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及载文总量
(一)研究方法
利用陈超美(ChaomeiChen)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共被引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由于目前CiteSpace软件要求输入的文献格式主要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数据库(ISI)中文献的文本格式,而本文使用的是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格式,因此先通过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刘盛博博士编写的CSSCIREC软件将CSSCI数据格式转换为ISI格式后,再运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方法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反映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化等情况。所谓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s)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通过空间表征法,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由科学文献和引文路径的复杂交织所反映出的科学交流及发展趋势。
(二)载文情况
期刊的载文量能够反映出一份期刊的信息占有能力、传递能力和输出能力,因而是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从图1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近几年来所刊载的论文数量较多,说明了《电化教育研究》是一份发展相对成熟、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性期刊。2002—2008年之间该刊载文数量稳定,而2009年与2008、2010年相比出现较大波动,其中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二、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关键词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和概况一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关键词词频高低的统计可以清楚地了解和判断某时段内的学科、机构及期刊的研究热点。在设定阈值和余弦相似系数后,用CiteSpace软件对《电化教育研究》刊载的论文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统计(见表1、表2),并绘制其知识图谱。经统计,2000—2011年间共有7578个关键词,其中出现5次以上的有84个,出现20次以上的有57个。
(一)高频关键词揭示的研究热点
通过近年突现关键词可以揭示研究热点问题。“教育技术”(300)是最大的热点,除此之外,“信息技术”(208)、“教育信息化”(176)、“远程教育”(132)、“教学设计”(116)、“电化教育”(105)、“教育模式”(101)等也是该刊2000—2011年间的研究热点。“教育技术”这一关键词说明了这一刊物所属的学科领域,而其他高频关键词还表明了这一学科领域最近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利用CiteSpace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的结果可以分为四类:网络教育与学习、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课堂与中小学网络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这四类关键词基本代表了2000—2011年间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
1.网络教育与学习
网络教学因其方便、快捷、选择性强、自主性强,且可以突破教学的地理限制或环境限制而被众多学者广为研究。此聚类包括“网络课程”“电化教学”“学习模式”“教学结构”“e-learning”等关键词,包涵了对网络教育与学习的模式、结构、方法等一系列研究的科研论文。众多教育技术领域学者对网络教学的研究,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加速了网络教学内容与传统学习教材的衔接,促进了互动教学方式与师生主导地位的转型。
2.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因而“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自然成为此十余年间的研究热点。该《纲要》从第一条的“课程改革目标”到“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通常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而在新课程概念中,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一种体验活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体验。而现代教育技术为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二者的结合可以使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多样化、教材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全球化、教学模式创新化、教学工具人性化,为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巨大的支撑,产生重大的影响。
3.课堂与中小学网络教育
课堂与中小学网络教育包括对“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校园网建设”等内容的研究,也是由于上世纪末期作为重要“社会外部因素”的网络的出现,对学术组织模式、学校行政系统、教育评价方法以及中小学课堂教育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曾祥翊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深入、系统地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在如下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缺乏支持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公共技术平台、教育投入不足、投资比例失调,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政策法规、师资培训、财政投入、网络环境与指导思想五个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4.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这一聚类关注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本身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路径,毋庸置疑是刊物过去及今后长期的研究热点。从“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发展,而教育技术学却越来越衰弱”这一“南国农之问”,到黄荣怀与沙景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及与课程整合等三个核心实践领域的系统分析,再到任友群等对美国七所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现状的考察,均强烈地表达了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回顾与关切、展望与忧思。
(二)突现关键词揭示的研究趋势
突现度即某一关键词突然出现的程度,突现度越高则说明该关键词越来越受到关注,地位越来越突出。根据表2可以得出,目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趋势为:对南国农等学术大家的研究、网络与移动教学的研究、教学策略与对策的研究以及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研究。
1.南国农教育技术思想研究
2010年恰逢中国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科奠基人———南国农先生的90寿辰,一些学者通过对南国农先生毕生教育思想、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回顾,重温了我国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建设与发展历程。南先生著作等身且质量极高、影响力极大,对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基础理论的论证、学科发展道路的选择等若干重大问题均有建设性贡献。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近年学者对南国农先生研究的重视。
2.网络与移动教学研究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MobileComputing)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愈趋智能、存储空间的不断扩大,近几年移动学习悄然兴起,在改变人们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理念。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因其优良的交互性、灵活的传输方式、高质量的媒体、小模块的课程结构等优势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信息社会数字化学习的普遍形式[15]。
3.教学策略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事业迅猛发展、信息化教育不断成熟,随之出现的网络教学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而这就涉及对教学策略及对策的研究。例如马丽与戴心来认为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对其学习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作者分析了教学策略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而从认知风格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策略[16]。
4.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发展能够成为突现热点,一方面由于2010年为南国农先生的90寿辰,而2011年又为中国影音教育的先行者———孙明经先生的百年诞辰,致使一些学者发表相关论文纪念两位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也借此回顾了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另一方面则由于2010及2011年“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讨会”“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与“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若干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直接相关的学术年会或研讨会的集中开幕,使得一批学者发表了较多数量的有关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论文。通过突现关键词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在实际生活、实际问题或相关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在近年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这些研究无一例外紧密结合近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体现了《电化教育研究》的适切性与前瞻性。综合而言,《电化教育研究》所刊载的研究热点主要在“网络教育与学习”“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课堂与中小学网络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这四个方面。研究趋势主要在“对学术大家的研究”“网络与移动教学的研究”“教学策略与对策的研究”以及“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研究”这几方面,偏向与时代结合的应用性研究。
三、发文作者与机构知识图谱
(一)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2000—2011年间出现了一批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他们发文量较高,可谓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根据2000—2011年这12年间的数据,《电化教育研究》共收录了2949位学者发表的3039篇论文。在这2949位作者中,发表过1篇论文的有2200人,占总人数的74.6%;发表过2篇论文的有368人,占总人数的12.5%;发表过5篇及以上的有154人,占总人数的5.22%,由这154名作者发表的1192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9.2%。因此,《电化教育研究》的发文作者比较集中,说明该领域存在论文产出比较高的学术精英。表3列出了年均发文1篇以上的作者,这些作者也是教育技术领域内的高产出学术精英。这12年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其次是何克抗、王陆、张际平、李艺、徐福荫、张舒予、李克东等。在这些高产作者中有若干中青年学者,说明该学科后继有人。
(二)发文机构知识图谱
根据学术规范及期刊要求,多数期刊署名单位都具体到了院、系、所等二级单位,但也有部分文章署名单位为“某某大学”。在12年中,论文署名单位有1576个(包括一级单位及二级单位),但不同机构之间产出效率存在很大差异:仅产出1篇文章的机构有1178个,产出2~9篇的机构有352个,产出10篇及以上的机构有44个,共发表1008篇论文,占发文总量的33.2%。如表4及图2,产出最多、节点最大的两个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分别发表159篇及126篇,远远高出其他机构,并且作为中介联系其他众多科研机构,说明此二单位不仅为《电化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稿源,同时也在教育技术学界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为学科建设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他机构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等单位也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师范大学,说明我国师范大学在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四、文献共被引及知识基础
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那么研究热点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进而发现高被引文献,就可以找出某一研究主题或领域的知识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2年间刊载的3039篇论文共有15429篇有效参考文献,经统计,被引次数≥6次的参考文献有97篇,≥10次的有35篇,≥20次的有12篇(如表5)。这些文献是2000—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研究热点最为关注的文献群,尤其是其中涉及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文章或著作。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图3)可知,南国农的专著《电化教育学》(1998)与《信息化教育概论》(2004)、西尔斯·巴巴拉著,乌美娜译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与《教学设计》以及何克抗的专著《教育技术学》(2002)、《教学系统设计》(2002)在图中节点最大,被引频次也最高,说明这六本著作是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共同的知识基础、堪称极为重要的经典文献。南国农先生作为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的奠基者,其所著的《电化教育学》及《信息化教育概论》这两本专著全面、系统地建构并完善了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被学界称为“引领我国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方向的著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乌美娜所翻译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作为唯一一本高被引译作,在内容上阐述了教育技术的“94定义”和五大范畴,同时也论述了对教育技术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价值观念、实践活动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开发教育技术定义的现实意义,贴切、准确、完善地阐明了教育技术的概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范畴等问题。而乌教授的另一本著作《教学设计》则针对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创造性思维理论”“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语觉论”“教学结构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自成一家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均有重大贡献及长远影响,其所著的《教育技术学》与《教学系统设计》也自然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之作。被引处于前十名的文献中有8部为著作,仅有2部成果形式为“论文”,可见这2篇论文的重要影响。桑新民的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从学科历史的视角,“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学科的演变发展及历史、专业发展的规范与创新、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与生长点、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创新等学科建设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审视”;而南国农的论文《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则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视角,“立足本国实际,追踪现实问题;既要借鉴,更要超越”,确立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的两个基本特征。图3也表明,南国农的著作《电化教育学》(1985)与《教育传播学》(1995)、尹俊华的《教育技术学导论》(1996)也是《电化教育研究》研究热点重要的知识基础。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对这些经典文献的引用也反映出他们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重视。
五、结论
2000—2011年这12年间,《电化教育研究》紧密围绕我国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广泛影响学科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学术影响也不断提高,并在“网络教育与学习”“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课堂与中小学网络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热点。无论个人作者还是署名机构,《电化教育研究》均稿源广泛、基数众多,但也形成了对该刊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少数精英群体。南国农、何克抗、乌美娜等人的若干学术著作及论文是《电化教育研究》重要的知识基础,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电化教育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刊2000—2011年间的研究热点与知识基础,但限于选取的数据、计量指标和研究水平,本文只能窥探《电化教育研究》的部分特征,不能完全反映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全部特征。如何在数据处理、计量方法、分析视角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更科学、准确的方式全面、清晰地分析与研究期刊,还望专家学者给予指导与勘正。
作者:姜帆 任增元 单位: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相关专题:马路天使 1937 电影 聊城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