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历史教学的培养(共2篇)

第一篇

一、生态意识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然而,当下世界范畴内人们对资源的掠夺与消耗似乎早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反思。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生态教育的教学素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生态意识,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在学习“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堂上学生们都在探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革新。学生们纷纷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都表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的便利越来越多。这时,一个学生却说自己觉得原来的生活更好,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这个学生的回答让大家都非常惊讶,于是我问那位学生为什么。学生答道,现在的生活没有原来的生活有趣,也没有原来的生活健康,小时候过年都可以一直放鞭炮,现在不能了,小时候天空很蓝、空气很好,现在空气污染严重,让自己觉得很难受。听完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很多学生都表示理解,有的也表示认同。这节内容其实是就很好的生态意识的教学。

二、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到近现代以来对我们经济发展的探究,在学习这一章节时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让学生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来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展开探究。这两个因素间的关联是很紧密的,然而,要对二者间的联系有深入的剖析,则需要从好的学习方法及研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是思辨性较强的,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尽量给予他们独立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对相关课题展开分析。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他们思想层次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意识

经济建设与经济腾飞必然是发展的产物,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发展不仅意味着进步,发展带来的最直接产物是经济上的收获。一个国家或者一家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才能够不断走向繁荣昌盛,这些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很好得到了印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国家兴衰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发展的轨迹,这其后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经济价值。对于这些历史进程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强化学生的经济意识。“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中主要介绍了“秦王扫六合”后秦国的发展,之后迎来了“大一统的汉朝”,随之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些都是我们的民族经历过的真实轨迹,然而,在这每一个阶段中都有许多值得剖析的经济要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见证了当时我国的繁荣与昌盛。在给学生介绍这些历史过程时除了要让他们知道这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剖析这些事件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塑造。同时,要让学生看到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变化,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对于这些历史进程的剖析与反思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从经济意识层面理解和看待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既要让他们对竞争的实质及意义有所体验,也要让他们领会生态发展对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同时,经济建设离不开必要的开拓与创新,只有让学生对发展的理念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学生对经济意识的感悟才会更深。

作者:林金敏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

第二篇

一、注重质疑,启发创新

整个蜀汉局面对于诸葛亮个人的完全依赖形成了除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政权接替的局面,并造成大批谋士与将士独立性不足,谋略不足,能力不足,最终导致诸葛亮一死,无人能继续维护与壮大蜀汉政权……在这样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寻找、搜集史料并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理性表达与思辨。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与看待问题,摆脱了传统历史课堂上,对于教材的机械式背诵和重复性教学。也通过尊重与深入学习历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理性评价与客观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提高创新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问题,找出新依据。学生能否在初中历史中学会创新,学会探索的根本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与观点去发现与学习。如在世界史学习中,对于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系俄国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对比,把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归纳。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处于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普通人,你会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么?”通过此类感同身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学习,从大局上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大化改新让日本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为后期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治维新”中,又是什么促使了其改革,又是什么决定着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与“大化维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链条就必然会带领着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思考这两者的区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归纳。如大化维新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造成,而明治维新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内忧外困引发。这样的对比性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变革的原因,而且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总结,通过纷繁的历史现象看透其本质:落后的生产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必然会导致变革。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过去被动性接受变成了主动性思考,教师教法也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效模式,角色也相应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可以顺利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发现与探索,教师也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换到了“授之以渔”。这样智能农业论文的历史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更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马晓牧 单位:南京市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中学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历史教学的培养(共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74703.html

    相关专题:城市化 许昌学院官网


    上一篇:电网企业物资集中结算风险分析
    下一篇:暹罗斗鱼养殖技术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