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为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应该充分发挥其以人为中心的本质,而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避免不了“过度学习”、“机械重复”等应试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哲学,对于中学生思维的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学;人文性;思考
哲学,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是对普遍而基础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即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哲学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批判功能以及创新功能等,它的价值不容小觑。语文教学是适合将哲学渗透其中的一门课程,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文和哲学之间交叉的艺术性、审美性、哲理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哲学对语文作品思想内涵破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语文教学内容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天人合一等艺术手法与存在主义哲学都是强调人的感受、体会、想象,在言语表达上都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和模式化,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令学生呆板死记,不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不了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近年来工具性的重要性被抬得越来越高,人文性被置于较为次要的地位。工具性的字词、阅读、写作等机械式练习,缺乏较为深刻的哲理,不利于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和对自我内心深处兴趣的挖掘。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的人文性又表现在“以文立人”,这里的“文”包括文章和文化两个方面,“立人”则意为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得学生发现自我的与众不同,做最独特的自己的同时真正达到真善美的最终审美情感的要求,这关系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目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论的专家越来越多,可是对于语文哲学观的这种大方向研究却并不是很多。中学语文教材中其实选了部分中西方哲理的文章,但是大多数哲理只是被老师一带而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甚至有些老师自身对这些哲理的理解就不全面。这一现状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学实践从事者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付诸相应的努力,推动中学语文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微观上促成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培养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才。
孙周兴教授在给七宝中学的哲学课上说到:“14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们需要与智慧连接,需要思考人从哪里来这样的命题。否则,他们的人生很难找到定位。并且,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与高级智慧连接,那么当他们到了晚年,他们的身体终将因为这样的缺失而疾病缠身。”在法国,高中的所有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要参加哲学考试,只有通过哲学会考,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独立的思考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就像游泳一样,需要后天的努力练习。以上都说明了哲学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将哲学渗透在语文当中,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哲学的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批判功能和创新功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文化浸染和文化体验的过程。学习哲学同样如此。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学生如果一旦掌握了哲学,哲学便会为他们认识其他学科提供认识逻辑和探究方法,指导他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和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挖掘自己深藏在内心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避免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盲目跟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受益一生。
提前发现自己内心的呼唤,将会少走很多弯路。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增长,在对待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独立能力上都可以应付得较为自如。哲学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最能锻炼中学生思维,批判的思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声,创新的思维使得学生敢于冲破桎梏,改变定势思维,在比较中促使其抛弃不可取的观念,这些对于提高中学生自身的信心以及自我肯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高峰期,自我的意识处于萌芽与觉醒的时期,语文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去正确的引导与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用语文与哲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鉴于此,特给中学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材的选定提一些小小的意见与建议:第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提高哲学修养,多阅读一些哲学理论和哲学名著,比如《中西方哲学史》、《纯粹理性批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通过阅读哲学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待问题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这样学生的思想也自然会受到良好的影响。第二,语文教师要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布置一些哲学类的主题作文,引导学生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针对“练习过度”、“机械重复”的现状,相应地减少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第三,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用一段有哲理的话语或者故事进行整篇课文的导入。笔者前段时间在芜湖十二中听了一位语文优质课比赛冠军得主教师的课,她讲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课文,通过展示与讲述幻灯片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神话作为导入。从两个故事共同表达的“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强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在语文教材的选定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哲学作品,中西方哲学应该都要涉及,哲人们的思想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受教育者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阅读赏析哲学经典是一条求智慧的道路。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代哲人们,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的文章较多,而西方哲人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文章几乎没有。思想是无国界的,应当在中西方哲学作品的选择中寻找一个兼顾的平衡点。中学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哲学也是语文教育界急需关注的。通过哲学的学习,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成一次次由“破”到“立”的过程,即破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良的习惯,建立好的习惯,真正达到“以文立人”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方小缇:《浅论语文与哲学的关系》,《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第6期。
[3]陆俊玉、张士清:《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理论界》2007年第2期。
作者: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