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是对管党治党思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不仅是区县党校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实干”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服务地方发展特色智库”作用的重要遵循,理应抓住契机聚焦工作“不严不实”的具体问题,在坦诚面对、、扎实整改、务求实效中,努力成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
着力克服“自身理论武装不严,对待学习学术不实”的问题
因功夫不够、钻研不深、领会不透,真学、真悟、真信、真用有差距,有的对马列经典理论原理和要义似懂非懂,有的难以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有的对“三个自信”和“四个全面”等一知半解,导致自身理论武装不过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上囫囵吞枣从理论到理论,学术上鹦鹉学舌从本本到本本。着力克服“自觉思想补钙不严,落实党校姓党不实”的问题。把“党校姓党”的性质定位概念化、空洞化,有的对共产主义远大思想迷迷糊糊,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肤浅,有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有的对科学理论缺乏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对基本国情缺乏辩证认知,导致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修养、思想基础不扎实,在讲台上底气不足、工作中灵气不够。
着力克服“涵养高尚师德不严,树立党校师范不实”的问题
偏离党校师德标准,内化“政治坚定、思想领先、理论挂帅、忠诚为民”等师德内涵的火候不够,践行“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开拓创新、遵章守纪、乐于助人”等师德规范的自觉性不够,领会“修身养性”乃“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不够,把握师德内在品质修养与外在行为修养内在统一性的高度不够,故而只会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地要求学员怎么做和在工作中头头是道地评价别人做得怎么样,俨然地道的“电筒马列”。
着力克服“注重能力提升不严,适应改革常态不实”的问题
有的缺乏知识危机感,在面对培训对象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对培训要求更高的现实中,知识更新的动力不足;有的缺乏能力恐慌感,不明白党校服务全局的核心价值,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看不清“大局”,找不到“中心”;有的缺乏适应办学新常态的压力感,习惯于过去简单传授与灌输的履职要求,对履行“启发领导者、引领理论者、提升决策者、开发智囊者、催化实施者”等多重角色定位的教学改革存在抵触情绪。
着力克服“履职要求认识不严,职能作用发挥不实”的问题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深刻变革、价值文化多元多变等严峻挑战考验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禁锢于惯性思维,拘泥于程式套路,有的过多关注培训内容而忽视教育结果,使实际作用发挥成为“未知数”;有的过多关注教师个体水平而忽视团队作用,使协作作用反而成为“负面内耗”;有的过多关注客观困难而忽视潜在活力激发,使潜在作用发挥缺乏“驱动器”。着力克服“特色智库定位不严,科研资政功能不实”的问题。党校作为新型智库,不是纯粹的宣传机构、政策研究部门,也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升级版,其功能是影响决策者的资政而不是直接的参政议政。因对功能特征把握不准,导致教学与科研、资政相互脱节,有的理论创新脱离实际“封闭运行”,有的资政途径偏离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有的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离题太远,导致科研、资政成果难以进课堂、进教材。
着力克服“调查研究实情不严,服务地方发展不实”的问题
党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干部教育培训作用来实现的,迫切需要由灌输式教学向科研式教学、进而向咨询式教学转变。但有的教学与实践始终走在“两条平行线”上,有的太过注重教学的学理性而缺乏针对性、功效性,有的解读大政方针缺乏逻辑性和政策“落地”的路径与方法,有的政策建议一般化、套路化或大路货,导致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打了折扣。
着力克服“树立宗旨观念不严,学员管理服务不实”的问题
因把党的宗旨教条化、群众情感低俗化、群众立场机械化,有的高高在上,以“理论家”自居,习惯于教化他人,甚至难以融进学员;有的自以为是,看不到自身脱离实际、缺乏实践、经验匮乏的“短板”,“坐而论道”反认为比学员高明;有的缺乏谦卑,将自己排除在“公仆”之外,把为群众服务看成是别人的事情,明明知道自己与群众有距离但又不愿意身入、心入群众,明明知道自己缺乏服务的本领但又不愿意心悦诚服向别人学习。
着力克服“坚持律己克己不严,体现为人师表不实”的问题
有的难以专注事业,静不下心定不下神,甚至当成养老休闲;有的不讲规矩,自以为没有掌握权力所以什么都敢想,甚至什么都敢做;有的欲望难控,只想待遇比别人高、担子比别人轻、压特色农业论文力比别人小、责任比别人少;有的单向思维,胸无大局,对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的事情推三阻四;有的不思进取,讲价还钱,只习惯做自己熟悉的工作,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作者:唐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