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能力
1.口头表达能力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在回答“您的普通话标准吗”时,选择“非常标准”的占10.7%,选择“不大标准,方言口音明显”、“不标准”的各占13.02%、1.4%,其他的选择“基本标准,有个别方言音”;在回答“您的普通话表达流畅吗”,选择“非常流畅”的占8.84%,选择“基本流畅”和“不够流畅”的各占39.53%、4.65%,其他的选择“流畅”;在回答“您说话的语速如何”时,选择“不快不慢,适中”的占59.07%,选择“很快或者很慢”、“偏快”、“偏慢”的各占2.79%、24.65%、13.49%;在回答“您的普通话表达是否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时,选择“我做得很好”的占3.72%,选择“有时候我行,有时候不行”的占34.88%,其他的选择“大多数时候我可以做好”,选择“总是做不好”的没有;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体性如何”时,选择“总是很得体”的占3.26%,选择“有时候得体,有时候欠得体”、“总是欠得体”的各占43.72%、1.86%,其他的选择“大多数时候得体”;在回答“您是否能够理解、整理、归纳别人的发言并转化为自己清晰简明的语言加以复述”时,选择“可以很好地做到”的占6.51%,选择“一半一半,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有难度,总是做得不好”的各占34.42%、2.33%,其他的选择“对于大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回答“如果进入职场,您对自己使用口头语言进行职业交际是否有信心”时,选择“我很有信心”的占6.51%,选择“有点信心,但是信心不够”、“没信心”的各占34.88%、3.72%,其他的选择“有信心,但是担心有些地方做得不好”。数据说明受调查者普通话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度不够理想,表现非常好的受调查者比例低;40.93%的受调查者语速不理想,情况较为严重;普通话表达的清晰性、得体性、简要性几方面,都有超过30%的受调查者表现欠佳,得体性方面欠佳的比例还超过45%;有接近40%的受调查者对使用口头语言进行职业交际的信心度不够。2.书面表达能力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在回答“您觉得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基础如何”时,选择“很好”、“较好”的各占2.33%、29.77%,选择“一般”、“较弱”的各占63.72%、4.19%;在回答“您的公文写作程度如何”时,选择“我对文种的把握到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写出优秀的公文”的有0.46%,选择“有部分文种的使用我不清楚,结合实际情况写作有难度”、“对于不同的文种我模糊不清,不知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写作”的各占51.16%、8.37%,其他的选择“常用的文种我基本把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写出合格的公文”;在回答“您驾驭文字的能力如何”时,选择“我的书面语言表达‘言简意赅’、流畅清晰”的占8.37%,选择“我的书面语言表达基本清晰,语句通顺但是欠简洁”、“我的书面语言表达总是不够清晰,语句欠通顺,表达啰嗦”的各占39.53%、4.19%,其他的选择“我的书面语言表达清晰流畅,但是简洁性方面一般”;在回答“您使用书面语言的规范性如何”时,选择“从日常用语到公文特定用语,我的使用都很规范”的有0.93%,比例非常低,选择“日常用语的使用基本规范,但是公文特定用语使用不够规范”、“从日常用语到公文特定用语,我的使用都欠规范”的各占51.63%、3.26%,其他的选择“日常用语我的使用规范,公文特定用语使用基本规范”。数据说明接近70%的学生没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基础,接近60%的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差,写作有难度甚至不知如何写作,驾驭书面语言的能力和使用书面语言的规范性都较差,尤其是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对公文语言的掌握欠缺特别明显。
二、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对汉语应用能力的忽视
首先,社会上本来就存在不重视汉语的现象,高职层次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文秘专业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需要有过硬的汉语应用能力,但是普遍对此能力不重视,对自己母语的运用没有尊重和敬畏感,认为能够大概掌握、大概运用就可以了。第二,学校内及社会上的很多人愿意在外语学习上花时间和功夫,但是忽视母语的学习。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会热衷于外语学习,考各种外语证书。第三,高等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往往着力于培养岗位需要的显性技能,对于比较内化的素养,如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往往容易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这就造成在高职院校,像汉语应用能力这种不是马上能够立竿见影的、较为内化的能力,学生不重视,其中就包括文秘专业的学生。
(二)电脑、网络的影响
网络已经成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了解资讯的主要渠道。他们在享受了网络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喜欢反叛和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这些现象,伤害了汉语的表达功能。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们频繁地接触和使用电脑、网络,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影响。
(三)整体的汉语能力基础相对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学历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或者更高层次的学生相比,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低些。首先是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其中就包括汉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从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一般文字的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除了基础相对薄弱之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也相对不足。
(四)语言课程学习较为枯燥的特点
高职文秘专业,会根据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相关的语言课程,一般包括口语交际、写作、汉语基础等汉语课程。这些课程,承担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任务。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开设《实用口才与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课程,很多学校还会开设《现代汉语》或者《汉语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都不容易形象、生动,情感性不强,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应用文写作》,因为应用文大多有严格的格式规范,有严谨的语言表述,有准确的内容要求,注重实用性,所以总体而言,缺乏情感性、趣味性,比较枯燥。再如《实用口才与交际》课程中的普通话训练环节,需要学生对每一个音节音调反复、坚持的训练,这个过程较为枯燥。语言课程学习较为枯燥的特点,使学生比较难以认真投入、坚持学习。当然,为了达到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除了上述的语言课程,很多学校还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其他课程。这些课程不属于此处所述的语言课程,它们所起的作用下文将进行阐述。
(五)文秘专业学生普遍沉静的个性
高职文秘专业的定位在于培养初、中级的秘书。现代西方国家的中、初级秘书女性达到90%[2],在中国,中、初级秘书也大部分是女性,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是女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来,根据性别的总体规律,相比于男性,女性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但是,文秘专业学生普遍的个性特点,影响了这一优势的发挥。笔者从2001年至今,一直担任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任教师。根据多年的观察、了解发现:文秘专业学生总体性格文静内敛,配合度高,比较听话。笔者所在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60%左右的文秘专业学生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这些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一般,有30%的学生家庭困难(从每年申请家庭困难认定和助学贷款的比例可以推断)。偏内向的性格、家庭条件不好引发的自卑和恐惧心理、成长过程中见识不够广、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坚持日常实践
首先必须让学生重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在生活中坚持实践。一可以在做专业介绍和相关课程介绍时,结合秘书职业的要求和特点,让学生明白汉语应用能力对于秘书职业和自身幸福的意义。二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者校内对此领域有研究的老师开办专题讲座,让学生提高对汉语应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并介绍提高此能力的方法供学生借鉴。三专任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如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理解、领悟能力,积累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养料,尤其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著作,规范语言表达,以对抗网络语言碎片化与不规范化现象的影响;鼓励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生活中多写作日记、读后感、书信等,为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和要求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思考沟通的技巧和有效性。
(二)科学的专业课程安排
一是需要设置相关课程,定位课程任务。在笔者所在的学院,主要是以下几门课程承担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任务:《实用口才与交际》、《应用文写作》、《办公室工作实务》、《商务沟通》、《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其中《实用口才与交际》主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扫除学生普通话听知和表达的障碍,同时让学生懂得口语交际的常用技巧。《应用文写作》是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从上文的现状调查可知,文秘专业学生总体的写作基础、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公文的写作能力较差,形势较为严峻。所以,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在课堂内外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因为网络语言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任课老师需要强化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尤其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针对语言课程比较枯燥的特点,任课老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办公室工作实务》主要是结合办公室职业情景,训练学生在“办事”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得体性、有效性。《商务沟通》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商务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进行得体的沟通交际。《中外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人性和人情的感性认识,为人际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二是需要科学安排相关课程的实习。文秘专业的学生总体文静、内敛,交际意识不强,而且汉语应用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所以上述课程的课程实习,需要创造学生和人直接沟通的机会和环境。如笔者所在学院的《办公室工作实务》课程实习,是安排学生到学院内部的各个部门,安排他们接打电话、写作公文、沟通协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办公室工作技能,锻炼与人交际的能力。再如《商务沟通》实习,可以和一些商务公司合作,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商务环境。一般商务公司办公室需要的人员是很少的,学校很难一下子联系到几十上百家的企业满足学生实习,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与客户服务和营销服务岗位工作量大的公司合作,这些公司需要的人数多。在这些工作岗位实习,需要学生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学生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交往心态、语言表达、交际技巧,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三是安排有效的毕业实习。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通过时间较长的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来锻炼。汉语应用能力,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也需要在工作中提升。所以,可以要求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在真正的工作单位完成,而不是模拟的实践。毕业成果不写毕业论文,而写毕业实习报告,就是写学生自己真实的实习过程及实习体会,是只属于自己的工作总结。在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语言与人交际。写作总结的过程,既是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职业交际能力的一个反思、总结的过程。学生的实习单位,可以自己联系,也可以由教研室帮助联系。此时,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社区就可以发挥作用。
(三)积极投身社团、竞赛及社会活动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总体比较文静,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欠佳,所以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团活动、各类竞赛及社会活动,在各类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一是社团活动。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属于第二课堂的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锻炼目标进行选择,参与社团的日常训练和各种活动。笔者所在的学院有紫藤文学社、论辩协会等,加入紫藤文学社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加入论辩协会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另外,院、系的学生会是配合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在学生会的工作中,需要写作计划、总结、申请、海报、新闻报道等公文,需要组织各类活动,和领导、老师、同学进行大量的沟通。这些工作,可以大大提升汉语应用能力。二是竞赛活动。首先是专业竞赛,如全国和省的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省的公文写作大赛。笔者所在的学院基本上每年都会组织文秘专业的学生参加此类比赛。以全国和省的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可以发动甚至要求全体同学参与选拔赛,鼓励学生克服害羞、胆怯、恐惧的心理,在竞争中锻炼。因为选拔赛面广,如果以选拔赛作为强化训练的契机,那么对学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根据全国及省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大赛都有演讲和写作环节。自我介绍、即兴演讲可以很好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根据情景写作可以很好地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专业竞赛中还有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都组织技能竞赛月活动,每一个专业都有比赛项目,文秘专业组织的商务沟通情景剧表演大赛、公文写作大赛、普通话表达技能大赛等,都是锻炼汉语应用能力的良好平台,可以多鼓励、发动学生参与。还有一些竞赛,不是文秘专业的专业竞赛,但是也是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的良好机会,如省、校组织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论辩比赛,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是社会活动。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在交际实践中形成的,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都组织三下乡活动,学生到农村去帮农、支教,这是交际、表达能力提升的良好训练平台。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担任亚运会的志愿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胆量、信心和语言表达。学校组织的其他志愿服务,如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可以让学生在表达爱心的同时,学习如何与老人沟通,并达到预定的慰问目标。
(四)参加汉语应用能力考证
鼓励和安排文秘专业学生参加各种与汉语应用能力相关的证书考试,既可以为就业增添亮点,对汉语应用能力的学习和提升,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与汉语应用能力关系密切的证书有:一是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在《操作技能》科目考试中,要考应用文写作实操,考试中,考生根据给定的情景进行写作,应考的大量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操作技能》科目中的录像题考试,考生需要评价在职业情景中秘书的表现,虽然没有让考生说,但是考生需要对职业情景中的对话、文字表达,甚至情景中的潜台词进行判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的听知和理解能力。理论知识(含职业道德)则包含了文书写作的基础知识考核。二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测试内容包括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朗读作品和说话,测试全程录音。这项测试对提高学生普通话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测试是口试,学生要面对评委和录音,会相当紧张,对学生的表达心理也是一个良好的训练机会。三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证书。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为ZHC,是测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国家级测试,其基本功能是考查一个人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衡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预测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测试试题包含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参加此类考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作者:梁巧丽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