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表现

1.1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渗透性

无论在政治理论课上,还是学生二课活动中,归根结底需要结合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一道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其明白如何在社会建设中体现价值。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像列宁批评的那样一文不值“、毫无用处”,就是“空对空”,没有实效性与生命力。现实中,除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讲好政治理论课外,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渗透到学生专业课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去“,植入式”的教育更能使学生消化甚至感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2具有很强的主体性与民主性

主体性是相对客体性而言的。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句话揭示了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换言之只有人才可能有主体性、成为主体,但并非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都有主体性。只有当他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自主性、能动性时才能真正成为主体、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在于对象(学生)能否接受与认同某一观点,从而促进自我教育。因此,没有学生接受、认同、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可能取得实效。民主性是相对集中性、纪律性而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民主,抛开集中和纪律,搞极端民主化,将走向单子式的主体性。离开客体本身只讲主体性是虚假的主体性、离开学生群体孤立强调个人主体性则是单子式主体性,都将必然走向主体性的异化、走向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极端民主、单子式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只会走向事务的反面。因此,主体性与客体性、民主性与集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都不应过于绝对化。

1.3具有显著的职业性与教育性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其定位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侧重实际应用,熟练掌握主干技术,强调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基于此,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就是以职业为导向,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面对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职业性与教育性是高职教育不可偏废的“两翼”,职业性决定了教育性的实践价值诉求,教育性决定了职业性的知识本位取向。对教育性的追求,如果脱离实践价值取向,必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虚化和泛化,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难以实现职业性的目的;职业性的实现,不是简单的操作、规范等方面知识的传习,需要学生具体技能背后的知识逻辑,为实现职业创造的岗位变换提供丰富可能性。没有职业性的高职教育,无法实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缺乏教育性的高职教育,难以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过多强调职业性而遮蔽了教育性,是一种教育短视行为。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规律

2.1思想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规律

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就是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批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思潮,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张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允许和提倡多样化的形式反映个性和表现社会生活,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允许其自由发展。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提炼和简化,使之易懂、上口、好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当中,增强高职学生的价值认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养成教育。其次,着力构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基础,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仰和自觉行为,将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对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做好,最大限度的消除引发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由于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覆盖广、效率高、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利用其传播技术的开放性、即时性和社群化特点,扩大意识形态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2.2学校教育主体与对象互动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互动是指教育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度以及教育主体、对象与对象交往互动的深度,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凸显主体性,避免了简单地把对象(受教育者)看作客体的传统教育观念。二是强调互动性,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所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之间的多边互动。三是趋向平等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关系。

2.3校园文化发展与文化需求规律

文化需求是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之外,还在思想、道德、价值追求和娱乐等方面表现出来对学校文化氛围的需要与求索。既包含精神需求也包含环境需求,当前校园里的大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他们对校园文化需求的特点代表了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需求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对时代主流文化的向往。二是期盼突出自己主体性地位,对情感与爱的追求。三是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越来越依赖于新文化技术,期望校园文化中体现新媒体文化。

3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3.1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

传统的思政教育强调理论层面的灌输,教师在学生当中扮演主体角色,学生被动参与教育活动,体现为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与调动。同时,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概念与理论讲得多,学生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少。当前“90后”大学生更加崇尚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和自由,他们更愿意接受一种发散式的教育模式,对各种“形式”与“口号”不屑一顾。一方面,教育者应当转变对“90后”的传统认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其思维模式多元化、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抗挫能力脆弱等特点;另一方面,将传统的正面理论灌输转变成一种渗透式的、体验式的教育方式。高等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道德自觉,使之主动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结构和健全人格。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90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仅符合其个性色彩鲜明、自主意识强烈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其甄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做出理性的合乎自我发展需求的选择。进而,逐渐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将所接受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变为内在自觉和外在习惯,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网络教育体系,拓展网络对大学生覆盖范围

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媒介成为“90后”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让他们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大事。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交友方式。“QQ”“、微信”等网络聊天平台更受青睐,超越传统聚会、书信等交友方式,成为“90后”们的首选。因此,思政教育必须要跨出开拓创新的一步,建立网络教育的新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的新渠道。

作者:王芳 富显韬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89994.html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 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上一篇:内部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探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