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掌握研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为未来疾病的诊治或参与医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医学分子生物学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复杂,知识抽象难懂,要学生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寻求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摆脱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局面。形成性评价的诞生与发展即为教学考核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由斯克瑞里芬于1967年提出[1]。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对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鉴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尝试在本科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考核制度,从知识掌握、创新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语言表达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中思考问题、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拓宽知识学习面,多角度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切实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的成绩由形成性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技能成绩)与终结性成绩(期终卷面考试成绩)2大部分组成,将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形成性评价考核应用的教学效果与体会进行以下介绍。

1对象

针对2012级临床专业2班的学生,学时数为32学时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2应用

2.1形成性评价考核形式

2.1.1理论教学期末考试考核按照常规,在学期结束时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课堂讲授知识的各个方面,考点知识均匀分布。试卷考核题型分别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总分为100分。2.1.2撰写小综述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突飞猛进,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更新速度远比其他学科快,其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尽量用新知识、新观点、新手段、新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使讲授的知识不与时代相脱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理论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对课堂中尚未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例如基因芯片和microRNA检测技术、腺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及包装、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如酵母双杂交、RNAi、SAGE等,可以选择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课后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将其归纳总结,以标准论文的形式撰写一篇小综述,题目自拟,字数不能太少。通过撰写小综述,学生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研究视野、建立科研思维,而且为今后提高解决科研课题的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另外,采用这种方式跟踪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和新技术,对于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前沿方向,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2.1.3理论课堂提问和讨论每次上课前或课中用10-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总结上节课或前面讲过的学习内容,采取老师提问和学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复习学习内容,自由发言,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和反馈,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提问尽量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对于不能主动发言的同学,采取点名的方式让其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此外,还采取分组的形式,在章节讲授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讨论复习所学内容或学习体会。2.1.4实验考试考核以肝组织中基因组DNA提取、目的基因引物设计、PCR扩增、酶切和重组载体构建整套实验为实验教学内容,以5-6人为小组单位,采取教师示范授课、学生学习后小组内部合作操作的方式,从实验课堂学习态度、对所学知识的原理、操作步骤的掌握程度、实验仪器和工具(如移液枪、PCR仪等)的操作掌握和熟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中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2评价方式

2.2.1分数的设置每个学生的最后成绩是一个综合性评价成绩,由形成性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技能成绩)和终结性成绩(期终卷面考试成绩)2大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理论课课堂提问+小综述)占20%,实验技能成绩占10%,终结性期末考试成绩占70%。即形成性评价考核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期末成绩(70%);传统考核综合成绩=实验成绩(10%)+期末成绩(90%)。2.2.2成绩评价终结性期末考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成绩主要通过期末学生的卷面作答来评定,期末考试均采用同一套试卷。对于课堂提问和讨论、撰写小论文、实验技能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课外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语言交流能力。这些成绩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撰写综述的质量、实验操作掌握程度、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结果及分析进行评定。2.2.3统计学处理2012级临床专业2班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形成性评价考核综合成绩和传统考核综合成绩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平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3.1.1两种评价考核方法在临床2班综合成绩上的比较如表1所见,在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均相同的情况下,与传统考核综合成绩相比,2012级专业临床2班的形成性评价考核平均成绩明显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形成性评价考核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成绩。3.1.2两种评价考核方法在临床2班综合成绩等级构成上的比较如表2所见,将两组学生期末成绩分为优秀(>85分)、良好(80-85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五个等级,并统计相应人数,然后分别比较两种评价考核方式在五个等级的构成比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成绩中优秀率(25.64%)、良好率(26.92%)和中等率(32.05%)均高于传统考核方式;而其及格率(12.82%)和不及格率(2.56%)均低于传统考核方式。

3.2讨论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方向,也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2]。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3]。对于像医学分子生物学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传统的一次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做法显然不能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习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4]。相比较于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评价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更全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尝试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验技能”以7∶2∶1比例相结合的形成性考试考核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将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引向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轨道。结果发现,形成性评价考核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成绩,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2.1学生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分子生物学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知识抽象难理解,且在有限的课时下难以全面讲述所有的知识和技术方法。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形成性评价考核下,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同时,以告诉学生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撰写小综述的方式,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促进学生利用发达网络系统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关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成果相关动态,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科学实验,以开展实验教学方式将课堂学习知识与实际实验操作相结合,加深对课堂新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使课堂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3.2.2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方面形成性评价方式改变了“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和问题解答等课堂活动中,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再学习”的兴趣。此外,形成性评价方式不局限于课堂书本的陈旧知识点,能在课外利用自己身边的各种资源对相关的新知识进行了解和关注,并灵活地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动学习更多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学能力。3.2.3科研能力锻炼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方面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讨论、实验教学和撰写综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训练了科研思维,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中,通过实验教学和课堂讨论,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还积极主动地要求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科研。另外,形成性考试制度也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探讨,以解决实验难题。总之,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示,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可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提高学习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陶怀 陈夏 宋岚 程莉娟 周芳亮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79774.html

    相关专题:通信工程师论文 泰山学院学报


    上一篇:电力物资电子招标采购策略
    下一篇: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释解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