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1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患儿,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3.4岁。发热最高温度为39.8℃,最低38℃,平均温度为38.6℃。所有患儿都排除合并其它疾病。将114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常规医学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观察病情及对症处理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循证护理实践程序的实施步骤,根据患儿疾病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求实证,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确定最佳护理方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循证医学护理实践
2.1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文献及召开护患座谈会,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收集分析家属反馈的意见,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退热药在服药后30分钟,体温下降的非常不理想,家属非常不满意。(2)护士在给患儿测体温时,通常采用测量肛温,对患儿休息会有打扰,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需要解决的问题:(1)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有多少;(3)对于有感染患儿的发热,选用哪种降温措施是最佳的;(3)应用降温措施后多久才能起效。
2.2医学护理干预
(1)调节中央空调,保持室温在25℃左右;(2)积极与家属沟通,向其讲解测量肛温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配合;(3)灵活采取不同测温方法。如患儿睡觉时,衣服穿的较少,我们予测腋温,这样就能避免刺激患儿,同时依据体温越高相差越小的原则,酌情加0.3~0.5℃;而当患儿清醒时,尽量说服家属测量肛温,向其解释由于患儿上肢不停活动,难以固定,所以要测量肛温。(4)在降温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方法:首先我们要像患儿家长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解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其次对于体温低于38.5℃且年龄小于6个月的儿童,暂时不给退热药,给予多饮水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而如果患儿一旦体温超过38.5℃,严重的出现惊厥,我们遵医嘱给予口服布洛芬,同时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全身温水擦浴辅局部酒精擦浴),口服如有胃肠道症状者改用赖氨匹林静注,对于那些超高热且伴有全身中度症状的患儿,要给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不随意应用退热药;如患儿出现四肢冰凉等症状,禁止物理降温,采用药物降温,同时注意保暖;如患儿体温始终不退,可重复应用药物降温,但及时补充水分。(5)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我们邀家属讲解体温骤降的危害,同时改变传统的复测体温时间,根据不同降温方法确定相应的复测时间,一般药物降温1小时,物理降温30分钟。
3讨论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医学护理与传统经验和直觉式的根本区别[3]。我们采取预见的护理程序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的考虑,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同时也改进了传统的医学护理措施,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程度。从本组研究资料来看我们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测量肛温,因为传统的测量方法忽视了患儿及家属的感受,受到患儿及家属的一致好评,拉近了护患的关系。同时我们通过循证护理发现,卢咏梅[4]研究显示。全身温水擦浴结合局部酒精擦浴比单纯温水擦浴效果好,因为全身温水擦浴结合局部酒精擦浴可大大减少病人对突然大面积接触酒精所引起的刺激反应,减轻了体内反射性产热过程,避免出现寒战,这样更利于热的散发,故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物理降温,这样了增加病人的舒适感,患儿及家属也更加自觉地配合治疗护理。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提高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与家长的满意程度,应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