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孔子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启示

摘要:教师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凭借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心性状态,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一种主体感觉满意的状态。教师幸福主要是一种精神幸福,需要通过教师的德性修养来实现,而孔子的思想在德性基础、修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成就教师幸福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师幸福;师德修养;孔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128

教师的幸福备受关注,因为教育是师生生命间的一种活动,关于教师和学生两个生命体,只关注学生的生命是不够的,只关心学生的幸福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对教师生命和幸福的本真关照,学生的生命和幸福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教师幸福时,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一、教师幸福及其特征

1.对教师幸福的理解

冯建军教授认为,教师的幸福包括教师作为一般人、职业人和教育主体三方面内容的完整幸福。在此,他把职业人与教育主体进行了区分。而本文中教师幸福包括教师作为一般人的幸福和作为教育职业人的幸福两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幸福,但在此,我们重点强调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幸福。而教师幸福主要指教师在从事教育这一职业时作为教育主体的幸福,是一种教育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凭借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心性状态,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一种主体感觉满意的状态。

2.教师幸福的特征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幸福具有明显的职业色彩,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精神性。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这是由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带给学生个体和社会的最大价值就是精神价值,教师意义的最大体现在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等等,这也是教师感受幸福的重要来源;二是教育性。教师的人格和生存状态对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而教师的幸福观和幸福感也会深刻地感染学生,是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学生追求幸福的最近的参照系;三是关系性。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习惯于用学生的“出息”来认识自己的价值,学生的幸福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源泉。另一方面教师是否幸福会通过教育活动、学习来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幸福;四是无限性。教师幸福从效用上来讲具有无限性。教师幸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如教师对学生人格和学业的影响会一代代传递、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学校之外都可以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从教师幸福的特征看,教师幸福主要是一种精神性幸福。而这种精神性幸福的获得,要通过教师的德性修养来实现。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在这方面就给我们以启示。

二、从孔子的师德观看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础

从孔子对教育和学生的言行看,无疑,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喜欢自己从事的事业、喜欢学生、乐于教学、乐于学习、乐于与学生在一起切磋。当看到学生有收获和进步时,他是开心快乐的、是幸福的。

1.教师幸福主要是一种德性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教师幸福也是教师的终极人生目标,是教师感觉满意的生活状态,是教师的根本需要或总体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感,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完整幸福。但教师职业的精神性特点决定了物质幸福并不是教师追求的最终幸福,它只是教师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幸福主要是精神幸福,是一种德性幸福,是教师幸福的最重要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都是围绕道德教育展开的。虽然道德不是快乐,道德也不等于幸福,但道德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每个人的个人需要,让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孔子一生都致力于自身的完满和完善。他说:“古之学者为己”,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人,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用于丹的话讲就是要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只有当他的学说被天下人接受和效仿的时候,才能达到最高的心理状态喜悦,即我们所说的幸福。孔子倡导的道德观,是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完满发展而产生的对高尚人格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精神性需要。这种精神性需求就是教师的精神幸福,是教师追求的内在幸福。

2.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幸福是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满足感、幸福感。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满足感,还要有赢得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尊重感和信任感。没有家长和社会赞誉的职业道德和情感,也谈不上教师的幸福。孔子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进而获得他人与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行”“德”“形”三方面。首先,孔子强调以行立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教师树立榜样,成为表率。“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这个意义上说,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其次,孔子强调以德化人。他认为,教师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感化学生,遇到事情,多找自己的原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要求自己,多进行自我批评;最后,孔子也非常注重外在形象。他认为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3.师德因素是影响教师幸福的重要动力因素

教育是师生生命间的交流活动,教师则是引领学生向真善美发展的职业。教师的幸福来自对师生生命共同感悟、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精神幸福。这样的精神幸福不是源于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教师外在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是源自教师内心的驱动力,是教师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对工作的激情和创造等。这种内驱力需要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和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来激活。即坚定的教育信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以及对学生无限的爱、尊重与信任。孔子同样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他强调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这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大的职业理想。孔子主张,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努力提高精神境界,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不应该为名利所动。作为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自信与乐观,要有远大志向。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要立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二是“乐道”的境界和“诲人不倦”的乐教情怀。孔子提出“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他认为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不倦”地“诲人”,做到“乐教”。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也是孔子师德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其师德观的精髓;三是用“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孔子对学生的爱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4.师德修养是获得教师幸福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幸福主要是精神幸福,是一种德性幸福。那么,教师要想获得幸福,就需要提升师德修养。孔子提出了许多师德修养的方法:首先是学习。他提出“学而不厌”。教师要永无止境地学习,才能丰富充实自己、才能博学多能,内外兼修;其次是修己安身。孔子提出“修己安人”思想。对于师者,就是要通过“不厌”地学习,进行“修己”,以达到“安人”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内在修养;再次是自省自克。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孔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矛盾,首先要“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遇到事情要善于自我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乎“礼”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了;最后是身体力行。道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的人。做不到的事不要说大话空话。时时处处身体力行,这样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养的高峰。孔子的师德观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的师德思想,对师德建设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成就幸福教师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提升德性修养来积极追求和获得幸福。

三、孔子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1.热爱教师职业,追寻教师幸福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要想实现职业人生的幸福,首先要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热爱教师工作岗位,这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前提。目前的师德修养困境在于:师德修养中教师幸福的价值缺席与教师主体的角色逃逸。具体表现在我们过多从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强调教师爱岗敬业,将教师与其职业相分离,离开了对教师主体价值的尊重。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师德修养是教师通过内在心性的修炼,使其人性日趋完善,形成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应该具有明显的人性化特征。因此,从教师个体来讲,师德修养要以教师幸福为价值指引,要将爱岗敬业作为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业来经营,以此寻求教师幸福。

2.积极发展自我,获得教师幸福

教师积极发展自我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自我发展包括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这是优秀教师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也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能力,能力是教师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的灵魂。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前提,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师德实践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一方面教师自己要根据社会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强化服务意识,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寻找发展的空间、创造发展的机会,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支撑点,提升师德修养,进而获得幸福感。

3.养成有“德性”的人,实现教师幸福

提升和完善教师自身的修养,不是停留在要求教师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层面,而是让教师形成与自己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一种美德意义上的师德。这种师德不仅是教师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师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属于教师的精神幸福。教师劳动的精神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更看重的是这种精神性的幸福。现实中,有些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缺乏“乐业”的情怀,自我成长动力不足。而孔子倡导的师德观正是把“乐业”放在首位,这才是教师幸福的增长点,可以提升内在的精神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师德思想,成就教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J].中国德育,2008

[2]沈又红.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3]刘彦平.以教师幸福之义为教师职业道德正名—论教师幸福与教师职业道德[J].鸡西大学学报,2014

作者:张拴云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孔子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80464.html

    相关专题: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通信论文


    上一篇: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训练效果策略
    下一篇:建筑项目中项目管理转化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