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找准研读突破口,强化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想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这是长文短读的诀窍———筛选文本关键句,找准阅读的突破口,拎线串珠把握中心。关键句可能是“文眼”,也可能是总起句、主旨句、结论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出现的位置有时很明显,在段首、段尾或独立成段,会有“总之”、“由此可见”、“但是”等一类提示语;而有时又比较含蓄,可能会隐藏在写景的语段或人物对话中。教学中如果能坚持指导学生从“筛选文本关键句”这一细微处做实,那么学生的速读能力、阅读效率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品味文本精彩处,提升鉴赏水平
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最质朴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王尔德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精彩处,或揣摩其语言之妙,或感受其形象之美,或体会艺术手法之灵活,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三、填补留白意蕴处,拓展想象空间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文学作品中往往也使用留白艺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要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挖掘文本的人文内含,就需要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
四、探究文本存疑处,培养思辨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针对文本的有疑处而进行科学的质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反馈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能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并且还能激活以前语文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多元化的综合学习。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寻找教学突口,敏捷地抓住文本“小”细节并巧妙地进行阅读实践的“大”练兵,才能让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江明婢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抓质疑
学生能对课文产生疑问,并且能问到点子上,的确是一种长期训练出来的能力。平时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从关键处入手质疑,从文中的矛盾词句进行质疑,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质疑,从插图中质疑。
(一)从课题入手质疑
不少文章题目即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只要抓住题目,巧妙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出开启课文的捷径。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先找出题眼“珍贵”,让学生自疑自问“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全文中找出体现教科书珍贵的地方,如学习条件艰苦,党中央的关心,张指导员用生命来保护教科书等,初步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再边读边悟“珍贵”包含的意义。再如读《晨读》可自问谁在晨读,他们怎样晨读,这也等于理清了课文重点,准确抓住了学习要点,为自学指明了目标。
(二)从关键处入手质疑
课文的关键处指的是情节的转变,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细致的描写,或一语双关的句子,含义深刻的段落,或课文的高潮,抓住这些地方,即可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如《做风车的故事》,关键处是牛顿的小风车摔坏了,他难受极了,却没有流一滴眼泪。“牛顿难受极了,为什么不流一滴眼泪?”顺着这个疑问,学生自读课文分析原因。
(三)对文中的矛盾词句进行质疑
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思维必须保持前后一致。而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却常常“自相矛盾”。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矛盾问个为什么?例如,《草原》一文中“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可引导学生们质疑:“既然说是一碧千里,怎么会并不茫茫呢?”
(四)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质疑
有的文章蕴涵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中进行质疑,如《开国大典》一文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句话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荔枝》一文,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质疑:“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写荔枝;如果不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从插图入手质疑
中年级教材中看图学文占一定比重,看图与学文应紧密结合,看图学文一般是:先看图—再边学文边看图—学完文再看图这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初步感知内容;第二步是借图解文,深入学习内容;第三步是学文后再回到看图,从而使观察升华,感悟图画后面隐藏的情感、意图。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要揣摩、质疑,然后带问题读课文。如《师生情》中,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画后,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谁,在哪里,为什么冒雨来这里,他们在看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初步寻找问题答案,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重点词句
法国艺术大师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培养读读画画圈圈批批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结合上下文反复研读,圈圈画画,通过解读这些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自学任务。因此,顽强就是克服一切困难,不退缩,不让步坚持到底。通过这一句话这一个词,学生深入读懂了课文内容,感受了爱迪生的顽强精神。
三、抓课后思考练习
在中高年级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求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目标,这时,大部分教师抓耳挠腮地到处下载资源,个别教师对自学目标提得过大过深,使学生无处着手,而有的教师提得过于简单,学生觉得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其实每课书后的练习,是这课的精髓,提示了脉络或重难点,有它独特的作用。不应仅仅供课后的练习或仅仅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之用,更应该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类这些思考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
例如,《瀑布》一课,学生自学时先仔细阅读书后思考练习,从中明确这课学习的重点目标:(1)瀑布是什么样子,由远及近观察有什么不同。(2)填写书后比喻句,理解比喻句的好处。(3)学习书后读读写写,理解其中加点的词语。学生这样归类之后,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学习活动,这样一节课,不用教师过多提问和布置学习任务,完全可由学生自设目标,自主学习。
总之,学生自学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讲说和方法指点之后,必须督促学生按照方法自学,多多自己动手练习,在大量阅读之后,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自学能力。
作者:连军学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会川学区
第三篇
一、提倡自读自悟,调动思维合作探究
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课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以促进其身心发展。提出这一要求,无疑打破了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设计合作细读,然后再让学生整体感悟,以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如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个话题来展开读书活动,由于这篇文章内容容易理解,并且语言生动优美,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葡萄沟好在哪里。学生自主阅读后,接着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对葡萄沟展开讨论,以自已读课文后的体会说出“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各自说出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后,再由小组成员进行评议,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后,能较好的反馈出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实现学生在知识了解上相互补充,通过辩论以引导学生思路,这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又发展了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喜欢上阅读。
二、巧妙提问,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育,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巧妙提问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联系实际法
课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但课本知识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加深生学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问到: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她会冻死吗?你们会怎样帮助她?
(二)观察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质疑时可通过看图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如向学生提问到:从这篇文章的图中想到了什么?从图中感悟到了什么?通过提出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结合文中画面来回答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环环相扣法
教师针对文章内容为学生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很快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笔者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为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设计了以下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晏子到楚国主要见谁?楚王是如何刁难他的?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来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最后结果怎样?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后就基本学懂了全文。
(四)横向迁移法
教师应巧妙运用横向迁移法向学生提出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也就是针对文中的共同元素向学生类似问题,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漓江的山奇得怎样?秀得怎样?险得怎样?
(五)矛盾质疑法
利用矛盾质疑法对文中的矛盾说法向学生进行提问,能达到一石惊起千层浪的效果。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例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笔者以文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向学生提出质疑,使会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主人公当时内心的矛盾,了解人们的感情基调,这样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广泛阅读,巩固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多读、多记,才能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丰富的积累,才有利于语言实践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但由于语文教材知识有限,再加上课堂学习时间较短,仅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非常有限。对此,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了要求学生抓好课堂知识学习以外,还应要求他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通过教材与课外阅读相互结合来弥补所存在的不足,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开展丰富的课外读书活动,可以通过举办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多读书,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书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阅,做到“资源共享”,使学生都能广泛阅读到各类书籍。除上述讲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积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农业论文参考文献个点头,一句表扬的话、耐心的指导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都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生阅读遇到难题的情况下,教师都应耐心解答,而不能露出任何不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激励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除了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掌握阅读技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学生的语言知识奠定基础。
作者:朱锦岳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嘴小学
相关专题: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一路一带和自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