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虽以木构造为主,但仍必须与砖、石及灰泥互相配合,台湾最早的明代台南孔庙与武庙皆为硬山式构造,山墙全以砖石砌成。清代台湾的砖多来自福建与广东,石材则多利用压舱石,即从大陆航行台湾海峡时稳定船身之石材。
清代台湾寺庙多喜用石柱、石窗,包括石雕蟠龙柱及螭龙石窗。庙宇的门面从地面垒石板至门楣的高度,石板以类似木结构的榫卯结合,构造精巧。至1860年,因开放通商口岸,洋式建筑随着外商及传教士进入台湾,一些教堂、学校、洋行、领事馆与洋务运动所建的工厂、炮台等皆多用洋灰(水泥)。砖石用量大增,有许多建筑全用砖石,但遭受地震侵袭后,大多无法耐久。至20世纪初,日本引进钢筋混凝土构造,加进砖石建筑之内,称为“加强砖造”,提升抗震力。近年,这些砖石构造建筑有些被政府指定列入古迹,成为保护对象,砖石构造之修复及加固渐渐成为研究的课题。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理念不仅是大陆建筑遗产保护的主要指导思路之一,在台湾建筑遗产保护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修旧如旧”可以理解为“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修整,但修整的结果从视觉上可以是全新的”。下面简述几项台湾近年砖石构造古建筑的修复案例。淡水红毛城是荷兰人在1646年盖的房子,红毛城主堡呈正方形,地基深、墙壁厚实,加上“外石内砖”作法,砖石之间砌成凹凸勾丁,极为坚固。主堡上下二层,内部采用半圆筒形的穹窿结构,上下层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让主堡更加稳固。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向清廷租借进驻后,将尖形屋顶改成平台式,在东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设角楼,二楼南侧外也增建露台,设有雉堞及枪眼,居高临下防守。它的问题是上下左右都有水来攻,所以我们每次都费尽脑筋处理这个屋顶排水管的问题。要做防水,模式防水,就是用塑胶水来防水。用现代的塑胶,有没有违反真实性?为了使建筑延年益寿,我们可以适度地加一些东西,可以加但不要减,就像天冷你可以穿个外套,这个外套是可逆的。
所以在屋顶上我们处理了排水槽和排水沟,为了这个沟就有一个水管在墙壁上,外观上不太好看了,但是也没有办法。这个动作是为了延年益寿,为了让它多活几年,不这么做就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清光绪元年(1875年)建造的高雄旗后炮台可能是台湾近代史上首座中西合璧式炮台,由钦差大臣沈葆桢建造。其平面呈“目”字形,长向朝南北,短向朝东西,与高雄港口的旗后山山势走向一致。炮台的主要墙垣由三合土筑成。主要入口朝东略偏南,门口左右设八字墙,以红砖斗砌而成。两侧门柱上砌“囍”字图案,地面踏阶亦用花式图案铺砌,形式精美。1895年割让日本后,毁坏极为严重。这个炮台很大,门垮掉了,所以要重修,但是经过考证的结果,这个门楣不是钢梁,是木梁,即木梁混泥土。这个木梁做得很密,上面再灌水泥。坏了的部分,工匠把它补起来,而且是修旧如旧的做法。现在各家解释不同,我比较欣赏用旧的方法去整修,所有的古建筑整修落成那一天,大概都会有新的感觉,但是这个要忍耐,过三年再去看就好多了。那是岁月,是人工强求不来的,任何一个古建筑物,整修完的那一天一定是有点新的感觉,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清光绪三年(1878年)建造的高雄英国领事馆,为当时英国在上海的皇家工程部设计监造,台湾工匠施作,是一座红砖木构回廊建筑物。官邸原建筑式样为斜坡屋顶、木梁柱与回廊,亦无女儿墙。
1900年改建成屋顶有女儿墙的圆拱砖造回廊。现今可见四周外墙有连续的半圆拱,转角处的栱较小而墙柱较大,为稳固结构,转角的砖柱为双柱并立。这个房子完全是砖结构,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两片墙,中间有一个张力的钢条,让它固结在一起,像一个“H”。最惨的是在1970年遇到了台风,因为房子是一个L型的平面,台风来把这一片吹倒,结果第一面墙倒的时候把内墙也压跨了,所以整个房子都垮掉了,连屋架都掉下来了,所以左上角连顶都不见了,当时本来想放弃它,一个房子剩下几片墙,但是后来还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复建回去,因为有非常详细的测绘图……做的效果还不错,完全用旧有的砖、完全按照旧的仿造古法,这个就是梁思成先生讲的“修旧如旧”,尽量不要用机器去做,而是用手工去做,模仿一百年前的工法。修护一个古建筑物和保护它的原汁原味之间有矛盾,如果你修得很厉害,原物的保存度就降低;如果你不修的话,建筑就垮了,就没有尽到你这一代人的责任。一个简单的哲学是,这一代人所谓的保护,只是延缓它损坏的速度而已,本来应该是100年就坏了,我们让它150年再损毁,也让它的维修周期拉长,每隔60年再修一次。
作者:李乾朗 单位: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