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子宫肌瘤的58 例采取米司非酮保守治疗的患者。年龄30~51岁,平均年龄39.2岁。所有患者资料均符合《妇产科学》诊断标准[1]。患者主要症状是: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月经过多、痛经、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及瘤体压迫膀胱与输尿管或盆腔静脉所导致的尿频尿急、肾盂积水、下肢浮肿、下腹部或腰背部疼痛坠胀感。其中,28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 < 100 g / L,血红蛋白最 63.0 g / L ,平均 79 g / L ),患者常规体检均无心、肺、肾疾患及服用米非司酮禁忌证,在用药前至少3个月未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并进行诊刮病理证实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从月经周期的第3天开始每晚1 h 口服米非司酮10 mg / d( 2 5 m g / 片,两片,研碎后分成 5份, 每晚服 1 份, 即 1 0 m g ),3个月为 1 个疗程。给药前后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用药前后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其体积大小,用药一个疗程后停药,随访 3个月。
1.3 指标观察
月经周期变化、痛经改善、经量大小及月经恢复情况。子宫肌瘤体积变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监测。
1.4 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经量、子宫大小恢复正常,肌瘤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月经周期、经量基本正常,子宫比疗前有所缩小,肌瘤体积缩小 > 1/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子宫体积恢复不明显,肌瘤体积缩小 > 1/3 ;无效:病症体征无变化,子宫肌瘤体系无缩小迹象。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进行 t 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用药3个疗程后复查,治愈18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1%。其用药前后月经、血红蛋白、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等情况见表1。
3讨论
子宫肌瘤好发于在30~50岁的育龄妇女,其发病率为20%~25%[2]。临床报道现多数患者基于对健康的要求,以保留子宫的保守治疗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药物治疗成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之一。
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针对绝经期不能动手术且肌瘤体积不大的患者有较好的控制肌瘤生长的作用。米非司酮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达到阻断孕酮作用的目的[3],有显著的抗孕激素作用,能最大限度缩小肌瘤,增高血红蛋白浓度,减少贫血现象,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法。
本组数据显示,治疗前后月经、血红蛋白、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等对比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改善肌瘤体积效果明显,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适合希望保留子宫及具备生育能力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