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隋朝已经结束了征服南陈的战争,实力获得很大增强。统治突厥北方的小可汗突利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朝求婚。杨坚正想借此机会除掉千金公主,便给突利可汗开出杀死千金公主的条件。突利可汗想方设法买通了千金公主的亲近,却意外得到一个足以置公主死罪的重大发现。原来,千金公主被迫按照突厥的习俗先后转嫁多夫,却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最终与一名突厥官员越走越近,关系暧昧。
突利可汗派人四处散布千金公主与人私通的消息。与此同时,隋朝则继续加大对千金公主进行赏赐,以暗中配合裴矩等人的间谍活动。隋朝对千金公主的重利拉拢,加上裴矩的挑唆和游说以及突利可汗四处散布的流言,最终使得都蓝可汗失去了对千金公主的信任。都蓝可汗随即遣使向隋朝求婚,隋文帝便顺势答应再将一位公主嫁给他,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先除掉千金公主。显然,几经沧桑的千金公主在都蓝可汗眼中已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再加上身披通奸的罪名,都蓝可汗终于下决心除掉千金公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千金公主被都蓝可汗用利剑刺死,年仅33岁。
在除掉千金公主的间谍活动中,裴矩不仅是主要设计者之一,而且还两次亲为使臣,冒险奔赴敌营,以外交为名,行用间之实,成功地除掉千金公主,从而消除了隋朝的一大隐患。
二
隋炀帝时期,西域问题再次成为皇帝和隋朝政府所要关注的头等问题,于是裴矩以其丰富的外交经历,再次被任命为使者,去完成隋炀帝所赋予的“通西域”的任务。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以上地区的进一步延伸,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这片广大的领土,对于中原国度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商业利益系之,边疆,乃至内地的安全,都与之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的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西域是其必经之所。如果西域失控,中原地区各民族则会失掉这一条商业大动脉,损失不可不谓惨重。所以在汉代,张骞、班超先后出使西域,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和占据这条交通要道。由他们所开创的这条中西交通要道,对实现民族繁荣,保持边陲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汉亡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原地区战乱不已,故此一直无暇西顾。直到隋朝统一,天下重新归于太平,“通西域”才被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该计划的决策人是隋炀帝,但具体的策划和执行者是裴矩。
公元607年,裴矩被委以重任,负责西域与张掖及中原地区的边关贸易。裴矩懂得,要想完成通西域的任务,实现隋炀帝“方勤远略”和“啖以厚利,导之使入朝”的战略目标,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西域的现状,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再进而了解西域诸国的历史风貌等等。而且,隋炀帝的通西域,并不是诉诸武力,而是尽可能地依靠外交手段。而做好这些工作,可靠的情报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裴矩在张掖期间,曾亲眼目睹西域诸国与张掖地区百姓进行商贸活动的盛况,更加体会到经营好西域对于隋朝政权的重大意义,因此深感责任重大。为此,他经常穿梭于武威、张掖及敦煌一带,利用通商和出使等机会,大量收集西域诸国的情报,并尽可能迅速地向隋炀帝报告。
自西汉以来,西域地区变化非常之大:“或地是故邦,改从今号,或人非旧类,因袭昔名。”故此,依靠张骞等前人收集的资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之需要。中原人士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了解,显得非常匮乏。若想重新恢复与西域的联系,必须要费尽心思,重起炉灶。
裴矩一面多次前往张掖、敦煌一带,积极与高昌、伊吾等国进行接洽,一面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展开间谍活动。在监管边关贸易期间,裴矩知道西域诸国的富商巨贾经常出入张掖一带,同中原富商大量进行贸易活动。这些富商四处走动,周游西域诸国。每到一地,他们便仔细窥探商机,寻找生财之道,因此他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面貌等,都非常熟悉,所谓“诸国之事罔(无)不徧(遍)知”。就这样,裴矩敏锐地想到通过这些富商来收集情报的办法。
于是,他通过管理关市的职务之便,积极同这些富商进行密切交往,大量收集那些无法通过直接渠道立即获得的情报。在和这些商人的交谈中,裴矩经常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巧妙变更话题,努力地诱导这些商人说出相关国家的重要情报。显然,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国俗山川险易”等情报资料,毕竟不是第一手情报,而且经常还会遇到众口不一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仔细进行核对,将这些商人所提供的每一条信息仔细查证明白。为此,裴矩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裴矩通过大量的侦察和长期的收集,手中所获得的情报资料越来越多,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情报资料进行系统的汇总和整理,然后撰成《西域图记》三卷。该书涉及西域共四十四国的各类情报,对西域情况有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描述。此外,他还“别造地图,穷其要害”,绘制出其中重要国家山川险要的详图,一并呈报隋炀帝。
隋炀帝收到裴矩的报告非常高兴。一段时间内,他几乎每天都要召见裴矩,向他仔细询问西域的情况,与裴矩详细探讨经略西域的方案。裴矩告诉隋炀帝,中原与西域的隔绝主要是突厥和吐谷浑使然。而西域诸国中,有一些其实一直希望与隋朝结盟,甚至“引领翘首,愿为臣妾”,以期共同对付蛮横的突厥。如果派人联络这些国家,让他们一同出兵,夹击突厥,那么不仅突厥和吐谷浑可以被消灭,西域的稳定也一定不难实现。裴矩进一步报告隋炀帝,通往西域的道路主要有北、中、南三条,而这些道路中,伊吾、高昌、鄯善是通往西域的门户,敦煌则是最重要的“咽喉之地”。隋炀帝听了他的这些汇报之后,立即将经略西域的重任全权委托于裴矩。裴矩也因此获得了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
三
裴矩所提出的战略方针其实与汉代对付匈奴的策略相差无几,都是要取得与西域诸国的联络,以期实现夹击对手的目的。这似乎既是裴矩长期酝酿思考的结晶,也部分得自历史经验。不管如何,裴矩长期努力所获得的情报,足以令隋朝“拓地数千里”,立即在经略西域方面显出巨大成效。
公元609年,即隋炀帝大业五年,根据裴矩所报告的情报,隋炀帝派柳武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国王仓促之间来不及应战,只得举国投降。这很好地证明了裴矩所获情报的重要性。此役过后,裴矩进一步受到重用。隋炀帝认为裴矩很有“绥怀之略”,立即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为了巩固前期成果,隋炀帝再对西域增兵,帮助裴矩守备,终于实现了“西域诸藩,往来相继”。
据《隋书》记载,就在这一年,隋炀帝西巡时,“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番胡二十七国”夹道迎接。经过裴矩努力,大业年间,西域的高昌、党项、康国、安国、石国、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20余国,先后“遣使贡方物”,与隋建立朝贡关系。这其中,裴矩功不可没。
当然,这种朝贡关系也有依靠和亲手段实现的——比如隋与高昌就是在大业八年(612年)建立了和亲关系,而且也会在某个时间段产生一定波折。公元610年,西突厥可汗处罗就自恃兵强马壮,拒绝朝见隋炀帝。隋炀帝非常愤怒,他立即召见裴矩商量对策。裴矩在帮助隋炀帝仔细分析了西突厥的形势之后,决定通过西突厥另外一位部落首领射匮,牵制和瓦解处罗。裴矩得到的情报显示,自从处罗取得可汗的地位后,射匮一直很不服气,与处罗的关系也非常紧张。所以,这射匮正是裴矩可以借助的力量。就在这个时候,射匮正好派来使者向隋朝求婚。裴矩建议隋炀帝抓住这个合作的机会,答应射匮的请求,并通过射匮的使者行使离间之术。隋炀帝同意了裴矩的计划。他对射匮的使者说,我们可以实现和亲,而且也可以考虑重新立射匮为可汗,但射匮必须派兵诛杀处罗。使者回去之后立即向射匮进行了汇报。射匮看到重新获得可汗的机会,当然不愿意错过。他立即“兴兵袭处罗”,处罗大败。就这样,裴矩很好地利用了西突厥的内部矛盾,巧妙行间,一举降服了处罗。
其时,另外一位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势力越来越大,对隋朝构成一定威胁。裴矩经过研究,决定还是通过用间来瓦解对手。裴矩得知始毕身边有一位重要谋士叫胡悉,是帮助始毕出主意的人,必须先机除掉,于是便设下诱杀胡悉的计策。他派间谍告诉胡悉,马邑新到许多稀世珍宝,其中不少都是隋帝的宠爱。胡悉贪财,立即冒险前往寻宝,结果很快被裴矩的伏兵所捕获。这时,裴矩派使者告诉始毕说:“胡悉率部前来投奔我,但我考虑到两国关系,立即杀了他,也算帮助您清除叛徒。”始毕知道其中有诈,但苦于找不到把柄,只得忍气吞声。
隋朝政权被李氏推翻之后,裴矩率部降唐,并且帮李世民提出过一些很好的建议,受到重视。但是他毕竟年岁已高,贞观元年(627年),这位政坛不倒翁在长安去世,受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