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预习读
课前读文会让学生巩固旧知的同时探究新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读中,学生识记字词、积累词汇、熟悉语法句型;读中,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与作者思路;读中,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与思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反复的预习读中,学生会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掌握,一个基本的判断,在领悟若隐若现,情感呼之欲出时,老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就挥洒自如、水到渠成了。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课前三人听读”预习形式:学课文前,每位同学都要把课文分别读给三个人听,听的同学要在听的过程中扮演老师的角色,给读的同学纠错、指导。合格了,听读学生给诵读学生签字证明。整个过程,读的同学要“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听的同学要“明察秋毫,有错必纠”,不疏漏一处,不徇私一位;班干部负责监督安排,要求听与读的学生都认真对待、各尽其责,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老师;对于学困生,我固定人员负责给他们听读――小组长、学习委员、老师,安排小组长和学习委员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让他们读会,安排老师是为了给他们压力和动力,让他们读好。“三人听读”的方式全班循环进行,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读和听,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拔高读
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的认知有了一个新水平,对文章的理解也深刻透彻了,这时候就需要精心设计组织朗读环节,用读把领悟体现出来、把情感表现出来,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精妙之处读出来……因此,老师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技巧和语音的多种变化(譬如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加深体验,升华情感。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范读、引读和放录音,学生的赛读、接读等多样而灵活的形式都是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的单独、重点、难点指导也尤为重要。
三、课后巩固读
教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目的。那么,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熟悉课文”、“课堂拔高读—理解课文”后,就需要“课后巩固读—背诵文章”来实现这一目的了。
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舞、练拳,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生,好文章背诵的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词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背诵是朗读的目标,是教与学的法宝,学生于背诵中增加积累,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读的次数多了,背也就不是难事了。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遗忘,背了又忘了,那前功尽弃。所以,老师得督促安排学生的复习、反复,让学生在记住之后再强化背几次,每隔一段时间把以前背过的温习温习,甚至默写一遍,这样才能“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朗读是重要的,让它伴随教学活动始终,必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艺术类论文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