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官员士绅称赞使团成员穿的衣服质料优美时,特使先生又联想到“英国的布匹丝绒纱罗等物,既为中国人所欢迎,则此时正好推广销路了”——真是要佩服英国的高级官员如此敬业,每时每刻都想到英国的商业利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英国使团提出要在舟山购买生丝、茶叶以及瓷器等物品的时候,中国的官吏却没有一个感兴趣的,甚至以言商事为耻。
英使团不可抹杀的“贡献”
马戛尔尼使团此行所掌握的相关资料为英国以后同清朝的接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甚至也为四十多年以后晚清接连发生的历次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提供了重要情报。譬如,随员巴劳的《中国旅行记》的首页,就是当时京城的重要军事门户通州协的副将王文雄穿着朝服的半身像。而且,在该书中有很多关于清朝官署与中国军队的武器、大炮等珍贵图片,军事机密大量泄露,当时的军事官员不仅执迷不悟,反而以此为荣。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英国大使的日记中还有一个随员画家亚历山大细心制作了中国兵站的图形。对于这一切,清朝的官员们竟然也很麻木。作为英国使团二把手的斯当东把来接应使团的所谓清军精锐视为“既笨重又有女气,没有一点儿军人气概”的乌合之众,与强悍的使用着“欧洲新式火器”的英国军队一比较,他一眼就看出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富有军事经验的斯当东也判断出当时英国野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了“沉重笨拙”发弹只约两磅至四磅的中国大炮,他断定英国野炮突破素称坚固的中国万里长城毫不费力!对于中国社会、清朝军队的了解渐次深入以后,使团头领马戛尔尼甚至露骨地对其随员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由此,就不难看出,公元1792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不仅仅带着商业目的。实际上,历史后来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当时“搜集”的很多情报,无论主观还是客观上,都确实为中国近代史上英国等列强军队两次鸦片战争获胜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而这一切,恐怕是号称睿智神武的乾隆皇帝做梦也没想到的——他的好大喜功与毫不设防贻患甚大——他老人家只是在马戛尔尼使团人员的脸上看出了“骄矜”之气,而一时的不痛快罢了,没想到那竟是号为中朝上国的清朝后来一切奇耻大辱的肇始。
所以,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考量,马戛尔尼使团并没有辱没当时英帝国赋予他们的使命,虽然一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商业项目,但是,他切实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市场的需求,获得了许多可贵的商业情报,看到了无限的商机,看出了大清国的脆弱与软肋,甚至颟顸愚昧,坚定了一个号称文明的先进国家侵略落后而庞大的国度的野心。作为英国18世纪著名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外交家的马戛尔尼,带领他的使团成功完成了一个贪婪帝国所交付的使命——这一切,为日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命运埋下了伏笔。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者果然就迫不及待地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正好是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首次访华的半个世纪之后,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如果说马戛尔尼使团是作为英帝国主义刺探中国的先行者,那么,它的后人们则接过了接力棒,用坚船利炮强横地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满足只会是一时。自那以后的日子,近代史上一个个变本加厉的中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