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政治价值理念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复合系统。民主不仅是一个制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作为政治文化价值核心的民主文化,是一种深层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一方面维系着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规范着日常的政治和行政活动。如果缺少民主文化的支撑,离开日常生活中民主意识、情感和技能的培养,再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只能是空中楼阁,很难得到真正实施,即或实施起来也可能出现扭曲、变形现象。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土壤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制度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它起源于社会文化,并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和确立,无不是源于文化的推动———主要是价值观的变迁,是思想的大解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从而也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制度生命力的源泉,只有文化及其合乎时代的发展才能保有制度持续性的创造力”[1](P33)。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民主文化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拓展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视野。
一
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功能。民主制度的生成和发育,离不开民主文化的舆论启蒙和精神引领;而一种民主制度要想充满活力、持久稳固,则必须借助于民主文化的力量不断地为其累积政治合法性资源。同样,一种民主制度如果缺乏与其相适应的、为更多社会成员掌握的民主文化,这种民主制度不仅难以得到社会力量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会由于长期失去民主文化的养料滋补而遭遇挫折。
1.民主文化为引领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成和发育高扬思想旗帜
民主文化的作用首先集中在一个“化”字,即通过舆论启蒙和精神引领,把民主理想和认识内化为人们的信念、认同感和价值取向,进而产生一种追求创建新生制度的思想力量“。民主”作为政治术语和社会范畴,自西方引入我国已过百年。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百多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其间民主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功不可没。民主文化作为一种进步文化以其开拓社会发展道路、引领时代政治潮流的独特风貌彰显它的优秀品格和蓬勃生机,从而经久不衰地吸引一代代仁人志士投入关注的目光和探索的行动。从 17、18世纪欧洲肇始的民主文化,历经几百年演化,在与君主文化、专制文化和官本文化的斗争中充实、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文化以其更加优秀的品质主导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正因为此,民主文化成为当今政治文化的主流。从人类历史的视角来看,只有当民主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后,民主思想才能在人们的心中扎根,民主行为才能成为集体无意识下的自觉行动,民主制度也才能最终建立。西方先发国家民主政治的确立是以数百年思想启蒙并以此形成的相应的民主文化为前提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必须始终高扬的思想旗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意味着人民民主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系统的一项内容,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与灵魂。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也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景,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民主则是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
2.民主文化为保障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行和稳固创建支撑条件
民主制度是借助于民主理念而形成的制度模式,是由民主价值铸成的事实;但仅有制度层面的民主是不够的,民主必须在文化和心理层面获得认同和支持。构成民主文化的民主观念、价值、信仰是民主政治制度巩固的基础。因为任何政治体系作为一种物质存在都需要相应的指导其运行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一旦缺乏合理的政治文化的维系,就可能导致政治体系的生存危机,甚至面临解体[2](P147- 150)。“所有的政治体制,包括民主体制在内,迟早都要面临严重危机。牢固的民主文化,将有助于民主国家度过危机”。“民主的巩固要求有牢固的民主文化,这种文化为忠于民主程序提供充分的情感和认知支持”[3](P2)。美国政治学者认为,影响民主政治制度的维系和巩固的政治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公民文化、生活满意度和解放价值等。公民文化理论的创立者阿尔蒙德和沃巴强调,只有在公民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民主才可能出现。因为在这种文化下,人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愿意宽容,对政府拥有期待,知道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可以抗议,也知道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政治领袖,对政治决策施加影响。政治文化专家伊格哈特从跨国(包括中国)实证比较研究中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对生活满意度高、人民之间的互信程度高、对异己的容忍度高,该国更可能采取和维持民主政体;反之,在那些满意度低、互信度低、容忍度低的社会,民主政体难以形成和稳固。伊格哈特和沃泽尔还提出,解放价值强调自由、容忍和参与的价值观,包括对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向往,对挑战权威行为的支持,对他人和异端的容忍,对同胞的信任,对生活的较高满意度[4](P94- 112)。因此,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比较充分的政治信息和认识,愿意捍卫、维护和实践民主,对民主的支持程度就高,而对民主的支持提供了民主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3.民主文化为促进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和发展培育主体力量
民主文化具有滋润和涵养功能,能够使广大民众对民主制度由陌生到熟悉,由接受到适应,并最终形成民主的习惯,将民主制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其人格气质的一部分。民主文化只有被人们内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凝固为习惯的行为模式,从而在个人身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后,才能付诸自觉的民主政治行动。我国政治学者丛日云提出“:公民文化就是民主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属于民主制度的隐结构。”[5]申建林认为:“民主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里对民主价值的认同和信念,以及在民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技能。”[6]“如果说民主制度架构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种外在规范、一种必要前提、一种重要标识,那么,民主权利和民主观念所表征的公民在法律规范范围内表达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自由的变量函数,或者说,公民能不能、懂不懂行使民主权利背后深层次的民主理念级差,亦即公民政治文化的程度问题,则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程度的标尺”[7](P21)。在公民文化下,一个珍惜自己的主体性的人,也必会严守尊重他人相关利益的原则。所以,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和发展需要培育与其相应的成熟的公民文化。如果没有公民文化的充分发育,民众缺乏民主理念的认同,对公共事务活动的冷漠,参与行为的非理性化,缺乏政治宽容和妥协等,将会给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挫折就是明证。国内研究也表明,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政治成熟的个人有比较丰富的政治知识、成熟的政治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能够做出比较理性的选择。相反,政治不够成熟的个人缺少理性判断的能力。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和政治支持的实证研究也符合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的结论[8](P27)。
二
民主文化是人类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其价值蕴涵可以从精神性价值、规范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等几个维度来考察。精神性价值、规范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有机构成民主文化的价值体系。在这三者之中,精神性价值是核心和根本,是规范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的存在依据;规范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是精神性价值得以实现的途径和保障。民主文化正是以这种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成为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和文明程度的价值表征。
1.民主文化的精神性价值
民主文化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主导之魂。民主文化将民主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准则,使民主成为一种人类的价值追求,这对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只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文化,才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才是进步的文化。马克思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发展”则是最为重要的民主价值。通过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这一人类的最终的、普遍的价值,唯有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在马克思眼中,真正的民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所在,因此,争取民主权利,便成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9](P53)。民主文化赋予民主制度价值性特征和伦理性意义。民主文化的人本、自由精神,赋予民主制度以价值性特征。人类在社会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都是试图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与权利“。从制度的价值特性上说,制度具有为人性,制度是人的制度,制度是人创造出来的,人的制度必须为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世代繁衍作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标,其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是人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落实和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参与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P29)。同时,民主文化的多元、宽容诉求又在尊重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可能满足社会少数群体、弱势群体及未来人的利益和需求,从而赋予民主制度以伦理性意义。民主文化的价值性和伦理性的统一,表明了现代民主精神不仅是一种政治之善,也是一种与自由、平等和正义具有真正同等价值的社会之善。
2.民主文化的规范性价值
民主文化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依托之基。民主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是贯穿于各种原则、制度之中的公平和正义。按照这种民主理念,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应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障,在私人生活领域,个人的事情个人负责;在公共生活领域,大家的事情大家作主。只是基于大家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才实行服从多数,保护少数的原则;只是基于不可能人人都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才实行选举制、代议制和监督制,由人民选举自己的公仆代表人民直接管理公共事务,人民则作为主人对自己的公仆实施监督。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一般意义就是“人民的自我规定”。人民是国家全部政治生活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在现代社会“,人民”由具有各自特殊利益的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构成。“人民”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依靠规范性的法律、制度,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被限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之内,文明社会才能存在、延续。因此,在任何现代民主国家“,人民”都不可能自己统治自己,只有通过实施强制性的国家权力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就是说,人民主权不是直接的人民统治或简单的多数人统治,而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或者说是国家权力产生于人民的选择。任何实践上的民主制度没有也不能改变民主政治人民主权的实质。具体而言,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安排从如下三个方面彰显着人民主权的本质:(1) 人民拥有将国家权力委托给谁、委托多长时间、委托的范围有多大、违背了委托如何惩治的最终决定权;(2)人民以委托方式把国家权力委托给特定社会成员之后,并没有把全部政治生活授予代理者以国家权力支配,而是严格规定了其政治活动的空间范围;(3)人民事先用法律确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权力运行的范围、条件、程序的制度,以严格约束国家权力在公正的轨道上高效运作。[11](P186- 188)
3.民主文化的实践性价值
民主文化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实现之途。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民主的文化自觉,不仅使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生动的时代展示,而且使这一伟大理想在制度化的建设中,在人民主体地位的提升中化为实践硕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形成一致意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选举民主是多元利益主体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竞争公共权力的机制,而协商民主是立法和决策领域的治理形式,是权力行使过程的民主。选举民主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完善的和发达的选举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协商民主[12] (P5- 6)。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凸显的中国特色民主文化的实践价值,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同领域和层面。在国家民主政治领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不同民主意愿和诉求的充分表达弘扬了浓郁的民主精神,从根本上保障了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在代表会上为人民仗义执言;会场之外的广大民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方式与新闻媒体互动,踊跃发表议论,热烈响应代表和委员的声音,使人们真切感受到民主的力量。在基层民主政治层面,民主意识的生长和发育正是从最基层的村级选举,从身边熟悉的人开始的。如在村委会的选举中,村民们通过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预选、参加投票这一项项活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主训练,从而培育起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民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的人民普遍接受民主意识、并从心理和行为上转变为民主人格的时候,只有在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与民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品格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化国家。
三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政治民主化
三大潮流交互作用,将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已经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我国来说,亟须进一步加强对赋予这种制度以生命力的民主文化建设,通过民主精神的普及、民主规范的构建和民主实践的推行,使中国特色民主文化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1.民主文化社会化:大力普及现代性民主精神
民主文化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民主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渠道获取政治知识和信息,培养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的过程。首先,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培育现代民主理念“。民主的社会既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代替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13](P7)。政治教育有助于在整个社会塑造服务于现存政治统治秩序的政治文化,从而影响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信仰以约束和引导其政治行为。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增强每个公民的民主意识和道德素养,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有理性思维、能独立运用民主知识和能力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其次,加快建设公民社会,努力形成公民文化。与古代公民文化强调公民美德比较,现代公民文化是一种以社会利益为基础的参与型、复合型、平衡型的理性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公民文化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公民对自身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有清醒的理性认识,对国家的制度、法律、法规有自觉的政治认同,增强参政议政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奠定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再次,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政治文明成果。要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的民主性因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有益成果,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一方面应当大力保护和发扬中国社会深厚的协商、交涉的传统,充分发掘内涵与社会的丰富参与资源,尤其是关注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大变革形势下出现的社会利益多元化、公民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应当建立程序化的制度,为稳定的协商和参与提供机会,同时限制无休止的利益纠缠,而把进一步的讨论留给公众,通过建设公共议论空间为提升公共理性作出贡献”[14](P95- 96)。
2.民主文化制度化:努力构建有序性民主规范
强化民主文化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参与权利并保障其实现;另一方面还要规范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秩序。为了保证人民的参与权利和参与秩序,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快政治民主制度化进程,确保民主政治参与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民主政治形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真正将“议行合一”制度落到实处,以保持政治权力的自立性。所谓自立性,即“政治制度化意味着发展适当的政治组织和程序,使之不仅仅表达某些特定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15](P38),它是衡量政治组织和程序独立于其他以及其他行为方式的标准。其次,健全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引导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就是要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等作出明确规定,并用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如,信访、听政、旁听、投票、竞选、公决、对话、协商等有效的制度形式,应成为我国公民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态。再次,在脱离传统合理性基础上建立新的信任机制。社会转型开放了民众获得信息、认识民主、参与政治的渠道,使人们对民主的规则和程序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但是,转型初期民主运行的不规范使得民众加大了对民主制度甚至民主价值的怀疑。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新的信任机制的建立需要在脱离传统合理性基础上重新筹划,包括根植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信用信念、规则意识的培育,使政府和组织通过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兑现承诺给人民的事项;个人要兑现其职位要求他的职责以及做人的含义。同时,通过建构公平、公正、自由和平等的制度体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序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3.民主文化生活化:着力推行参与性民主实践
随着民主价值内涵的扩展,民主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渐渐地由政治领域扩大到生活领域。通过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民主文化建设来影响政治决策构成了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公民参与出现了多种模式,产生了良好效果。如听政会、恳谈会、议事会和网络论坛等。然而,从总体上说,由于一些社会成员参与目的模糊、参与能力薄弱、参与方式欠当,导致利益诉求无法得到顺利表达和妥善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重视和组织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使这种因素变成体制内和制度化的力量来源和行为方式,从而使民主成为人们的正常政治生活方式。首先,通过民主实践活动逐步引导人们学习和积累政治活动的知识、技巧和经验。人们通过参与政治过程,评价公众人物,了解国家的公共政策,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见解,从而学到民主规范和政治游戏规则,掌握处理复杂的公共关系的诸多技巧。如,在我国广大地区实行的农村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过程中,人们正是通过参与投票选举、提案表决和诉求表达等活动经受最生动、最直接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训练。其次,通过民主实践活动塑造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理性人格。参与民主活动,人们可以将自己逐步塑造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从而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作为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合法、理性、有序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切、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再次,通过民主实践活动改造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参与民主生活,促使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包容歧异和妥协让步,鼓励公民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治理。如同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说,民主政体下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民主价值的熏陶和浸润,对民主形成认同和信仰,从而决定人们必然会选择民主体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