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学习薄弱,政治素质不高很多高校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和关心时事政治,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好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其无关,因此在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容易偏离方向。
(二)对师德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效机制目前在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轻文化等倾向,师德建设并没放在突出位置,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推动师德建设。
(三)价值取向偏离,功利思想严重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师价值取向逐渐以利益为导向,教师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课程选择、教学科研投入都以“能否获利”作为行动准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治学得过且过,缺少敬业精神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教学才是自己工作的全部,德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而且对于专业教学也只是安于现状,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产生的原因
师德水平的每况愈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国家方针政策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社会氛围的变化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的走向首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利益观念日益深化,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职业的认同感下降,在面对工作选择和教学科研投入方面容易心态失衡,偏离正确方向。其次,国家对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唯成绩论”的传统模式依然主导,素质教育多停留在设计层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安排和业绩考核时只重科学文化素质,不顾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了很“自然”的结果。
(二)中观方面:高等学校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直接原因,对于师德的不断下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定方面,考核标准单一。把专业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于师德修养方面没有设立考核环节或流于形式。其次,缺少定期师德培训,使得师德提升缺少公共平台。有的学校只是搞一些讲座或是发些材料自己学习,培训内容更新慢,过程中缺少互动,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本人都意识淡薄,不以为然[2]。最后,高等学校对于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并无主管部门或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不能充分地激励、引导高校师德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微观方面:教师自身是师德建设发展的内因,师德修养不高,立场不坚定,随波逐流才是师德滑坡、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首先,价值观的转变。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时,放弃职业操守,一切以利益为标尺,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下降,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其次,师德修养不够。一些教师没有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作为重要内容,对于相关培训也是应付差事,与立德树人渐行渐远。最后,责任感和使命感淡然。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对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漠不关心,完全站在个人立场,以是否有利于晋升职务,有利于提高待遇为标准。
三、科学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在现阶段,强化立德树人,把握教育本质,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统领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组织领导机制,为推进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障首先,要成立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把与师德建设相关的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等部门的一把手也纳入到领导小组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清晰。形成统一领导下的有机整体。其次,在各学院等教学单位也要按照学校模式设立领导小组,而且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定期开展师德状况分析,为校级统筹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后,校、院各级领导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师德建设的实施计划。制定过程中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力争形成既科学合理又能反映群众心声的方案。
(二)宣传教育机制,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保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发挥宣传的窗口作用和感召力量,丰富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通过集体大讨论、典型讲座等方式宣传高尚师德,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全体教职工都动员到师德建设活动中。其次,丰富教育形式,不只停留在教条、枯燥的理论学习层面。把道德规范外化为教师更容易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内化为高等教育所需要的道德素质。最后,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严把质量关。定期总结培训经验,不断调整,力争在培训结束后给教师师德水平带来质的提高。
(三)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提高师德修养的主动性首先,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师德修养纳入到职称晋升、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中,对于在个人师德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倾斜,对于有失德行为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等,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其次,注重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对于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点带面,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最后,建立与精神激励相配套的物质激励机制。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利与弊,通过适度的物质奖励进一步坚定立场,以实现与科研中先进的“平衡”[4]。
(四)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综合界定,评价机制是否准确、科学直接影响着整个师德建设工作的全局首先,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但也不要一刀切,允许一部分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增设考核标准,以求更全面的考核评定。其次,考核评价可以分层级进行,如自我评定、学生评定、学校评定等,把每一部分都规定合理的比例,最后进行汇总,形成全方位的考评。再次,考核应该把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进而形成对师德状况的动态了解,还要把全单位的横向考核和个人的纵向考核有机结合,既要看到同行之间的差距,也不否定个人师德方面的进步。最后,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于通知本人后,没有争议的考核结果,进行归档,动态管理,作为今后教师评优、晋级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总之,高校师德建设事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家的未来,任重道远。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要始终站在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上,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全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作者:关鹏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