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自身修养
我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明确教师的职责不但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因为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客体,是受教育者,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以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二、灵活运用教材,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基
教材只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文本,根据课程总目标,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当地特点,联系儿童的实际,选用或增加相关的内容,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在教学第13课《心中有榜样》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班有没有像孟X那样带病坚持学习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同学,他们的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呢?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做的哪些事值得我们去学习呢?”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有的说,妈妈的善良值得我们去学习;有的说,爸爸的勤劳值得我们去学习;有的说,小明拾到东西交失主值得我们去学习;有的说,小红遵守纪律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说,电视上阿姨和叔叔救助失学儿童值得我们去学习,等等。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的品德与生活课,才能打开学生所有的思维。
三、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是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去探讨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活动型的教,就是要求以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为依据,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预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和好奇心的特点,诱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创新,健康地成长,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活动型的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偏重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去体验、去感悟、去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去积累和提高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同时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国情,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借助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将十分枯燥且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明了化,使其变得生动活泼、内容精彩。如,教学《赞美祖国》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变化,以及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学生们看了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们感到自己的祖国太伟大了,并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课下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了可爱的祖国:有的用诗表达,有的用画表达,有的用积木搭长城,有的用橡皮泥捏了飞船和火箭,有的用纸发明更先进的“探宝器”等,正是由于学生有了感受、体会,才获得了个性的创意与表现。
五、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一张小时候的照片,在组内传看,然后说说自己的变化,“我长大了”都表现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掌握了许多文化知识,有的学生比以前懂礼貌了,有的学生会看日记书了,有的学生能帮妈妈做家务了,有的学生懂得关心同学和集体了,难道这不是创造的火花吗?
六、多表扬,多鼓励,激励学生创新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及时的赞扬可以使学生受到鼓励。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见解及时地给予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加以保护,即使有错误也婉转指正,不严加斥责。如“你的想法真棒”“你真会思考”“你的这种做法太让我们感动了”等,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对其他学生的积极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学生都很爱上我的品德与生活课。以上是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每年召开的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多次演讲。以后,我会不断努力,争取把品德与生活课上得更有特色。
作者:曹立英
相关专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论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