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研究

责任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两个方来面把握,一方面,责任可表述为人们在国家、社会、职业、家庭等领域应担负的义务,相应的,责任也可表述为不承担以上义务将引起的消极后果。责任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人们内在的责任意识和外在的行为约束来引导人们做出合乎道德、合乎法律、有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人的责任具有多样性。作为家庭成员,有家庭责任;作为工作岗位成员,有岗位责任;作为民族成员,有民族责任;作为社会成员,有社会责任等等。但无论担当何种角色,行为主体都应该尽职尽责,这是社会的基本要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快速深化,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增强责任意识既是其自身建立优秀品质,养成优良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因,也是民族前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培养有高度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既是特定的教育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和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大学生责任教育自然是课程设置的主要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应当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着手:

一、从教学思想上重视责任教育

“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1]教师应当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责任教育,要充分认识责任教育在“基础”课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亟待增强责任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础”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应到教材内容上包括绪论共八个章节。教材从第一章“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二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第三章“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章“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到第五章、第六章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最后到第七章遵守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等,整个七章始终贯穿着责任教育的内容,具体涵盖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情感责任、环境责任、法律责任等各种类型的责任教育,可见其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另外,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重权利、轻义务”的思想比较普遍的现象,“基础”课更加应该有针对性地强化责任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结合教材内容,找准责任教育切入点

在“基础”课程体系中,责任教育可以从各章节以下内容切入:第一章,围绕理想信念的主题,突出对社会理想的分析。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过于关注自我,漠视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心理给予引导,使其明确个人目标与外在环境的内在联系,注重树立社会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第二章,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责任教育。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事件,提高爱国情怀的感召力,来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通过讨论当前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改革发展、科技文化建设等方面压力,来增强学生们的现实危机感。爱国情感和现实危机感的结合能极大地唤起青年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促使其深入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正确分析和看待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什么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坚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第三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人的社会价值问题。结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三种关系的把握,促使学生认识到个体对他人、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价值,进而在调整自我认知、调整人生规划的过程中自觉增加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第一,关爱自己的教育。关爱自己的责任,应当是其他所有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承担起其他人生责任。这其中,特别要强调生命责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重视心理卫生。第二,关爱他人的教育。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自然界最崇高的法则。关爱他人,由爱家人、朋友及于所有相识的人,进而及于所有不相识的人,可以增强一个人的人生责任感。第三,关爱自然的教育。关爱自然,这是人性的回归。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这对加强大学生关爱自然的责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第四章和第七章,以道德为核心,对大学生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的行为提出要求。相对应的,这三种行为要求也体现为三种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如果说前三章的学习重在通过思想认识强化学生内在的责任意识,那么后三章的学习则重在明确认识转化为行动时的具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诸如网络公德、职业规划、婚恋等一些具体问题,一方面要将具体的行为标准展现给学生,并且使其明确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例如,污秽的网络语言是否影响网络生活,从我做起文明用语,能否净化网络环境?第五章,学习法的基本原理,学习部门法律规范,重点学习各部门法规规定的法律责任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偷窃、故意损害财物等行为相对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重点学习。当前大学生接触的法律信息较多,能够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为时却并不了解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因此,本章教学应重点对大学生实施行为责任教育。首先,通过对法律责任的学习,来增强法律对其行为的指引能力。有的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跟着感觉走,凭一时冲动和情感用事,不计后果;或是虽对行为责任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但该权衡并非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经常是从自我的角度刻意模糊回避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借口。其次,通过对法律责任的学习,来增强对其行为后果的预测能力。在行为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能自觉以责任为调节和监督手段,及时终止自己的不良行为选择,而是以放任的态度任由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下滑;或是以对自己和社会极不负责的态度,不计后果地推动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最后,增强其行为结束后对行为的评价和反省能力。在行为结束后,有的大学生不能自觉做到以责任对行为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和反省,很少进行良心的自我谴责,产生惭愧、内疚、悔恨的情感,更谈不上因此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促使自己改变和纠正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新和人格完善。第六章,培养法治理念和对法的信仰。这是一个将法律规范意识内化的过程。法律被遵守主要依赖于人们对法的信仰,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可度来增强其守法、护法的责任意识,具体来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法的价值,正确认识法治的价值,结合典型案例的讨论,矫正一些学生受到的“权大于法”等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促使其深入理解法律的客观性、合理性、重要性。以上是从教学内容上,将责任教育分解到各章的具体知识点加以贯彻。以此来强化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责任行为。

三、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责任教育效果

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予以辅助,才能有效落实教学效果。在“基础”课中突出责任教育,重点可辅以以下教学方法:1.“推演式”教学即通过明确个体与社会、内在与外在、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机制,例如:针对学生乱花钱的行为,推演到对其家庭经济产生的影响、继而推演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计算,演算出一个人的节水、节电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展示常见的打架斗殴行为将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等,将行为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客观面对自身与他人、社会、环境等外界的关系,正视自身不可回避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2.增加实践教学,使社会实践与责任意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从而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增进对国情、省情及民风民情的了解,实现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统一。责任意识作为品质,作为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生活中积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参与实习、实训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服务基层活动、体育活动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之中,开拓视野,磨炼意志,增强能力,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如开展“献爱心”活动、环保社会调查、庭审旁听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悟到为社会尽责的光荣,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更直接的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会得到显著地提升。同时可通过志愿者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提升责任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途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不乏一些与责任教育冲突的内容,例如鼓吹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因此,责任教育应主动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增强教育力度。例如,学校教学网站除了用来发布教学信息、布置教学任务,也可建立互动学习区、讨论区,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热点话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教师提炼观点后予以总结指导。另外,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团队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MOOC网络课程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学生沟通,直接追踪大学生真实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动态并及时给予引导。通过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提升网络传播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中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大学生责任意识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作者:张玉 单位:蚌埠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86213.html

    相关专题:计算机方面的论文 电商对百货业的冲击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监管与发展模式(4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