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
进入高等学校,多数学生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想改变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对自身的优劣势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较合理的未来规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将会长期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新生最需要帮助和指导,教师要多多地与新生交流,理顺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要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收集信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二、职业预期与现实存在冲突
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总会存在一定的预期,包括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这种预期一般都是较理想的,往往与现实的差距较大。但是,并不是所有预期都能得到满足,而当自己入职前形成的心理预期没能满足时,就会形成一种心理落差,影响自己的报负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动摇自己长期从事该职业的信心。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1.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要有充分准确的自我定位。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恰当的定位,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要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与方向,科学设计规划自己的人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2.大学生应尽早培养职业角色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视野,锻炼自己的胆识和相关技能,为日后的职业角色转变打好基础。此外,大学生还应具有多学科知识,有广博的学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3.培养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适应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能力结构,包括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人的能力越强,与职业要求相符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培养和强化与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大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根据客观情况变化随机应变的能力,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二)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在高年级、临近毕业时才开展,事实证明,这个时间段并非合理,而应将就业指导工作提前到入学之初,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有就业择业意识,尽量提前做好整体规划和相关准备工作。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应辐射到个体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帮助学生强化及培养职业意识。
(三)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在职业适应性上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为此,高校应该本着学生未来职业适应的基本原则,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方而的能力和职业人格,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四)重点关注女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女大学生成绩相对较好,而部分用人单位表现出歧视女生的行为,因此给女大学生的职业心态和环境适应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培养职业适应能力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摆正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她们敢于竞争、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同时,也应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进行相应制约和规范。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心理适应能力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过高,以及个人定位不明确,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但随着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心理适应能力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的几年,不论是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导向、高校教育,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应该积极主动促使变化的发生,以逐渐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者:高辉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相关专题: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自行车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