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竞技体育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技战术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为此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取胜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在竞技体育训练中,还存在一些心理素质训练问题有待解决。为此该文针对速滑运动项目进行分析,探讨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素质训练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此来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合理化,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与调整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竞技体育是技术的较量、体能的较量、战术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这对运动员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出了更高要求。运动员要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受多因素影响,如良好的身体机能,扎实的技术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科学合理的战术等。在这些因素中体能、技术与战术备受关注,而心理素质关注的力度往往相对欠缺。但是在实际的比赛中,心理状态对比赛成绩会带来巨大影响,且运动项目之间差别较大。良好的运动成绩是“赛”出来的,“比”出来的。考验的不仅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更是心理的较量。速滑运动特点突出,赛场上局势千变万化,这将对运动员带来极大的心理挑战。对于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十分重要,查阅文献有学者认为:中低级别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应占20%,高级别运动员心理训练占80%。随着速滑运动的快速发展,各国对参加赛事的运动员心理疏导也越来越重视。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队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运用合理方法来调整自身异常心理状态,以其适应训练比赛的需求。心理训练是科学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同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等有机结合,才能为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奠定坚实基础。为此该文将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现存问题及培养路径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培养路径,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帮助,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提供理论借鉴。
1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
运动员由于在日常训练中对心理训练力度不够,导致比赛中由于心理因素对赛事成绩产生影响。如比赛中紧张导致的动作迟缓、技术失误,队友间配合不力、相互责怪,赛中成绩落后与动作失误,而出现心理浮躁等。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运动员不能以稳定的情绪参赛,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导致成绩落后。引起心理素质变化重要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1)主观因素包括队员的自信心、情绪因素、自身适应能力等。自信心是对自我的评价,是保证运动员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是运动员在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积累而来,自信心可以保证运动员在多变的赛事环境下,抑制和控制自身的情绪,保证以最佳的状态参加比赛,保证其发挥正常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能够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积极应对赛事各方面环境变换,避免情绪波动,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2)客观因素包括比赛条件、团队配合、自身运动条件等。比赛条件诸如赛事的场地条件、赛事的时间安排、赛事的观众气氛状态等都会对运动员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如运动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调整心理,就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团队比赛中,队员间的相互配合也十分必要,如配合不够默契,将影响技战术正常发挥,而影响赛事成绩。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均具有各自的心理特征,但后天的培养与提高亦十分必要,这是稳定临场心理状态的坚实基础。
2心理素质培养现存问题
查阅文献可以看出,目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教练员普遍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意义所在,但也存在部分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训练重视不够。教练员虽已认识到心理素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性,但是对心理素质训练的概念及训练方法较为模糊,训练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只有部分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进行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训练,而部分教练员只是采用简单的语言等对运动员进行加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系统性,这必然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也有些教练员把队员的思想工作与心理训练相混淆,所以,平时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教育与调控。主要表现在对运动员的思想觉悟、训练中所用语气等方面加以注意,并没有对其进行合理正确的心理疏导与调节。运动员也意识到了心理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但平时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所以,不能够针对心理存在的问题选取合适解决途径,从而影响到赛事成绩。
3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培养包括短期的赛前心理训练和长期的心理训练,长期训练即在日常训练中均要进行的心理训练。赛前心理训练主要是使运动员赛前具备最佳的心理状态来参赛,而长期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日常训练中的心理疏通与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通过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懂得利用合理的方式与方法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训练。具体途径如下。
3.1提高认识,把握重点
以往的运动训练教育中,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造成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心理素质不良而影响运动成绩。因此,要全方位、多方面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对运动成绩取得的重要意义。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训练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运动训练的基础。同时要把握好心理素质训练的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全力支持。运动员自身要意识到心理素质训练对自我发展与突破的重要意义。
3.2加强保障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日常训练之中,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排除运动员后顾之忧,使之安心训练。如日常训练各项保障、退役后的工作安置等。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与重视,做好一切后勤保障工作,使得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有安全感,全身心投入运动训练与比赛之中。同时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学与教并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影响他们,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素质便会得以提升。
3.3构建新模式,更新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方法。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重视训练与比赛,忽视文化与道德的教育。使得运动员无法享有同龄人正常的教育过程,导致文化素质偏低,这将影响运动员全面、深刻认识问题的过程,在运动实践中很难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品质。所以,要优化体育类训练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教学与比赛。在心理素质训练上要更新方法,真正理解诠释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区别。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使得他们经过训练后能坚定自信心,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较高的注意力水平。当下的竞技体育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为此应加大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以训练。建立运动员心理服务长效机制,优化心理考核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将对我国速滑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运动员运动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济.冰球运动员临场心理躁动与调控[J].冰雪运动,2005(2):28-30.
[2]柏连龙.对青少年冰球运动员态度教育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6(2):21-24.
[3]朴启娟,陈敏.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3):43-45.
作者:王影 单位:穆棱市体育运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