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医患关系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疗纠纷日益加剧。本文从医患关系入手,针对现阶段医生职业伦理存在的问题,对医学院校职业伦理教育现状进行剖析,探索加强和改善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以期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简称GMER),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众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思维和研究等七大领域界定了医学生培养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1]。“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教育成为医学生培养最低基本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GMER还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可见,加强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对于培养合格医生至关重要。
医学职业伦理能力调节着医学职业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医生有着特殊的约束力,它是医学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之一[2]。职业伦理素质是医生职业精神的灵魂,具备良好医学职业伦理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前提。医学职业伦理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同时具有多种形式,不仅要面向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更要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趋向成熟的医学生。如果说医学职业伦理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话,那么医学生在校所受的医学职业伦理教育则可称之为“源头教育”。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就要从学生入学开始,重视和加强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服务差”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 统 计,自 实 施 《医 疗 事 故 处 理 条 例》以 来,2002—2006年我国各级各类机构医疗纠纷发生率平均上升了22.9%[3]。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医疗体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理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外,医方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对全国326所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服务态度不好、医院管理不足占31.1%,可以看出,服务态度生、冷、硬 是 引 发 医 疗 纠 纷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因素[4]。在当前医疗实践过程中,一些医务人员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说话简单生硬、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玩忽职守、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情况仍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医务人员不同程度存在职业伦理素质不足或缺失,不仅严重侵害了患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引发医患关系冲突的导火索。
对于目前医患关系中出现的某些不和谐现象,要求医方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在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5]。而作为未来医生培养摇篮的高等医学院校,承担培养祖国卫生医疗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新时期医患矛盾的加剧进一步凸显了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起步较晚,由开始的单纯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和生物医学伦理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现阶段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医学伦理学教育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职业伦理学教育起步较晚,该学科应用也较为滞后,且医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医学教育过程纷繁复杂。这些都对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医学职业伦理教育模式。
(二)医学伦理教育重视不够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多偏重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对医学生职业伦理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虽然当前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在实际医学教育中仍处在边缘地位,师资队伍尤为欠缺。其次,学校教育往往仅从沟通技巧和道德范畴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把医学职业伦理能力仅仅作为使用手段或者工具来训练医学生,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再次,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将医学伦理学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甚至以思想品德课替代医学伦理课,使得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缺乏吸引力,培养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三)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教育相脱节
溯古追今,医者良好职业伦理素质多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然而,当前医学生却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情况。首先,医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救死扶伤”崇高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同现实医疗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特别是一些医者不良职业道德现象之间的反差,使医学生伦理思维陷入迷惘和困惑之中。其次,当前的医疗实践环境,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安全,还要考虑医患双方利益。于是,为了减少或避免医患矛盾,许多医院对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只好停留在理论层面,限制了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伦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几点思考
医学职业伦理教育伴随医生成长的全过程,而医学生处于职业伦理能力的形成阶段,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关键时期,进一步抓紧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构建医学职业伦理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体系(以五年制为例),大多仅关注了医学生在校四年期间的显性课程设置,常常忽视了医学生第五年临床实习阶段的课程教育,并且前四年课程设置较为笼统,核心课程不够突出。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模块化医学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三个模块,使得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五年一贯不断线。
1.基础模块。1-2年级设置“基础”模块,该模块以“两课”为核心,辅以医学发展史、医学导论、医学哲学、医学美学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了解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领略医学名家风采,奠定医生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理论模块。3-4年级设置“理论”模块,该模块以“伦理法律”课程为核心,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课程。重点使学生树立“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储备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等。
3.应用模块。临床实习阶段设置“应用”模块,将其作为规定内容列入实习安排,该模块以医学伦理专题实习为主,包含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疗事故处理、医疗纠纷案例、医学伦理难题研讨等内容。旨在通过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医学生职业伦理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医学特色课外实践等活动,积极构建显性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体系。
(二)改革医学职业伦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挖掘新时期伦理学教育内容。深入调研我国新时期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状况,摸清医学职业伦理教育中热点和难点问题,紧贴时代脉搏,开展科学研究,促进职业伦理学科新发展、新突破,带动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稳步推进医学职业伦理学教材建设,“医学专业伦理教育首先要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重要内容来传授,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材体系”[6]。只有这样,医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所进步。
2.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虽然有许多医学高等院校都已开设了专门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但仍沿袭传统的医学伦理教育模式,将学生看作被动的受教育者,大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授课,与实际相脱节,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如广泛开展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对具体医疗案例中职业伦理规范的剖析,有意识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医患角色,演绎可能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把握正确的职业伦理规范。
3.运用“标准化病人”开展医学职业伦理教育。实习生专业水平有较大差异,临床操作经验不足,成功率低,且防范医疗纠纷的能力不强,易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通过建立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特别是建立标准化病人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提升医学生职业伦理能力都将发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构建“三位一体”医学职业伦理学教师队伍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职业伦理学教师队伍现状,首先要摒弃那种只重视医学专业教育而忽略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的做法,加大医学职业伦理教育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其次基于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多属交叉学科,且实践性强,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医学职业伦理学教师队伍,即该师资队伍应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专任教师,二是临床兼职教师,三是由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处理等相关行业人士组成的外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任课教师安排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统一部署,细化管理,从而克服因专任教师不懂医学、医院兼职教师理论欠缺等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授课质量不高、效果不佳问题,为不断推进医学职业伦理教学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医学生实习期职业伦理教育
实习时期是医学生成为医生的过渡阶段,是进行职业伦理教育“知与行”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应着力抓好以下环节。
1.职业伦理能力培养渗透临床实践全过程。要充分利用临床实践的各个时期,如实习前动员教育、入院时岗前培训、科室轮转实习、出科考核鉴定等,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职业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树立“敬畏生命”伦理意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认真开展伦理学专题实习。将伦理学专题实习列入实习计划,规定每个实习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学时学分。为解决专题实习“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一是要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实际,遴选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医学伦理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尝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三位一体”教师综合授课,即在一次专题中同时安排多名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协作完成。三是要进行伦理素质评估考核,拟定评估指标和要求,每个实习轮转都应进行自评和互评,测评结果列入学生伦理学专题实习考核成绩。
3.努力营造医院和谐的临床实践环境。一是要继续推进医院硬件及环境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为良好临床实践环境奠定基础。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耐心宣传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患者对临床教学工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实践中,对配合临床实习的患者可以进行适当补偿。如配备优质医护人员、适当减免治疗费、提供增值服务项目等,营造良好的医患氛围,为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临床教学规章制度。如临床教师遴选制度、临床教师试讲制度、临床教师考核制度、临床教师职责、临床实习质量评估等等,加大管理和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带教教师的职业伦理素质。同时,在福利待遇、评聘晋升等方面向带教教师倾斜,鼓励广大医务人员投身医学教育工作,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医德医风教育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社会对医学职业伦理的认识,构建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不断完善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体系,医学生的职业伦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反之,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