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主要教学课型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乱象
1.无领导(学科小组长,领头羊;或者领导能力不足)。这里的“领导”指小组里各学科的学习小组长。要想提高学习效率,一个优秀的学科小组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高一年级为例,学生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有九个,那么意味着一个学习小组要有九个学科的小组长才可以,当然由于小组人数一般六个为宜,所以势必有学生要担任两个或者以上的学科小组长,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一年级的学生很显然多数能力不够,所以这样的学校小组很多时候呈现一种无领导的状态,或者是学生领导能力不够的现象,那么小组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无组织(没有一定的组织流程和时间概念,随意、任性、散乱)。有些课程内容适合让学生自主交流来学习,目前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也跟老师的期许有些差距。例如,由于小组长领导力不够,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时,随意性较强,没有一定的学习流程和时间概念,甚至有时候老师也没有能够很有效地做好指导,小组学习效率极低,看似讨论交流,气氛热烈,实际不明重点,浪费时间,收获不大。3.无目的(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对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不清不楚)。老师不太放心学生自学,宁愿自己讲得全面。所以即使课堂上有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也因为预设不够,布置给学生时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老师和学生双向作用,导致学生在小组学习时不明所以,对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不清不楚,这样的小组学习就成了表面文章。4.无效果(过程乱糟糟,结果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思路或学习结论)。虽是小组学习,但实质没有发生改变,该如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都没有思路,大多数时候还是要被动接受老师们最后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来说,学习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得到培养,那么这样的学习小组就是无效的。
二、“问题导学”
课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1.以“问题”为引导。“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显性表现就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帜,是指向标。“问题导学”课型要求学生围绕课堂上老师的上课内容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主动发现问题,准确生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老师的学习要求要非常明确,小组成员学习的思路就会非常顺畅,针对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清晰。2.以“合作”为桥梁。“问题导学”课型由于努力帮助学生成为课堂上甚至课后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学习必不可少。“问题导学”课型以“合作”为桥梁,连接各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互补性,让小组成员发挥并彰显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和同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增强个人的团体意识,学会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共同进步。3.以“共同成长”为目的。“独木不是春”,“问题导学”课型通过问题学习的引导,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得到共同成长才是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掌握知识是必须的,但就教育而言,育人也很重要。“问题导学”课型不忽视这一点,以“共同成长”为目的。学生在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也是思维的收获,更是共同成长的精神的收获。
三、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1.培养一个有力的小组领导者。“问题导学”课型要求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模式,所以优秀的学校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有着关键的影响。老师们在安排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各个小组成员各科成绩、男女、性格等的均衡搭配。但建议在确定学习小组时,可以先确定小组长,也就是小组的领导者。在给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安排座位时,作为班主任,我在思考如何安排小组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最大优势。因为是新生,不熟悉学生的个性爱好,只知道中考成绩,只知道男女,如果单纯按照成绩平均安排再注意一点男女生搭配的话,应该达不到我想要的学习效果,而且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也不熟悉。我决定先观察观察,两周以后再排。在这两周,我尽量多留在教室,注意观察哪些学生比较外向,哪些学生表现得比较主动一些。当然对我中意的组长人选也私下进行谈话了解,慢慢我确定了9位同学比较适合作为学习小组的小组长。他们比较外向随和,成绩优秀,也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比较有计划性,自我控制力较强,自我要求较高。因为是新生,学生之间彼此也不是很熟,也就对我的自主安排小组长意见不大。事实证明,一个有力的学习小组长也就是优秀的小组学习的领导者。本身学习成绩优秀,自然会在有形无形中对小组的其他成员形成压力也是动力,从而促使小组长愈发进步,形成学习的良性竞争。当然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个体,再优秀的小组长也有自己的弱点,那么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精心培养小组长,积极鼓励他们。老师不要让小组长觉得自己只是个帮手,要唤起他们的主动参与性,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学习小组的效率就会提高。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方向。“问题导学”课型以“问题”为主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习的一般思路。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方向至关重要,否则小组活动就是乱哄哄,看似人人在说话,人人在交流,但其实学生并不明了他们要讨论什么,讨论交流了以后要获得什么样的结论。“问题导学”的课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明确不能含糊,对学生要获得的问题结论表述要清晰具体,所以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是有明确的指向的。听过一节《宝玉挨打》的公开课,上课开始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贾政、王夫人和贾母的形象特点。老师先进行提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哪些方法,对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怎样精准表述,然后要求各学习小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要求时间限制为20分钟。我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指向就比较明确,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基本阅读,虽说课文篇幅比较长,但也基本可以直接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而且非常明确最后的结论要求,并且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还可以发现更多和提出更多问题。我觉得学生的谈论还是比较深入的,因为本身学习内容难度不大,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较大,学习效率就比较好。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明确具体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3.全程监控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问题导学”课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获得知识,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老师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师不能当甩手掌柜,要随时观察指导,要全程监控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行“问题导学”课型,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思想的转变,特别是教龄比较长的教师。这些老师教学习惯已经形成,教学思维已经定型,所以要做出改变也是一个不小的坎。老师要明确自己在“问题导学”课型中的角色定位,老师是一个监控和指导的角色。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或者自主,或者合作学习,看似老师是比较轻松的,但其实不然。老师要观察学习小组成员的活动是否积极有效并加以提醒,是否每一位组员都能参加小组学习,对组织不到位的小组进行适当指导等。高一学生在最初接触“问题导学”课型时,有些不知所措,虽然组成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长也有培训,但毕竟有一个接受和改变的过程。之前听过一节物理示范课,是在开学不久。老师在明确了小组学习任务后,要求各学习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老师随时穿插于小组当中观察,其中注意到一个小组组员都是各自低头看书,没有讨论交流,老师又等待了几分钟,该小组还是没能组织起来合作学习。老师轻声询问谁是学习小组长,并且提出小组长要负起责任主动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且老师指出可以由小组长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指定下一位组员说说自己的看法,终于组员们都开口了。其实,学习小组要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需要老师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的。
4.通过组内评价和组间竞赛来检测学习效果。在“问题导学”课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组内评价和组间竞赛来评价当次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任何一种课型都希望能获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问题导学”课型也是如此。学习需要竞争,学习小组之间也同样。一般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部各组员的互相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良性竞赛来检测学习效果。以语文学科为例,老师们可以采取一周检测的方式。老师们可以设置学习小组组员互评表,评价项目可以设置有课堂表现、周练完成情况,练习册完成质量等,每周一的语文课堂为测评课,可以组员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最后由老师给出一周学习总体评价。另一种方式就是组间竞赛,互相出题的形式来检测彼此。每周每个学习小组要根据本周学习内容重点出一份简单试题,满分10分,出题人为全部小组成员,同样在周一的课堂上进行当堂检测,由出题小组选择答题小组,答题小组回答正确时得到相应的分数,而且出题小组要扣除相应的分数。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高的学习小组获胜,由科任老师颁发“周优秀学习小组”奖状,并且老师也可以评价出“学习小组优秀个人”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问题导学”课型主要依托学习小组,所以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非常重要,老师们要精心指导,积极鼓励,培养高效的小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作者:刘旭丽 欧阳宇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