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二度开发主要包括调整教材结构、加工教材内容、开发教材外资源。其支持条件为:更新教师智能结构,奠定开发主体基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奠定教学设计基础;组织力量协作结合,打造开发群体氛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二度开发;调整教材结构;加工教材内容;开发教材外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出版发行了近十种版本的初中教材。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所谓“教材二度开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增减、加工及开发,从而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教学需求的活动,实际上是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拓展、延伸、跨越和补充,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教材最大化地适合学生〔1〕。《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赋予该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质〔2〕。这就要求教师在谙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基于学生发展与学习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效地实施教学。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便使其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二度开发的基本内容
(一)调整教材结构
教材一旦编写出版就被定型了,同时教材作为编者意图的反映,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材料范围不一定适合所有使用者。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面对的是处于懵懂期的青少年,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容易走极端。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应宏观把握教材,对教材的各个课标要求了然于胸,随时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对教材作出调整。从学生的特点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应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接受的同时去渗透教师或教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方法、观念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材本来就是供使用者开发使用的,教师完全可以在熟知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隐藏在教材字里行间的深层内涵和广阔外延,对开发教材,适时重组教材,以一种更符合学生思维模式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
(二)加工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那么对教材内容的增减、加工就应成为“新常态”。教材内容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呈现具体知识点的载体,其编排当然有编者的思路和教学理念的渗透。当一本教材发放到学生手里,可能距离编写教材已过了好多年,当年经典的事例也许已被人遗忘,拿多年前的事例讲给学生,说服力、可信度都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把握学科特点,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用最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呈现,用更适时的材料帮学生理解掌握课程标准要求,而不必仅仅拘泥于教材。在人教版初中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课中,有关于孟泰、焦裕禄的事例,这些经典事例,在零零后学生眼中有些久远,他们并不太感兴趣,可以适当“删减”,简略带过。课堂上,笔者播放了学生喜欢的《千手观音》视频,与学生一起分享邰丽华等在无声的世界里如何感知音乐的节奏,体会其成功的来之不易,在学生惊叹声中,笔者抛出问题:“如此精美绝伦的舞蹈,大家知道是怎么练成的?”以此问题帮学生明确新时代依然需要艰苦奋斗。
(三)开发教材外资源
“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开发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3〕教材只是课程的具体表达形式,除了承载外显的知识、技能外,还承载着社会价值、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观念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接受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这些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还必将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的途径接受‘隐性课程’,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动机、价值观、信仰等发生影响,是难以预料的”〔4〕。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正常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正式课程之外的经验,具有德育、智育和人文功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尤其得到重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经常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挖掘其“隐性课程”素材,随时捕捉每一个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瞬间进行教育。如列举学生上下学路上经常遇到汽车、自行车、行人相互抢道的情况,可反问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这样做?你们有没有这样做?我们在不满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从小事做起”的结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产生了共鸣,思想教育成功渗透,而且跟当时的情境非常契合。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只要教师用心教学,一切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接受的角度出发,去拓展和运用教材,就会激发自己的灵感,抓住许多这样的瞬间,影响和启发学生成长,引领他们感受思想品德课的无处不在和不可或缺,这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二度开发的支撑条件
(一)更新教师智能结构,奠定开发主体基础
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班级的生活世界和特定情境对学习者的重要意义,主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与个体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实现生活化、情景化和个性化〔5〕。对课程的教与学不应是单纯的理性认知活动,“教师如先知一样郑重其事地宣讲,学生则把一份现成的知识填进头脑,犹如接受反刍之食一般,那将是教育上的极端愚昧无知”,同时还要包括情意的活动因素和共同的感受,体现知、情、意的完整与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合当时的学习环境,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能有所收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认为教师“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学科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断更新智能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中做到“按照大纲备课(现在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教科书灌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放到学生的脑力劳动上,放到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上,绝非仅仅教材本身〔6〕。也就是说,“对教材的深刻认知”是教师必备素养之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读书,学习,再学习。只有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结构,掌握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解决教材二度开发中调整加工的问题,才可能从较高的高度把握教材,很好地理解编者意图。当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假思索地用最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例证、形式去呈现一节课时,课堂就是快乐的知识旅行,达到集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于一体的最佳教学情境。鉴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必须时刻与社会最新发展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前瞻性。进行思想品德课二度开发,教师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每天的新闻节目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也必须关注,以便在教学哪个知识点的处理中使用。
(二)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奠定教学设计基础
如果说教材编写属于教材首次开发,那么,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思路就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也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既然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那么,“怎么用”就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思想品德课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人接受事物,一定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知方式编排更符合学生实际,但有时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考虑,会“不按规则出牌”,导致思路不够清晰,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时,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这是前期教学设计时需要解决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程不再是脱离教育情境之外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相互作用生成的教育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构建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意义。课堂是动态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教师应敏锐地嗅到它们的关系,灵活地为课程、课堂、学生服务。
(三)组织力量协作统合,打造开发群体氛围
要落实教材二度开发,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配合。教材二度开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推断教学理念,从而分析出教材设计理念。但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因人而异,各有特色。群策群力,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甚至政府的支持,大到政策,小到具体的帮扶、日常的要求或者监督。就学校教研组来说,教师可以分工合作,分别承担某个部分的研究,负责哪块调查,集中起来会事半功倍。这中间可能需要外出调查、寻访,需要查阅各种资料,那么教材二度开发还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有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些都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但只要教师肯干,从自身做起,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潜心教学,潜心科研,努力夯实自己,从理论到课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提高专业水平,教材的二度开发就会实现。总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材的二度开发既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扎实的实践去印证,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式递进中日积月累。教材的二度开发就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的创业出路就在此。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教材二次开发的原理及实施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方建敏.新课程下初中思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4〕李洋.隐性课程浅析〔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5,(3).
〔5〕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韩冰
相关专题:西部资源什么时候开盘 畜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