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国内古代养兔发展史

1“白兔祥瑞”与中国白兔的历史关联

我国关于白兔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竹书纪年》:“惠王元年(公元前676年),王如成周,周阳白兔舞于市”。此后有东汉伏无忌《伏侯古今注》[15]:“成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山阳得白兔,其目赤如朱”。这是最早对于我国兔外形的生动记载。这种白色皮毛,红色眼睛的兔子,正好与我国现存家兔品种“中国白兔”的形象特征恰好吻合。我国古代视白兔为祥瑞之兆,帝王有德行,治国有方则白兔见。历代记载这种祥瑞白兔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仅《宋书•符瑞志》和《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两书中就记载了从汉光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到东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获献白兔共计91次。从我国现有野兔资源来看,仅有东北地区的雪兔在冬季毛色呈现白色,但其眼睛颜色为黑色而非红色,红眼白毛色的兔子应当为杂色兔白化而来。而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这些进献的白兔来自于几乎遍布全国各个地区而并非仅来自东北,且战国首次记载白兔到唐宋时期,进献的白兔数量有增而无减。这种情况应当不能全部归结于偶然发现的野生白化兔,因为动物在自然界出现白化的概率极低,大约仅有万分之一,而且这种“白化”增加了其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存活率极低,但家养条件下经过人为有目的选育则更容易被保存下来。中国白兔品种的形成与“献白兔”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推断,起初这些家养(或野生)状态下偶然出现的白兔被人们视为稀有之物受到倍加珍视和悉心饲养,历朝历代不断收集并尝试令其繁殖,后来人们将这一性状成功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逐渐育成并普及,所以在明清两代就很少再见到“进贡白兔”的史料。

2从历史文献看我国养兔发展

2.1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会时常把占卜或田猎活动的情况刻在甲骨或石碑上记载下来,其中与“兔”有关的辞例也屡见不鲜。《甲骨文合集》中可辨认的文字中就有数条和猎兔相关,如“辛卯卜,品贞:呼多羌逐兔,获”、“乙亥王卜,贞:田丧,往来亡灾。王占曰:吉。只获兔七、雉三十。”、“丁亥卜,贞:王田,往来亡灾,擒隹百三十八、兔二、雉五”等。记录了当时捕猎的时间、地点、种类以及数量。《周礼•天官•庖人》记载:“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郑司农云:‘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六畜指的是猪、狗、鸡、马、牛、羊,这些动物在当时已经被人工驯化作为家畜而饲养。兔与鹿、熊、野猪等被列入六兽之一,在当时尚未被人工驯化,但兔与鹿、熊、野猪等动物一样,常出现于人们所生活的区域周围,并成为人们猎捕的对象。对于捕猎野兔的具体方法也有记载:《诗经,巧言》中有“躍躍毚兔,遇犬获之。”这样的词句。在《诗经,兔罝》有“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肃肃兔罝,施于中林”。意思是用锤钉木桩作出捕兔网放在道路中间或是放在林子里。当时古人已经能够驯化猎犬或使用网等工具熟练地捕捉野兔。

2.2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一方面是王室贵族大型田猎活动对野兔的捕捉,另一方面,开始出现类似“白兔”、“兔苑”的文献记载,这些文献说明我国从这一时期开始对兔进行人工驯养。另外从文物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此一时期的许多兔形文物由原来飞奔、跳跃的姿态,逐渐转变为静坐、伏卧的形态,这些形态也许就是对家养兔的真实写照。猎兔活动多为帝王和达官贵族的娱乐活动。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中描绘了天子率众臣在上林苑狩猎的场面。文中写道,“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轊白鹿,捷狡兔,轶赤电,遗光耀”;扬雄在《长杨赋•序》描述:“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张罗罔置罘,捕熊罴豪猪,虎豹貁貜,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缚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秦汉时期的帝王和王侯显贵建造了许多用于田猎和观赏的园林,在其中置有各种飞鸟走兽,所谓“养鸟兽者,通名为苑”。《西京杂记》中记述了汉代梁孝王刘武的“兔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王日与宫人弋钓其中。”除了观赏,人们还有意识的将兔及其他动物饲养在园中以进一步获取其肉用价值。《汉官旧仪》中曾提到:“以养百兽禽鹿,尝祭祀百客,用鹿千枚,鹿兔无数。”可见当时养殖规模的巨大,数量品种的繁多。虽然没有记录具体的饲养方式和品种,但可以推测,这一时期的人们可能会将田猎捕捉到的兔放入较为封闭的园圃中,任其自由采食草木或人为投放一些饲料以保持其生命甚至繁殖后代,进而由此获得更大的观赏和食用价值。《后汉书》中记载:“儒叔林为东郡太守,赤鸟巢于屋梁,兔产于床下”,后汉书蔡邕传中又有这样的文字:“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是说蔡邕的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野生草兔性情机警、惧人,一般不会主动接近人的生活区域,更不会在人的居室内产仔,因此这些文献中所描述的更有可能是穴兔。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白兔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宋书•符瑞志》中记载:“魏文帝黄初中(公元220—226年)郡国十、九言白兔见”。这是说,当时在魏国疆域内,十个人有九个说见到白兔。或许从此时开始,对白兔的饲养已不仅仅局限于宫廷,也开始流向民间。三国时期开始,兔毛被用作制造毛笔的原料:三国韦仲将《笔方》中记录了用兔毛制作毛笔的方法:先次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两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著有《笔经》,曰:“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协际扶疏,乃其次耳”。兔毛应用在提高和改进制笔工艺,也可说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流传做出了一定贡献。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作者不详)记录了“雉兔同笼”的经典问题。题曰:“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意思是:“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中,总头数为35,总足数为94。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样的题目很可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侧面反映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笼具对兔进行圈养。

2.4隋代—宋代

虽然没有发现明确记载养兔方法的历史资料,但毫无疑问隋唐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比较纯熟的养兔技巧,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唐语林校正》记载:“蜀上旧无兔鸽。隋开皇中,荀秀镇益州,命左右买兔、鸽而往。今蜀中鸽尚稀而兔已聚。”是说蜀地(今四川一带)原本没有兔,官员任职时,吩咐属下去其他地方购买而引入蜀地,后来兔在蜀地得到成功的繁衍,数量大有增加。此时兔已和猪、马、牛等一般家畜一样作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并进行人工繁殖,说明其原产地必然有着一定的存栏量以及相关养殖技术。此举或对四川的养兔业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到唐代,四川省已经记载有麻兔和白兔: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6韦绚云:“巴州兔皆作狸斑”。巴州即今巴中县。唐《册府元龟》:“开元十五年四月(公元727年)彭州言白兔见”。彭州即今彭县。至今四川仍保留赤眼白兔和麻兔,均属于中国白兔。另外,四川省也是我国养兔及兔肉消费大省,尤其是中国白兔的存栏量排在全国前列。除了饲养家兔,唐代时野兔和其它一些动物曾一道被作为贡品,如《契丹国志》卷二一记载:“西夏贡马、驼、狐、兔等物”。唐代还曾经有过野兔大量繁衍,为害庄稼:唐高宗开耀二年,永淳元年,岚(今山西岢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出现了兔害,《唐书•五行志》记载:“永淳中岚胜兔害稼,千万为群,食苗尽,兔亦不复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兔害记录。但文中所描述的兔没有提及穴居性,估计为野生旷兔。北宋王安石的《信都公家白兔》诗“去年惊堕滁山云,出入虚莽犹无群,奇毛难藏果见获,千里今以穷归君,今序得为此兔,丰草长林且游衍”,形象地描绘了野生的白兔被捕获后上献供驯养玩赏与繁衍的情景。

2.5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养兔技术已较为纯熟。明朝帝王开辟了规模巨大的上林苑,并在苑内开始养兔。上林苑下设十个署,其中包括林牧署,“办进小猪、活兔及柳栽等物”,由山西平阳和山东青州等府移民来此,专事牧养栽种。根据清英廉等奉敕编《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明代太常寺赞礼奏乐皆用道士,以黄冠而列郊庙,殊为非礼太常寺赞礼奏乐皆用道士,以黄冠而列郊庙,殊为非礼...贮草房三间,牛房十有五间,羊房五间,鹿房二十间,兔房三间”。这说明代建有牺牲所,牧养牲畜供皇室祭祀用,所内除建有鹿栏、羊栈、牛枋和猪圈外,还有三间兔房。

2.6清—民国时期

清代民间养兔,以中国白兔为主,供肉用,辅以皮用。光绪年间,仅四川饲养家兔已逾百万只。《红楼梦》第53回乌庄头交上的地租单中就有“白兔4对,黑兔4对”作为“孝敬哥们儿的玩意儿”,可见当时家兔在民间已经很普遍。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撰的《滇海虞衡志•志兽第七》中记载:“滇南兔亦多白兔,且为家所养,但穿房地为厌耳”。在清光绪年间(公元1897年)重修《普洱府志•食货志》中亦有类同的记载。而在农村豢养的白兔还是以放养在家中的方式为主,这比园囿养兔又前进了一大步,家兔在人们更多的保护与照料下,繁殖率有很大的提高,吃兔肉、用兔皮亦更为普遍。在公元6世纪还未养兔的四川,到清朝宣统《成都、通览•外来百物》中就记载:“成都外来百货中有汉州兔皮”,说明在满清时川西盛产的兔皮已销售到成都了。民国时期我国仍以饲养本地白兔为主,而这时期家兔已经作为经济动物饲养,主要供作肉食用,皮张也兼作服装装饰。虽然家兔饲养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这时期社会不稳定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而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开始引入国外兔品种。1920年,獭兔经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这可能是最早引入的獭兔。1926年,少数实业家从日本引进英系和法系安哥拉毛兔饲养,并开始提倡发展养兔业。此后,引进西方良种兔逐渐增多。1932年,宜兴籍畜牧专家冯焕文引进安哥拉毛兔进行培育。20世纪30年代初,无锡实业家郑兴泉从日本等国引进西方良种兔,在无锡城内梅园附近兴办兔场,饲养有英系、法系、日系安哥拉毛兔,日本大耳白兔,青紫蓝兔,力克斯兔(獭兔)等10多个品种。1936年四川引入长毛兔种,在成都、三台等地成批饲养,并在四川省家畜保育所畜牧科毛兔股专司其职推广养兔。这一时期,西方良种兔陆续引入、繁衍,饲养渐具规模,兔产品经营者也应运而生,一些商人收购兔皮、兔毛销往外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近代养兔发展,也是现代兔业发展的基础。

3总结

中国曾经是兔科动物起源和繁盛的中心,我国地质史上存在过名目繁多的兔种,出土了大量的兔类化石。虽然目前没有报道发现野生穴兔及其化石,但现代分子学研究以及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了我国家兔可能来源于本国的野生穴兔,而并非从欧洲引入。我国有着悠久的猎兔以及养兔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兔的驯化经历了慢长的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对野兔的捕猎,到秦汉时期宫廷园林式散养,再到隋唐时期掌握养兔技术并广泛流传民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兔的肉用价值,还发现了兔的毛用、皮用以及观赏价值。兔的驯化与养殖过程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写下了不可缺失的篇章。

作者:高玉琪 任战军 建子龙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国内古代养兔发展史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51911.html

    相关专题:商业银行竞争力 论文大纲


    上一篇: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叙事时间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初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