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临床医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常见症状、问诊、物理诊断、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各论包括皮肤、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内分泌与代谢、泌尿、生殖九大系统[3];原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中的血、尿、便常规检验及电解质、免疫学检验与各系统病变都有关联,故讲授节点安排在总论中;骨髓细胞学检验安排在血液系统讲授,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安排在消化系统讲授,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查安排在泌尿系统讲授,激素实验室检查安排在内分泌系统讲授。在教学实施中,每次理论课展开一次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4]。教员提出临床诊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员们利用所学基础、专业知识,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中涉及临床疾病常见症状、诊断思路、实验室指标选择、鉴别诊断等。学员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学科教员参与讨论,利于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也利于明确本专业知识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2编写配合实验诊断学器官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教材
教学组织实施中的主要内容来自于教材,目前采用的教材包括《诊断学》、《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诊断学》等,无适合器官系统化教学的专用教材,不利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为此,本教研室为满足教学模式的转变,专门编写《临床疾病与检验项目选择》,该教辅书从临床疾病出发,配合教材使用。该教材以各系统常见疾病为主线,用各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予以串联,并在每类型疾病后详尽介绍适合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如以血液系统疾病中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为例,首先介绍贫血的筛查流程,以血常规检验结果按照细胞形态对贫血进行分类,再辅以网织红细胞、维生素B12、叶酸、血清铁等造血原料的检测、溶血相关检测、骨髓细胞检查等项目初步明确贫血原因。拟定贫血筛查的实验室检查流程,并以流程图形式展示常见贫血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以各系统临床疾病为主线的教材内容中,实验诊断学打破学科限制及传统的专业限制,围绕典型临床疾病的实验室筛查、诊断,突出了系统性,对临床、医技知识进行了整合。教材中专门配合实验室诊断学“器官系统化”教学模式整理出典型病例。典型病例的收集、整理及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可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相关系统基础、临床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病例分析中,将基础知识、临床诊疗和实验室诊断有机融合在具体病例中,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还能起到培训教师队伍的作用,适应“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
3注重师资培训,提升任课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主体,任课教员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直接关系教学改革的效果[5]。实施“器官系统化教学”改革以来,本教研室选拔了一批有扎实临床专业知识的中青年教员担任主讲教员。为适应从各学科为中心到以器官系统为单元教学模式的转变,教研室主讲教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6-8],增强了对临床知识的了解。(1)参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组统一组织集体备课,了解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目的,对检验指标解读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准确定位;(2)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教研室组织教员内部学习,邀请临床专家讲授临床疾病概况与诊断;鼓励实验诊断学教员多参与临床教员听课;(3)联合实验诊断教研室教员和临床教员共同参与适应“器官系统化教学”的《临床疾病与检验项目》一书的编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比传统理论教学增加了讨论及典型病例讨论环节,在组织该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员有较强现场把控能力及全面的临床知识。所以新型教学方式对教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认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4器官系统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体会
整合教学模式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能较好实现教学目标。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9]:(1)有利于充分利用硬、软件资源;(2)利于充分调动发挥各教研室及教员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各学科教员的相互交流、沟通,发挥团队作用;(3)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整合式教学模式是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思路与对策[10-11],各学科、课程从孤立到逐步、完全融合,学科的作用越来越小,核心课程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全体学科、教员参与课程讨论、计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推进整合教学模式时应考虑到课程状况、总体师资力量、教员的水平、经验与认识,学校的组织结构及课程设置的总目标等重要因素[12],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小范围、易操作的“整合”思路与手段进行尝试,逐步铺开、推广。
作者:邓少丽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