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一个手段。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搞好阅读教学,笔者谨借此文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摒弃纯情技术的朗读指导,追求有效的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不能只注重技巧的指导,朗读质量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朗读是一种理解和体验,朗读过程中伴随着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学生会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掀起情感的波澜。笔者常发现在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总是喜欢向学生传授如何处理语句的节奏、语气、语速、重音等问题,这种纯技术的朗读指导果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走入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效的朗读指导注重的是学生内心的体验,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中饱含的情感与思想,将“导”与“思”、“读”与“悟”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之互为影响、互相促进。譬如,教学《桃花源记》,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尽可能地读清楚,吐准字音,并做到节奏分明、抑扬顿挫、语句流利。学生逐渐进入朗读状态,读得摇头晃脑,似乎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意境。然后,笔者请不同层次的同学作展示性朗读,其他同学来点评。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译读”,即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注释,领悟句子意思,并把个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上标记,等到交流时解决。学生按笔者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进行标画;有的两人合作,一读一译。笔者巡视,不时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自读完毕,笔者要求各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作为发言人来畅谈阅读体会,全班同学一起分享阅读成果,交流并解决困惑。根据学生回答,笔者和学生一道进行评价、补充、纠正。通过这样的朗读和评价,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1到3自然段,边朗读边想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表达出自己对桃花源优美的景色、淳朴的人情的体味。这样,通过几番朗读,学生初步从整体上领略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致,为第2课时的细读品味,找美点、赏美景、悟美情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分享自主阅读的体会
“对话”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总结和升华,这一要求对于克服课堂上教师“话语霸权”现象,让学生拥有“对话”权利,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读”的能力训练,但“读”并不是眼睛看到文字口中发出声音,“读”是需要思考和感悟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讲出来,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分享,进行“听”和“说”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衡量一节阅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就看教师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还是在实实在在地开展多元化的“对话”。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在感知课文描写的优美景色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来领略作品的语言美。首先要求学生用心品读自己认为写得最为生动的语段,用“比读法”欣赏自己圈点出来的句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所谓“比读法”,即指在品读时运用增、删或替换词语,变换句式或句型,删掉辞格等方法进行比照朗读,运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揣摩作品语言“不可移易”的理由。学生柔声朗读,闭眼想象。笔者巡回指点,提醒学生将更改过的句子跟原句进行对比。接下来进入反馈环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圈点标画及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或语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春草图,因为小草在春雨滋润下悄悄生长、破土“钻”出的调皮神态,让人顿生怜爱之心。如果把句中的“钻”改成“长”,就缺少了神气、神韵。有的学生说自己特别喜欢“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因为该句写出了春风的柔和,让人感觉到好像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如果不用修辞手法,把它改成“春风,是多么的温柔呀”,虽也写出春风的特点,但却少了份情感,读起来也缺少原文那种“如沐春风”的惬意之感。笔者也发表意见,说自己特别喜欢“红的像火……”一句,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种类之繁多、色彩之斑斓、情态之热闹;另外,这句话非常简洁利落,节奏明快,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欢喜。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对话”这种形式,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阅读体验的交流与分享,学习氛围融洽,学生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升了语言鉴赏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追求有效的朗读指导,将阅读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有效提高学生鉴赏与审美能力。
作者:孙井武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