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高中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艾滋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防治过程正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截止2015年中国有近50万人感染艾滋病,在世界排第14位,青壮年占80%。健康教育是防治艾滋病的第一层屏障[2],高中学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应受到教育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探讨高中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重庆市不同地域3所中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班364名高中生作为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回收率为100.00%。其中一年级121例(33.24%),二年级128例(35.16%),三年级115例(31.59%),男生194例(53.30%),女生170例(46.70%)。1.2方法1.2.1同伴教育者选择在3所中学各选择10名高中生作为同伴教育者,入选条件:积极主动,自愿,有责任心和号召力,语言表达能力强。1.2.2培训同伴教育者邀请专家向同伴教育者讲解宣教方法、技能、艾滋病防治法规和基本知识等,模拟同伴教育过程。培训2周后考核知识、技能和宣教能力等,合格者才能参与。1.2.3开展同伴教育将每个学校学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名同伴教育者面对15名左右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对照组进行一般方法的宣传教育。干预周期均为1个月。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追踪干预效果。1.2.4调查方法自制知识行为态度(KAP)调查问卷。各组干预前后调查内容相同,匿名,当场回收,调查表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5%为有效。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同伴教育效果分析本次问卷23个问题,包括艾滋病流行、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主要临床表现、预防方法等内容。观察组与对照组调查正确率比较,见表12.2同伴教育后两组艾滋病疾病基本知识比较干预前艾滋病疾病基本知识,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回答正确率进行配对t检验,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调查显示,实施干预前学生对血液、性和母婴传播3大途径回答正确率都在85%以上,与李建梅等[3]的结果一致。但对共用剃须刀具、纹身、修脚等是否传染的认识低于85%;对一些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低于80%,如有39.8%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对于共用马桶餐具毛巾、握手拥抱和咳嗽等是否会传染正确率低于80%;艾滋病疾病知识正确率低于60%,如对艾滋病窗口期的认识正确率低于40%;对于普通接触艾滋病患者是否传染正确率为50.9%。说明高中生对艾滋病认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与李学云等[4]、刘会等[5]和李侗桐等[6]的调查结果一致。实施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后,学生在知识、行为、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变,对疾病正确认识由平均50.9%提高到82.1%,较对照组高9.9%;对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由平均80.6%提高到93.5%,较对照组高3.9%;预防知识由平均75.1%提高到91.8%,较对照组高5.5%;学生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一定转变。通过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学生防艾意识增强,恐艾意识减弱。学生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十二五”时期“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率青少年要达到90%以上”[7-9]。同伴教育是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Med-ley等[10]通过Meta分析指出同伴教育可以提高目标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干预模式,已广泛应用于青年学生[11]。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特点是采取学生-学生模式,通过培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去影响周围的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兴趣相近,容易沟通,容易在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对增强高中生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避免高危行为具有很好作用,效果胜过父母和老师[12]。本调查发现,同伴教育使学生艾滋病疾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和预防正确率也有显著提高,与贾潇勇等[8]及马振儒等[9]的研究一致。说明在高中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切实可行,效果良好。艾滋病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使中学生将艾滋病预防知识转化为自觉的预防行为,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目前,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开展研究的多,作为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持续开展的少。学校肩负着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应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培养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宣教效果[13-14]。

作者:张谦 杨治国 杨延音 杨建英 熊成敏 江领群 单位:农业论文参考文献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中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264116.html

    相关专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铀矿石


    上一篇:广场文化活动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