家具生产企业1035家,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木雕•红木家具产业集聚区。2012年该产业的产值155亿元,从业人员13.4万,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交税收达44800万元,吸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手工艺大会第一次到中国召开②。像这样从“草根”走向世界、充满创意和创业活力的艺术品产业集聚区在全国应该是多多益善。
(三)推动艺术品金融和交易,完善配套服务
艺术品金融和交易是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的增压泵和动力阀。要积极培育艺术品的投资基金、信托、担保等机构,同时发展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财富人群和社会群体参与艺术品的消费、收藏、投资和交易。正如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经验所启发的,针对艺术品的标准化程度低、鉴定比较困难、价值难以准确判定的特点,艺术品的投资和交易,将遵循一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道路。在初级阶段,主要是针对有相对定评的艺术品,解决确真、确权、评估、保管、交割等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既要开发评估、登记、托管、仓储、市场指数、结算、鉴证、保险、信托、版权保护、资信评级等配套服务,推动艺术品交易向类金融化发展,也要开发交易难度更高的艺术品品种,包括翡翠玉器、装置艺术、艺术房地产等,推动更广泛的艺术品金融配套服务,打通投资和需求之间的“堰塞湖”。
(四)鼓励互联网+艺术品,推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艺术品是中国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的新增长点。过去,艺术品产业被分割为在地生产(艺术品创作、印刷等)、在场生产(艺术展览、销售等)、在线生产(艺术品网络传播等)三大门类。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特别是虚拟3D技术、线上线下浏览方式的应用,这三大门类被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极大地方便了艺术品的价值生成与流通、艺术品信息的海量开发和使用、艺术品的大众化欣赏和消费。例如,中华艺术宫数字艺术博物馆是我国首次实现全场景虚拟浏览的博物馆官方网站,它将高精度的图像、全场景虚拟浏览以及大数据容量这三大体验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了数字艺术博物馆的基本要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突破空间局限,在网络上获得对艺术品的体验,参与艺术品远程交易。2014年5月,北京保利与淘宝合作推出“傅抱石家族书画作品”专场,在淘宝网上的成交率达95.08%,其中有31件作品成交价格超过起拍价10倍以上,成为国内首个登陆淘宝网的线下拍卖公司。2014年3月,佳士得拍卖行首次举办中国工艺品在线拍卖,57件德化瓷拍出近30万美元的价格。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如亚马逊艺术画廊(www.amazon.com/art)、谷歌“艺术计划”等争相开发数字化艺术服务的潮流中。中国要迈向全球艺术品产业强国,应该大力推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在开发互联网艺术品新业态等方面有更大的建树。
(五)完善艺术品产业政策体系,优化实施细则
完善的艺术品产业政策是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的重要保障。根据专家研究,在我国1978年到2012年出台的517条文化产业政策中,针对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传统行业的政策数量占明显优势,分别为18.57%、11.22%、8.9%,有关网络文化和动漫产业的政策数量增长明显,分别为12.19%和14.12%,但是对艺术产业包括艺术品、演艺、音乐等的政策比较少,合起来仅占7.0%①,说明国家和各地区有关艺术品产业的政策相对缺欠,扶持艺术品产业的实施细则比较滞后。有鉴于此,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层面应该加快制订艺术品产业政策和实施细则。比如,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艺术品产业的进口海关税、增值税等太高,建议逐步降低到与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国家等相当的水平;针对中国目前关于文化艺术作品和文化服务的著作权、商标权、文化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购进项目中不可用进项税额抵扣的现状,建议借鉴韩国的做法,准许进项税额税前抵扣,以减轻艺术品企业的税收负担。中小微艺术品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税收优惠应贯穿于中小微企业的创办、发展、转让等各个环节;要实行税收扶持手段多样化,广泛运用亏损结转、税收抵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出口退税、提取风险准备金等间接税收优惠支持方式。
(六)建立艺术品产业平台体系,加大服务力度
艺术品产业服务平台体系是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的必要基础。“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艺术创作与展示服务平台,集聚丰富的原创资源,策划艺术品会展;发展艺术品体验与旅游服务平台,推动“中华特色”和“艺术体验”的推广等,更要培育更多“平企合一”的艺术品企业。正如雅昌从一个获得国际盛誉的优秀印刷企业,发展到综合型的艺术品平台型企业,包括颁布中国艺术品市场指数、汇聚大量艺术品信息、推介艺术品企业、雅昌艺术品拍卖网等,以推动艺术品产业做深做透做大,显示了平台型艺术品企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
(七)开发艺术品衍生产业,扩大艺术惠民
艺术品授权产业(artsauthorizationindustry)是建设艺术品产业强国,开展艺术品贸易的有效形态。它是艺术著作权方、授权开发方、支持保障方、推介服务方等的有机组合,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它的核心是把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原创价值的艺术内容,通过授权衍生开发而扩大市场化的应用,通过“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而获得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三大门类:艺术品原作授权、艺术衍生产品授权、艺术品数字化授权。根据美、法、英等国家的统计,艺术品衍生产业的贡献值可以占直接产业贡献值的6%-10%。如拉斯维加斯品牌授权展举办超过30年。2013年6月该届展会吸引全球拥有5000多个品牌的近400家参展企业,超过15000名到会,可见全球艺术品和品牌授权市场之兴旺。2014年11月,上海自贸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首次举办文化授权交易会,依托自贸区的体制创新,为文化授权产业的原创作者、开发商、授权经营商、代理机构等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汇聚了许江、尔冬强等著名艺术家和美国、法国、以色列、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1000多件艺术授权展品,而且首创了酒店客房+主题单元+交易洽谈的体验式展示,显示了中国发展艺术品衍生产业潜力深厚,大有可为。
作者:花建 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