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大学思政课生命教育措施

【摘要】生命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或以素质评估为目标,而是有助于提升生命品质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笔者首先简要阐述了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以及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现状,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生命教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社会道德实践、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探索大学思政课的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生命教育;现状;措施

引言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个人道德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其目标在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也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因此,作为思政课程的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情感以及生命意志等行为内容的引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以及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

1.生命教育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界定意义比较多,各个学者对其定义的侧重点和要求都不同。例如叶华松在《大学生命教育》一书中对生命教育的描述可概括为,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行为,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计划性的引导帮助生命个体实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虽然各个具体定义有所差别,但都是对教育理念的概括,通过教育来帮助实现生命的意义。根据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暂时还不能将生命教育的概念意义上升到对生命的整体引导,而是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所忽视的问题进行弥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大学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关注个体的内心,同时学会对平等的生命尊重和理解。

2.大学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观念都会体现在个人对政治的观点上,例如大学生对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有着坚定的认知,这些都是已知的好的方面。但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技能加时间的新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校师生对思政生命教育教育不够重视。第二,心里承受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有过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五分之三的人认为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剩下的五分之二则认为自己的问题比较轻微。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待提高。第三,功利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社会地位和金钱的获得,对于职业的标准也是待遇好,工资高就行。

3.加强生命教育的措施

3.1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要落实生命教育,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大学教师需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等。同时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其次,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压习惯,向学生传授解压的实际经验或途径,使其通过健康合理的心理疏导方式缓解压力。另外,教师可更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3.2加强学生社会道德实践。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当是让大学生懂得正视生命和了解生命。生命的基础则是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融入生活情景,使得理论教学更加融入生活实际。同时,生命教育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项活动,课程的理论观念、学习要求等等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一特性决定了本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须有实践的参与,通过社会道德实践的加强,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和指向力量,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体验的同时树立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3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当下我国大多高校的评估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大学生的评价通常以一概全,学生因为某一个方面不够优秀而被全盘否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评估方式对于一个“三观”还未稳固建立的学生来说,不仅造成了心理压力,更是一种误导,最终导致学生最后选择不理智的方式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此类根本性的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即是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向。因此,需对现有的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和升级,实现学生学业和技能以及全面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通过自我表达、作品展示、互相交流等方式等各种方式,客观、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历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4发现大学思政课的人文底蕴。社会的发展速度越快,竞争压力越大,社会个体的心理承受压力也就越大。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是对个人的要求和期待值过高,功利性较强,导致在进入社会之后屡屡碰壁。思政课程是高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担负着对优秀文化理念和社会科学价值观的文化传播重任。很明显,大学思政教育并没有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逐渐稳固的时期,而大学的思政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挖掘思政课程的人文底蕴,将思政课程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通过先进思想的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结语

大学思政课中的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大进步。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自我疏导和发展的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该现象,除了学校较强大学生心理辅导之外,教师在生命教育课程中也应将理论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并注重发现教育课程的人文关怀,以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晓娟.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229-230.

[2]叶玲,王晨.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契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243.

[3]刘辉.大学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9:65.

作者:吕羚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思政课生命教育措施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84999.html

    相关专题:大气科学学报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


    上一篇:植物及园林工程病虫防治
    下一篇: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综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