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依靠教师,师资队伍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教师队伍的质量除学术水平外,师德师风是否良好和高尚也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多样化以及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和问题。高校要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就必须认清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以人为本、以师为本的人性化办学模式,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和基本的工作来抓,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五大结合”,以良好师德师风来促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从而实现学校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1师德师风的现实问题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趋向的复杂情况。市场经济恰是一柄“双刃剑”,既斩断了束缚教育工作者的一些与实际不符、落后于时代潮流的陈腐观念,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以拜金主义的消极的观念和行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1敬业精神弱化
有些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有所下降。一是学校忽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疲于奔命;二是师生之间欠缺交流沟通,不利教学相长和对学生的培育;三是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为依据,对教学和人才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考量,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和公正体现,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
1.2职业理想淡化职业理想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职业行为和规范起着激励和导向的重要作用。由于国家教育投入比例偏低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滞后等多种因素,导致教师职业尚未达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教师社会美誉度和职业认同度偏低,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急功近利的目标常常淹没了理性精神的培养,导致了理想情操的退化与弱化,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尊师重教”也有沦于“口号化”的危险。
1.3行为方式
利化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应该也可以有自己的正当利益诉求。但是,由于受当前社会生活中功利主义和追求物质利益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把等价交换的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工作中,而丧失了教师公益性和化育性的崇高操守,那种“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在慢慢淡化,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1]
2师德师风建设创新的对策
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清社会经济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实事求是,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工作来抓好抓实,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五大结合”,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师德师风建设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结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最终诉求和归宿。学校应避免把学生当做原料、产品或财源的错误倾向,而更应该将其看做是能动的个体和服务对象。教师应有“与学生为友”的平等观念,与学生多方沟通、融洽相处,努力营造和谐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不同的学生亚文化群体,采取各式有效措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引导和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不断学习、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服务。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更准确地判断其学习和成长心理,同时向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和积极的引导,减轻心理负担,激发学习活力,提升学习境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促成良好学风的建设与成长。
2.2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
精神引领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和复杂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一些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动摇和模糊的现象,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2]面对这一现实,学校要坚守思想政治和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师德情操,坚定师德信念,培植良好师德风范;开展经常性的以精神境界和师德修养为主题的论坛、讲座和评选;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向上氛围,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启发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师德师风规范有机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2.3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统筹安排,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努力向教职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的目标过渡。坚持定期调研分析、不断发现和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更新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工作模式;建立和完善岗位、部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责任制体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和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各项工作协同配合,同步进行,分级落实,实行“谁主管、谁负责”,打造一个有机协调的师德师风管理工作立交网络。
2.4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结合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高校教师属于社会精英群体,总体而言具有较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但这种高层次需要也是以基本需求的满足为基础与条件的,否则就会使这种高层次需要“虚置”并带来危害。学校是知识分子的身与心的“栖息地”,而学者、教授一般具有较为敏感的自尊心,他们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用于学问,大多不善于也不肖于蝇营狗苟地“为稻粱谋”。如果学校管理者只盯着教师“工作”而罔顾其“生活”,只热衷于“管理”而不肖于“服务”,只强调“成果”而不注重“培植”,正所谓“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3]。那种量化物化的刚性管理、杀鸡取卵的思想与行为将会破坏教师高层次需求滋长的“生态”,从而危及其成长和发展本身。因此,学校各级管理者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广开言路,真实、及时了解各层面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困难,为其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想方设法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较好的福利待遇,使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以此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校园的“幸福感”与“和谐性”,从客观上创造师德师风提升的良好氛围。
2.5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整章建制相结合
制度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制度体系是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中介与纽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包括教学常规制度、监督约束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奖励激励制度。1)健全教学常规制度。坚持“教学五大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教材、教具的教学常规检查,坚持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坚持对教案要素———时间、目的、内容、组织、方法、重点、难点、作业、课后阅读材料的教学常规检查,注重经常性、针对性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2)健全监督约束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网络。聘任社会人士、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作为师德师风监督员,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的问卷调查、座谈会,以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鼓励监督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言献策,以不断改进师德师风提升的举措。3)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师德师风考评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晋职晋级、绩效薪酬与荣誉授予的重要依据。4)健全奖励激励制度。坚持树典型、扬正气,赏罚分明,将师工程管理论文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个人、部门利益和相关领导政绩挂钩,切实提高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自觉性,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在实处,让家长和学生放心、教师安心。
作者:陈明 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