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
手术患者因要面对陌生的手术室,而且对手术的痛苦程度、风险等担忧,大多会感到无助、甚至恐惧。以往的常规手术室护理只局限于在围手术期间,对患者进行照顾,护患沟通少。手术体验多较恐惧、痛苦,围手术期患者易出现焦虑和生命体征波动,影响手术效果[1]。随着优质护理工作推进,如何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及整体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等成为护理管理研究的重点。手术室整体护理是由一名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包括术前访视(宣教)、术中护理及术后回访,建立较密切、固定的护患关系。笔者对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开展整体护理前后3个月的手术患者146例,男66例,女80例;年龄18~76岁,平均(36±10岁)。其中2014年6-8月实施常规护理的73例为对照组,2014年9-11月实施整体护理的73例为观察组。两组性别、年龄等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由所在病区护士进行健康宣教,术晨做好术前准备,由手术室工友接患者到手术室,由当天的巡回护士迎入手术室,检查患者基本资料,监测BP、HR、呼吸等生命体征,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毕由麻醉师送回病房。1.2.2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由责任护士负责术前访视、手术全程(由责任护士担任巡回护士)、术后随访直至出院的全程护理,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提供适合患者的连续性、人性化的责任护理[2]。1)术前访视:术前1天,责任护士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确认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个人信息、手术资料、术前准备、心理状态),并通过展示相册的方法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与麻醉的程序、术前注意事项,通过交谈纠正患者的认知不足,解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取得其信任,给予鼓励、安慰,减轻其心理压力,消除其对手术的焦虑感、恐惧感,提高手术的适应能力和配合能力。根据收集的信息,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访视时间应避开治疗、休息或进餐时间,约10~15min为宜[3]。2)术中护理:手术当天,①术前护理:责任护士(即巡回护士)提前30min做好手术室及物品准备,随后到病房接患者,确认术前准备情况,接患者入手术室。为避免患者突然到一个陌生环境,产生紧张、焦虑,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护士应积极主动和患者交谈,并监测BP、HR、呼吸等生命体征,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体位。②术中配合:熟悉术中医护配合,提供手术器械、物品,避免影响手术进程或手术效果;对意识清醒者,责任护士可通过语言、表情等适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③术后护理:手术结束,清点好物品,告知患者手术已结束,清理好血迹、妥善固定敷料、引流管等,穿好衣物,动作应轻柔,避免牵拉伤口或引流管,防止因移动患者引起低血压,注意保暖,安全护送患者回病房并做好交接班[4]。3)术后随访:根据手术情况,于术后第2天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疼痛、体温以及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并发症,征求患者对手术室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并认真记录。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指导和安慰、祝福语言。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1)心理压力: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分别用相同的焦虑量表进行心理反应评估。分为正常、担心、焦虑、恐惧4级,级别越高代表焦虑的情况越明显。①正常:无异常症状,身心健康、表现平静;②担心:表现主要是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提问题较多;③焦虑:表现为心跳、呼吸加快,出汗,不安,无助感,表现为较激动、无耐心、哭泣;④恐惧:表现为肌肉颤抖、张力增高、四肢疲乏、心悸、呼吸短促,易激动、哭泣、恐惧感[5]。2)生命体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BP、HR、呼吸等生命体征。3)满意度评分:术后向患者及家属发放相同“满意度调查表”,要求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手术护理的整体感觉)进行评分,按0~10分进行满意度评分,0~2分为很不满意,3~5分为不满意,6~8分为满意,9~10分为很满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的心理反应比较:观察组焦虑、恐惧等3~4级患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术后生命体征比较:BP、HR、呼吸,观察组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3两组对手术护理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6~10分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人性化的整体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是医院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患者安全,使手术顺利进行[6]。开展手术室整体护理,加强了护患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安全感;加强了医护沟通,责任护士对患者更熟悉,使术前准备、术中配合都更到位,提高整体手术质量。通过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应用的观察、比较,整体护理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良好的术前访视,有利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应激反应。因对手术室环境的陌生、对手术风险的担忧都易造成患者沉重的精神压力,通过术前访视,增加对手术的了解,提高了适应和配合能力,避免胡乱猜测引起焦虑、恐惧心理;而且术前的焦虑易引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BP升高等应激反应,术前访视有利于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术前护患沟通,提前进行评估,提高了手术安全。责任护士提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使护患间、医护间的配合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包括仪器、器械等术前准备更充分,这些都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安全性。确定责任护士,有助医护沟通,提高医生满意度。手术需要医护之间良好沟通,需各种器械准备和术中配合[7],手术有确定的责任护士负责协调配合,避免过多工作交接出现纰漏,可减少摩擦,提高手术质量。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患关系更加和谐。笔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全程手术护理,提升职业自信,提高护士成就感。整体护理拉近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原先患者不了解护士的工作,认为手术都是医生、麻醉师起作用,忽略了护士的作用。通过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等,患者对护士增加了解和信任,增进理解和尊重;而且,护士参与手术成功的全过程,也能提升职业自信,提高成就感。开展手术室整体护理,增进护患沟通,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也使医护沟通更加顺畅,手术室医护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因此,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的整体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金玉 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第三医院
第二篇: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收治的200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仪器设备管理、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消毒隔离、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手术时间、护理人员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仪器设备管理、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消毒隔离、护理质量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具有积极临床意义,可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及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医院管理
手术室是进行抢救和手术治疗的重要工作场所,手术室护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的特点。据报道,部分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是由手术室护理微小疏忽所致[1],手术室护理缺陷不仅会影响护理服务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伤残或功能损害,因而定期进行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是临床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手术室护理工作相对琐碎,细节管理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该护理方式以传统护理为基础,将护理工作精细化和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降低护理事故、护士差错发生率,规避护理风险,保质保量地完成护理任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手术室管理[2-3]。近年来,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排除标准:患有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严重焦虑或恐惧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一般资料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收治的200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5.6±10.4)岁;手术类型:传统手术67例,微创手术33例;普外科手术30例,骨科手术20例,泌尿科手术20例,妇科手术18例,神经外科手术12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6.4±9.5)岁;手术类型:传统手术65例,微创手术35例;普外科手术30例,骨科手术18例,泌尿科手术18例,妇科手术20例,神经外科手术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手术室护理流程制定:层层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术前彻底检查仪器、设备、器械等,确保运行无误,手术时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遵循事先制定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进行手术配合,术后配合医生包扎伤口,耐心地擦净患者的血迹、污迹,妥善固定引流管,运送至病房或ICU,补充手术室内的物品,做好清洁杀菌工作,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表。(2)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内容、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及疾病相关知识,对手术过程作重点介绍,包括手术目的、流程、配合事项、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康复过程等,分享成功的手术案例,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给予疏导,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障碍,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入室后与患者做简短交流,增进相互信任,巡回护士麻醉时,用温和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还可通过握手方式,增强其安全感,减轻紧张情绪。(3)术中保温护理:麻醉后至手术结束前,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2~25℃之间,手术开始时开启恒温水毯,温度调至40℃左右,尽量减少患者身体裸露,缩短皮肤消毒的时间,消毒后注意保暖,采用保暖手术巾包裹患者局部进行保暖,直至患者离开手术室,术中输液先用液体加温器加温至35~37℃,关节腔冲洗使用的0.9%氯化钠溶液也先加温至37℃左右,术中使用的血纱先用温盐水浸泡,暂停手术时也要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切口。(4)手术室操作及监护细节:严格实行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三人三数制度、三不交接制度,一切操作尽可能轻柔,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保护手术患者的隐私,重视仪器的监测功能,同时加强生命体征、皮肤颜色以及尿量的观察,注意询问患者感受,术后严格执行清点制度。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4](仪器设备管理、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消毒隔离、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手术时间、护理人员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5]: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非常满意:>85分;满意:60~84分;不满意:<60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研究组仪器设备管理、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消毒隔离、护理质量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手术时间、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手术室作为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规避手术室护理不安全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一直是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较复杂,任一环节的细节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护理细节的关注,确保护理安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因而手术室的细节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急需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护理中。细节护理是一种符合“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护理模式,国内研究表明,细节护理能促进颈椎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细节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较低,可减少术中的损伤,患者的满意度较高,能有效避免医患矛盾与医疗事故[6-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仪器设备管理评分、器械准备评分、护士配合技能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质量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原因是研究中实施的细节护理管理是通过制定护理流程,明确各级人员的护理职责,积极配合医师的操作,保障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心理护理促进医患沟通,增加患者对治疗的安全感,展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为患者营造安全、信任的愉快氛围,从而积极配合手术;术中保温护理确保手术安全性,避免冷刺激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手术室操作及监护细节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整个护理过程获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人员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细节护理模式使手术室护士从过去的被动性参与手术转为主动性参与,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患者护理人员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具有积极临床意义,可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确保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培萱
第三篇: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自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11月20日来我院接受诊治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护理诊治组(基础组)和手术室护理诊治组(护理组),比较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控成绩,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的护理质控成绩各指标均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基础组的18.60%(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健康教育、技术能力的满意度均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柱骨折;手术室护理;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脊柱骨折[1]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是由于该病的病情较为复杂,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治,极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瘫痪。查阅有关资料[2]发现,该病在我国主要以手术诊治为主,但是因该病的复杂性,多数患者常因担心手术质量而出现心理负担,使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该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有助于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对脊柱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11月20日来我院实施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基础组以及护理组,每组43例。基础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7.81±12.91)岁;体重41~76千克,平均体重(60.24±9.47)千克。护理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6.22±12.72)岁;体重40~77千克,平均体重(61.12±9.38)千克。排除心功能不全及机体其他脏器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基础组患者应用基础护理方法。对护理组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方法,具体方法[3-4]如下:①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优化护理过程:工作中按时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护理工作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惑,同时还应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评,提升其专业技能。②手术开始前,护理工作人员备齐手术所需物品,帮助患者进行体位的变换,并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更换体位的练习。③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手术名称等相关信息,而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用于输液和麻醉。④在进行麻醉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配合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麻插管以及动脉穿刺血压监测。⑤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在患者头部下方安放头圈促使患者头部向一侧偏离,肘部、双膝等部位下均安放软枕用于保护。⑥手术进行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需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中心静脉等指标进行不间断监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⑦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理顺患者各种管道,协助麻醉医生、手术医生顺利将患者搬运至转运床上,严防各类管道意外拔出,并安全将患者转运至麻醉恢复室。⑧护理工作人员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应保证准确、客观,注重细节。抽调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士组成护理监管小组,每周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保证手术室护理方法应用的高效性。1.3观察指标监管小组每月对两组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测定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控成绩,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控成绩比较护理组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安全、制度考核、基础护理、护理文件、急救技能等指标上与基础组相比,成绩均有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显著低于基础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60%(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组患者对工作态度、健康教育以及技术能力三个指标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需求日趋提升,因此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合理的护理方法不仅可降低医疗护理的风险性,还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目前国内对于脊柱骨折患者的主要诊治方法依然是手术[5],但是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术后的恢复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实施手术室护理措施,在认真执行护理各项流程的基础之上,着重注意工作中的短板,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抓住细微环节。在手术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6],严格执行医嘱,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结束后,护理工作人员仍需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注意引流管中引流量的改变,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安全、制度考核、基础护理、护理文件、急救技能等指标上与基础组相比,成绩均有所提升(P<0.05),表明应用手术室护理措施的护理组,护理工作人员各项护理技能均有所提升。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基础组的18.60%(P<0.05),表明应用手术室护理措施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组患者对工作态度、健康教育以及技术能力三个指标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表明应用手术室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琛 张军花 江娴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第四篇:手术室护理对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对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于2015年1月—6月收治的1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为12.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科手术;肺部感染;手术室护理;影响
长久以来术后肺部感染一直困扰着医生和患者,肺部感染是手术患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幼儿、老年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又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加强手术室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为了了解手术室护理对于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手术室于2015年1月—6月收治的11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室于2015年1月—6月收治的11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年龄25岁~45岁,平均年龄(30.2±5.1)岁,胃大部切除术12例,直肠癌12例,甲状腺癌16例,乳腺癌18例;对照组年龄27岁~48岁,平均年龄(32.6±5.3)岁,胃大部切除术15例,直肠癌17例,甲状腺癌16例,乳腺癌10例。所有患者手术都顺利完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2]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术前健康宣教,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患者术前会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患者术前的各项必要生理指标的检测,不达标的及时纠正。②术中护理:为患者准备舒适、整洁的手术室,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保持手术室温暖,必要时进行加温处理;术中严格保持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感染。③术后护理:术后嘱咐患者在观察室留观24h,等患者清醒后,病情稳定后再送回普通病房休养;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平稳后为患者翻身、叩背,帮助其呼吸和咳嗽排痰;保护好手术切口,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防止切口崩裂;术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肺部感染。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和护理满意度。1.4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相关文献[3],制定如下疗效评价标准,轻度感染:患者轻微的咳嗽、咳痰,体温不升高,X线片显示肺部有小片斑片阴影;中度感染:患者中度咳嗽、咳痰,体温略有升高,X线片显示肺部有中等大小斑片阴影;重度感染:患者严重咳嗽、咳痰,体温严重升高,X线片显示肺部有大片斑片阴影。护理满意度:用自制调查量表进行评估,60~100分为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感染率为12.06%,对照组感染率为27.5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57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8.28%;对照组护理满意49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84.4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5)。
3讨论
医院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场所,手术室更是医院中带给患者希望的科室。有关资料显示[4],手术室的部分医护人员平时不注意无菌操作,这让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概率提高许多。因此,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对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感染率为27.59%,而观察组感染率为12.0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文献表明[5],手术室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强化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围术期护理,使患者做好防御,为降低肺部感染率打下了基础。综上所述,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预防术后肺部感染,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曾霞 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
第五篇:手术室护理管理对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研讨骨科手术患者运用手术室护理管理后对发生感染的干预价值。方法31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Ⅰ组(153例)和Ⅱ组(157例)。Ⅰ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Ⅱ组患者接受全面手术室护理管理,评估这两种方案的干预效果。结果Ⅱ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明显低于Ⅰ组的8.5%(P<0.05);Ⅱ组患者满意度为98.1%,明显高于Ⅰ组的77.1%(P<0.05)。结论在骨科手术期间,对患者进行全面手术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与经济压力,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骨科手术;医院感染
手术室护理管理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骨科手术通常创伤大、失血多,因此发生感染的几率较大,感染不但加重了患者病情,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影响较大[1]。近年来有报道指出,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内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思想素质,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及整体治疗干预均大有帮助,能使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显著下降[2]。本文在骨科手术室实施全面护理管理,试验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经骨科手术治疗的310例患者资料均完整,来源时间2015年4月~2016年3月。以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Ⅰ组(153例)和Ⅱ组(157例)。Ⅰ组中男84例,女69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0.9±7.4)岁;Ⅱ组中男90例,女67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1.3±7.1岁)。两组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已签字。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Ⅰ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内容有基础护理、术前检查指导与并发症处理等措施。Ⅱ组患者进行全面的手术室护理管理:①术前护理管理: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估,积极控制患者基础疾病,做好术前准备;手术室限制人员走动,术中要关闭手术室门,避免因人员过多而导致的手术室污染,术前做好手术器械消毒;②手术护理:尽量在手术期间使患者始终处于一种很舒适的状态,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对手术参观学习人员的数量要严格控制,并保持其与手术人员相隔足够距离以保证手术区域的无菌;有针对性的加强医护人员手术技能的培训,避免手术中因操作失误而致感染发生的情况;手术操作规范,嘱咐医护人员要保证始终进行无菌操作;③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搬运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手术切口,给予手术切口定期查看,护理及换药,一旦发生感染及时给予对症处理;④健康教育护理:提醒患者要随时注意防止感染发生,提高患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感染的种类及例数,并调查患者出院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从护理人员的态度、技术熟练程度、护理有无差错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10分制,8~10分为满意,5~7分为一般满意,<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Ⅱ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泌尿道感染,其他感染2例,合计6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Ⅰ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泌尿道感染,其他感染3例,合计13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5%,Ⅱ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
2.2患者满意度调查
Ⅱ组患者中104例护理满意,50例护理一般满意,3例不满意;Ⅰ组患者中86例护理满意,32例护理一般满意,35例不满意;Ⅱ组患者满意度98.1%明显高于Ⅰ组的77.1%(P<0.05)。
3讨论
医院感染即患者在医院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感染。目前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之一[3]。骨科手术多为侵袭性治疗方式,手术过程中切口大、失血量多,术中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压力,因此,在骨科手术过程中,实施全面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出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对手术室相关护理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更好的服务于需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避免其出现医院感染。本试验结果显示,Ⅱ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且Ⅱ组患者满意度高于Ⅰ组(P<0.05)。说明在骨科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全面手术室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提升患者舒适度,减少患者因医院感染而产生的痛苦,降低其经济压力。此外,曾有研究报道[2],呼吸道是术后感染的重灾区,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是34.8%,高于其他部位,说明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要加强对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管理。针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全面护理管理须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①对患者术前进行访视及评估,在术前查阅患者病例信息及相关检查结果,做到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②加强对手术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③限制手术参观学习人员的数量,并保持其与手术台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④术后定期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按时换药,发现感染要及时处理。综上所述,在骨科手术中,给予患者全面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经济负担,提升患者对医护人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王彦玲
第六篇: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关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44位调查对象亚健康患病率为79.5%。每周工作时长≥40h、工龄≥8年、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高。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应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他们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主动、积极的防范。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影响因素
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组临床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的边缘状态,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和体验[1]。手术室护士作为较为特殊的护理群体,其工作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工作繁琐、且手术患者的病情复杂,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压力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亚健康的发生。本次调查针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以期了解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关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15年12月,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1.2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护理人员的一般特征以及亚健康的情况等。应用陈青山等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确定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状态[3]。利用护理人员午间休息的时间发放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完成问卷的填写,由调查员统一现场收回。1.3统计学方法将上述所有有效问卷所得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人数为44人,有35人(79.5%)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出现较多的亚健康患病率分别依次为:疲劳75%(33/44)、活力减退68.2%(30/44)、失眠多梦休息不好65.9%(29/44)。2.2影响因素分析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每周工作时长≥40h、工龄≥8年、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中,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患病率为79.5%,明显高于曹癸兰[4]等对某综合医院随机调查的护士的亚健康患病率(63.8%)。可能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需要护理人员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状态有关,而医院其他科室的工作强度往往低于手术室。同时,出现较多的亚健康症状是疲劳、活力减退等,这与陈利芬[5]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该科室较大的工作量,同时需要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关,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的亚健康症状较为集中。每周工作时长≥40h、工龄≥8年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时长导致护理人员休息时间不足,尤其是在急诊手术室或者上夜班的护理人员,休息时间与休息质量更会大打折扣。工龄较长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处于工作紧张的状态,较易引发亚健康状态。与此同时,工龄较长的护理人员一般都是医院的护理骨干,不仅在临床工作中身负重任,还要承担照顾老人、抚养子女的任务,更易导致亚健康的发生[4]。研究表明,当人体在体育锻炼时,可以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有助于亚健康状态的缓解[6]。因此,本研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低。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针对工作时间长或工龄较长的人员,需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他们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主动、积极的防范。护理管理部门应及时调研该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采取切实的措施减轻该群体的工作压力,如减少加班的频率,合理配备护士人数,或经常组织文体活动调节他们的身心状态[2],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瑞琴,宋振峰.护士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6):10-12
[2]陈建芳.手术室护士亚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24):3501-3503
[3]陈青山,王声湧,荆春霞,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4]曹癸兰,梁静,陈先华.综合医院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1):27-28
[5]陈利芬,杜合英,成守珍,等.不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护士亚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5):432-434.
[6]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53-98
作者:姜媛媛 韩慧君 陈楠 单位: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