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略谈中医药地域文化建设

1中医药名人文化

甘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始伏羲和中华医学之祖岐伯的诞生之地,且人文荟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中医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该书的作者岐伯将几种中草药混装在布包里,让百姓戴在身上,通过中草药散发香味,趋瘟疫、避虫害。这一饰物流传下来就成了如今著名的庆阳香包。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灵台县是被尊崇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皇甫谧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历时25年写出了中医针灸疗法的最早的巨著,即《针灸甲乙经》[3]。

2中医药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扩大到现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天水、陇南一带),因此甘肃省中药材里的秦蘅、秦归、秦皮、秦艽、秦椒等皆以“秦”字开头。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甘肃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博物志》云:(红花)“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红花、大蒜、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均是由中西亚引进到中国的。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肃州境内有不少城镇和城堡。山上出产一种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到这里来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甘州出产最优良和价值高昂的麝香,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各国[3]。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书《武威汉代医简》里记载的骆苏,即为骆驼奶制成的酥油,是甘肃少数民族喜爱的日常食品,又是现蒙古族传统食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驼奶能解热毒、解散发利;止烦渴热闷、润燥利肠等。

3影响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3.1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主要从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中成药的技术改造等方面来研究。但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缺乏通过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研究;另一方面,对优秀地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

3.2对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弘扬不够

中医药文化历来讲求的就是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髓,它们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外,还具有地域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5]。然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甘肃省中医药优秀文化和道地中药材还没能充分地得到挖掘、整理,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这已成为影响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3对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研究不深和对地

域中医药品牌的培养不力因为缺乏对地域特色中医药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的系统、深入研究,导致从悠久历史和长期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甘肃省优秀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善于发掘和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从而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另外,尚未有意识地全方位塑造甘肃中药材品牌产品形象,即对道地药材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整合不够,没有有效地凸显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特色和竞争优势,从而无法提高本地区特色中医药的知名度[5]。

3.4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由于中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所以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然而,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体现在3个方面。①由于中医外语缺乏统一标准,且翻译人员因不懂中医中药,相关翻译只能让外国人不知所云。②虽然有国外学者研究中医,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使其传播到国外的中医药文化并不完全准确。③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医药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外语翻译教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如何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是当前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加快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

4.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政策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该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来进行。以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为起点,对民间医籍、古方、验方、秘方重点挖掘、收集,探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道地中医药内涵,如掌握历史和秘方中对道地药材植气候、温度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生产炮制的规律;归纳和整理出特定人群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因素在使用道地药材中的历史经验、忌讳等人文特点,最终形成甘肃省地域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相关规律及标准,并将该省地域中医药精华弘扬海内外,创造性地开辟一条中医药文化强省之路。

4.2突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

我国中医临床中常有药物疗效不稳定、甚至下降的现象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名异物”的中药混用。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孙红梅等人提出:造成当归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时的混乱,而甘肃省岷县的当归在外观形态、商品类型和化合物数量占优势,作为传统地道药材其质量较优[6]。因此,应突出具有特定疗效和功效的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特色,大力宣传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的该省道地中药材内涵,文化和经济属性,进而促进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4.3树立甘肃省中医药特色品牌

弘扬特色中医药文化,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认同感,从而赢得良好的市场效益。中国驰名品牌佛慈制药秉持“国药佛慈,慈心好药”的理念,树立佛慈“安全、专业、健康、关怀、温暖”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中外消费者的喜爱,从而推动着佛慈不断地发展壮大。奇正藏药发展的核心优势是“纯净药源”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上奇正藏药立足于“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快速发展。佛慈、奇正藏药的企业发展充分显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所产生出的巨大作用,体现了消费者在选购它们产品时的文化认同心理。所以,甘肃省要把中医药原产地保护作为品牌创建的突破口,通过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品牌效应。为此,要抓住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建设如医祖岐伯、皇甫谧文化遗迹、甘肃中医药展览馆等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甘肃中医药的重要名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认同,走出一条以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路子。

4.4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甘肃省特色中医药已有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应该加强如道地中药材炮制、种植技术、中医处方、中药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弘扬。同时,还要加强甘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庆阳香包和甘南藏医药等甘肃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4.5提高中医药外语翻译教学与科研水平

针对当前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突出问题,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通过国家专项重点社科项目立项研究,制定出中医药外文翻译标准,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中医药翻译专业,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4.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迄今为止,中医、中药仍被多数西方国家所排斥。究其原因,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地域间的交流,而这些交流都是以文化为先导的。因此,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①鼓励中医药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积极在国外举办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和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界的影响。如甘肃奇正藏药集团就通过在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举办藏医药文化展示活动,邀请著名藏医专家赴海外现场看病答疑售药,让海外消费者亲身体会到藏医药与藏文化的奥秘,通过文化的熏陶使消费者理解、最终接受藏药[7]。②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高校对中医药术语、文献中的重要概念、词汇的翻译进行统一界定,制订相关标准,规范中医药经典古籍文献、出版物和网站的翻译。③通过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增加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甘肃省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学习、研究容易发表的核心期刊和接受中医药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高校通过国家、省级社科重点或专项项目立项合作研究,不断扩大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渠道,把中医药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作者:王志宏 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经贸与管理系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略谈中医药地域文化建设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82835.html

    相关专题:华北煤炭医学院怎么样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上一篇:审计现场管理初探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课堂兴趣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