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摘要:本文探索高等学校如何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联网+”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有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职能。“互联网+”利用自身优势与特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突出新亮点,使高校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大化,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其次,“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作为新的发展平台,既具有目前广泛使用的及时通信手段,又拥有许多新的互联网技术及工作思维和模式。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将跨行业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打破了教育行业的局限性,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最后,“互联网+”有利于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同时,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入师生互动机制,转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而是师生间就理论热点、自身问题、学习生活事件等进行的平等交流和讨论。
二、当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些西方势力利用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弱等特点,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侵略,歪曲和丑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些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为达到一己私利进行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或精神损失。网络监管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在一些高校是盲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三、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本文引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的模式重新构建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径。1.辅导员的任选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完成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这一工作的主力军。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明确,每位辅导员教师都有对应负责的任务或年级,做到每位学生都适应教师、教师要适应每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位辅导员的年龄、专业、特长等信息公布在网上,或利用二维码技术在系部学工办及网站上公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所遇到事件的种类选择符合的自身的教师,以此为自己解疑答惑。这能避免学生想要找教师倾诉却不知道找哪位教师的尴尬,既尊重了学生的隐私,也节省了辅导员教师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2.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一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统一规范的网络平台,依靠各个高校的学工部门网站发布各种信息和资讯,缺乏针对性。高校要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针对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板块发布专项信息,区分明显,专栏专用,以此使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平台可以设置留言板,学生将理论问题、疑惑留言给平台管理员,由专业辅导员给予解答。平台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区,教师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平台可以建立学工领导网上接待日(周)机制,便于学生网上反映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者可以在此反映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P2P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互联网+商贸”的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评价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P2P模式。整个模式以“提出需求→需求响应→解决问题→效果评估”为内核,学生可以在学工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个人需求(理论学习、问题解决等),由管理员对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响应并发布给各个辅导员、班主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接受响应,并对学生提出的需求给予解决。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感到不满意,可以继续提出需求,由其他教师负责解决,直至学生提出的需求在学生和校方都认可的状态下得到解决。学生根据教师解决问题的满意程度给予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最终折算成相应分数列入辅导员、班主任年底考核加分项中。4.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如心理、就业、人格培养、学业指导、贫困生资助等。主要工作应由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完成,这有利于保护学生隐私、工作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操作的可控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班主任往往会承担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把这部分工作外包给其他单位,既可以外包给学校其他部门,也可以外包给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经学院评估认为可以外包的工作项目通过互联网发布外包信息,经招、投标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审。这些工作项目外包给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人员完成,能减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西周.论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2]于佳宁.“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J].中国投资,2015.03
作者:孙明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自动控制系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部分起着协同放大作用。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配性为切入点,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甚至被提升到战略层面,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0年,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观念深植大学生内心,为今后自主创业的实践埋下“希望的种子”,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1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环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已由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等基础教育逐步延伸到意志品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领域。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和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科技、腾飞经济的实质需要。当前,学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无边界化、交融化的特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给学生的科研水平、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给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以强大的创新动机、好奇心、进取心、责任心、自信心引领具体的实践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放大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部分有放大协同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境界的体现,有精神支撑和行为指导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亲和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就业制度完成了从“定向”到“非定向”,从“统招统分”向“自主择业”甚至“自主创业”的转变。学生往往惶恐于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也难以适应知识的“被动接收”到“主动应用”的变化,因此,容易对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理想信念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淡化甚至是扭曲、偏激。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是具象的、鲜活的、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它的引入,可以使理想信念教育事半功倍,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的斗志、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也起着促进增强作用。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结果,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比较薄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着力增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但显然成效并不明显。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可以让大学生从创业者白手起家的真实案例中汲取正能量,从他们艰苦创业的经验中,逐步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的适配性
2.1目标的一致性
思政课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兼顾知识、能力等的综合培养,帮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或者成功创业。两者殊途同归,在教育目标上有着统一性和趋同性,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创新型人才。
2.2内容的贯通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必然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有着协同放大作用。所以,在内容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课有着一致性和贯通性。创业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创业初期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创业中期需要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做维系,创业后期需要道德约束等作为保障。这些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又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两者的内容相互交融贯通,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探析
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之间适配性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二者相融合的实践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加大培训力度,构建有创业背景的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进思政课是客观需求,师资的配备是两者融合的关键。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只会泛泛而谈,不能用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共鸣,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思政课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力度,通过讲座、实操等多方面手段着力提升专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创业背景的兼职教师,以生动形象的创业案例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共鸣,从而真正做到思想上引领,实践上指导。
3.2开设相关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思政课体系
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通识选修课,但由于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缺乏经验与指导,效果不明显,反响较平淡。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将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引发各高校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新高潮。另外,创业虽然具象,而且有适用群体,但创新精神无处不在,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可以根据需要修订其他思政课教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3.3采取参与式教学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有机结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传统思政课课堂,多半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摒弃“一对多”、“点对面”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参与式教学的展示形式是生动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采取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讲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与学融为一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将创新创业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陈福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德育创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王献敏,江凤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6(4)
3吴起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4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5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6刘忠岩.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4(6)
7唐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8田彬.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6(34)
作者:岳洋 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与新策略
摘要:当前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因为其关系着教育、就业、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的一举一动会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本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思想特点,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新特点,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策略研究
当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各大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础。各大高校的扩招使我国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的一举一动会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当前的在读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出生、生活在革新的时期,思想观念与之前的学生不同,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大学生接受的是新思想,其步入社会后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严峻挑战。全球化、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当代大学生应该注意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信息发布的安全与合法,不应沉迷于网络。近些年,教育领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一些学生在改革中可能产生迷茫的情绪。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新的改革而颠覆了原来的认知。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改革中保持学习的初心,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新特点
1.时代性
教育始终和我国的经济建设相适应,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硬性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趋势已经渐渐明显,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对于当前形势的适应能力。但同时,也不应该摒弃传统的优秀思想,还应该坚持马列主义,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2.开放性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我国人民的思想打开了。人们开始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借鉴他们的改革成功的案例,将我国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教育领域,也应该贯彻“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原则,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继续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弘扬我国的优秀品德,另一方面,吸取西方的教育理念,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理论。
3.信息化
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高校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网络自身具有的信息共享的便捷性,开发新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及正面能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举两得。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观提出,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动态。了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高校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追求、梦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2.增加高校内师生的沟通
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只负责讲授,一个学期结束,任课教师可能未必认全自己的学生。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具体的思想,有效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3.实施全方位的教育策略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学生作为这个小社会的主体,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将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这不仅是使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事业能力,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有一颗纯真的心。高校学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其关系着教育、就业、民生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思想特点,论述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特点,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辛锐.高校党组织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对策研究——以河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河套学院学报,2015
[2]黄钰晶.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特点及对策分析——以湛江师范学院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3]彭彬战.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及对策[J].新西部月刊,2009
作者:冯妍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分析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拓展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网络话语权重新分配的不利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提升教育魅力、掌握教育话语权、研究学生特点、提高话语吸引力、抓住话语时机、主动应对挑战、提高媒介素质、优化教育话语等方式发挥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与2015年底相比,中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比均有所提升。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并出现饱和状态。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使用率非常高的群体之一。网络新媒体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网络话语权发声中内容参差不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便于创新话语的交流方式,拓展教育话语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网络话语权失范现象频发,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误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冲击。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网络舆论阵地建设,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一、网络话语权
关于“话语权”,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目前学者对于“话语权”内涵的解读主要集中于新闻学、传播学、政治等领域,但可大体概括为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利,并为他人所知,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在网络话语权概念的阐释上,主要将网络概念与话语权概念相结合,从网络媒介特点出发,将网络话语权解释为在网络中影响、控制、支配其他话语的权力。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网络话语权成为大众发声的重要途径,既推动了媒体创新,也催生诸多社会问题,网络话语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运用得恰当与否是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和问题
1.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教育者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网络新媒体的影响逐渐代替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在传统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处于垄断地位,而随着网络发展,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权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重新分配,教育者的垄断地位不断被消解,话语内容逐渐走向多元化。但网络环境中缺乏对各种话语的及时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匿名性使参与话题讨论者层次参差不齐,西方敌对势力及各种奢靡享乐不良风气乘虚而入,对心智、思想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阶段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侵蚀和扭曲大学生的思想,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冲击。2.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占领网络新阵地的敏感性,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技术层面的不足和缺失及对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易出现虽存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但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捕捉不到位,教育内容生硬、刻板,与学生学习、生活脱节严重,较其他网络内容空洞、无趣、吸引力差等问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性差,受教育者参与性不强,网络新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出现较大的网络热点,尤其是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内容时再采取办法进行教育和补救,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敏感性不强,在网络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处于被动地位。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者素质参差不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体的运营和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各系院中由学生担任网络媒体的管理和把关人员,对于发布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没有严格的评审标准,容易导致网络话语权滥用、误用等问题。长此以往,网络新媒体不仅不能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绊脚石。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对措施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更好地传播主流思想,弘扬主旋律。1.提升教育魅力,掌握教育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理想效果,教育者的个人魅力和语言魅力至关重要,传统教育方式如此,网络新媒体亦如此。因此,在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中,教育者应倾注传统教育中的教育魅力,倾注更多的感情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听,使网络话语权成为牵着风筝的那根线,把网络话语权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在教育者手中,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组织有序,学生有规矩、有纪律的态势,掌握教育话语权,在网络新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2.研究学生特点,提高话语吸引力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中,如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塑造学生,学生就会被别人塑造,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深入学生中,研究学生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内容,使网络新媒体建设中的内容真正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摒弃老套、陈旧的死板教条,使用诙谐幽默、轻松愉快地网络语言,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广大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切实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然,网络语言的使用及语言风格的转化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新媒体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实践和检验。3.抓住话语时机,主动应对挑战话语时机选择正确能够增强话语传播力和感染力,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或涉及三观的网络热点讨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话语时机,主动出击,针对热点问题,使用网络语言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起讨论,用正面、积极的内容引导舆情发展导向,防止事态扩大、升级,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遇到实际问题时尽快发现和解决,真正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改变以往被动应对的不利局面。4.提高媒介素质,优化教育话语针对教育网络媒体建设者、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应提高媒介素质,定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网络内容的筛查和捕捉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做好“把关”角色,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即学生群体中发言较多、质量高、受学生欢迎的群体,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化解和正面引导校园舆情,达到优化教育话语权的目的。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媒体中的话语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且需要不断适应网络发展,找准自身定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寻找问题,找到掌握网络话语权的方式,适时运用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孟祥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3]徐海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审视与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4]向绪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D].南昌大学,2015
[5]李超民,李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6]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J].教育评论,2009.03
作者:王智超 单位:滨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