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免“封闭”,课堂开放
存在主义认为,确定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对自己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新课程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品德课教学应当巧用活用生活资源,实现学习时空开放、教学形式开放和学生心灵开放。开放的课堂是教学内容回归生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是真实生活的重现和提炼,开放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平等的课堂。课堂开放,师生、生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才能得以优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二、避免“格式化”,建设游戏性、活动性、实践性课堂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学习资源,它们或无形或有形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运用生活化的学习素材能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和生活智慧。我们尤其要重视校本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因为身边的教育资源鲜活而又丰富。校本资源包括学校内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班级活动等各类集体活动。通过对校本资源、学校生活资源的挖掘和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架设和真实生活情感交流的平台,能够使学生在感受生活中获得生命体验。亲历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在实践与活动中走近社会与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了生命的教益。
三、案例之思
(一)要生命的体验不要虚假的表演
在教学《我做过的好事和糗事》一节课时,有教师这样设计“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三个学生上台背对其他学生,台下学生体验聋哑人。教师用卡片告诉台下学生内容,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不能用语言)“告诉”台上的学生,台上学生猜测台下学生表达的意思。结果活动中台下的学生“张牙舞爪”,台上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堂秩序大乱。从表面上看,这个活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教师活动设计得不完善,如题目安排设置太单一,对台下学生没有进行有效指导等,致使活动变成了闹剧。但是,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体验经历的不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家长会怎样引导学生面对残疾人和他们的求助,或许家长会告诉他们:你先好好学习吧,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你都能帮吗?小孩子,你懂什么,这些人都是骗子,社会太复杂了……因此,笔者思考:对残疾人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教育,应该落脚在什么感情基调上呢?同情?爱心?尊重?还是珍惜生命?笔者倾向于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和尊重每一个生命(残疾人是和正常人平等的生命)。其实,让幼小的生命去承担与他们年龄阅历不相符的社会责任,是不善良也是不正确的。让学生懂得残疾人是与正常人一样平等的生命,学会尊重,学会珍爱生命,这才是教育的责任。再如《自我保护不麻痹》一课,有教师让学生根据对会议室的观察,制作安全警示语卡片,并说课下和学生一起把卡片贴到合适的位置。下课后,教师却把卡片带走了,承诺成了一句空话。还有的赛课教师喜欢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教师赛完课就回到自己的学校,那布置的作业能落实得了吗?那不就成假话了吗?
(二)问题切勿游戏化
在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一课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又要去西天取经,他们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发生了争执。反思: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各种交通工具的组合。这样的情境虽然新颖,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没有西天取经过程的磨难,能修成正果吗?这个情境显然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引导,也存在把佛学问题游戏化的问题。
(三)反映主要特征,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
例如在教学《有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交警的社会角色”的活动:全体学生抬起一个手臂,模仿交警指挥。这样的情境设计便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交警的主要的任务是判断和指挥,手势只是一个辅助性工具,将手势作为体验的主要内容,显然有失真实。活动体验应尽可能营造接近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学生只有体验到这一社会角色的主要劳动特点,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辛苦。
四、评价之思
评价是引导,是教育,因此,应有真情实感。真诚的称赞、由衷的表扬、中肯的批评、准确的纠正,都能起到激励作用。真诚的评价要有具体的内容,千篇一律地使用“说得不错、说得好、说得真好”这样的评价,那是应付,难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的教师喜欢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评价,如“说得很现实”“你真棒”“你是一个好孩子”等,让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明明自己说得不好却得到这样的评价,有的学生会觉得教师是在讽刺他,这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表扬,要结合学生真实的表现才会有力。孔子教学时的资源远没有今天丰富,有人说孔子的教学是开放的和生成的,像今天的游学,所以,他的教育观点都很精彩简洁。余心言的一篇文章《培养发现美的眼睛》,讲述了一群参加夏令营的孩子(7到15岁之间)用相机记录自己观察和感受的事,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捕捉到了成人难以发现的“美”。作者认为只要孩子保持这样的习惯,他们就会变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教育资源,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以使课堂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施会华 单位:泰安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