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的确定现在仍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针对这种模糊状态可以采用目标规划方法,即按旅游业的发展指标,在预测旅游业从业人员规模和层次的前提下,确定旅游教育的层次、方向和规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则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应该有所区别。
2.旅游人才培养体制的特色化
在招生制度方面,应充分尊重从业经验、学生意愿及职业素养三大要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生源的专业意愿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走向。国外一般都要求高等旅游教育受教育者在入学前拥有至少一年的从业经验,中国现行的招生制度把适合接受高等旅游教育的大批有从业经验或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的人才拒之门外。应扩大对口招生的比例,适当降低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及旅游从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门槛。录取时应尊重学生意愿,虽然高等院校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生源下降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这样更有利于各高等院校致力于内涵式旅游教育发展道路的建设。在办学体制方面,应实行校企合作,加强校与校之间交流的办学体制。许多高等旅游院校在与企业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同质化倾向,结合的形式仅局限于企业参观和座谈会等,不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从改变办学体制的角度改善各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布局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主张校企结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旅游院校。若将国内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合作模式引入旅游教育领域,可以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双主体的合作意愿平衡化的问题,可使合作的本质由平面合作转向全方位的立体合作。②改变政府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各旅游高等院校应改变单纯依附于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以各种途径吸引企业资金参与办学体制改革。
3.旅游人才培养过程特色化控制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专业实践四个环节实现对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特色化控制。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只保留了旅游管理一个专业,并对该专业的专业设置口径进行了规定。专业设置就是各院校在统一的专业设置口径下,对专业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一般入校就已经确定好了就读专业,专业一旦确定,更改和移动的可能性不大。因而,现阶段旅游高等院校对于专业设置的考虑,就是专业方向设置的问题,不同的培养方向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过程[2]。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灵魂,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科学与合理、课程结构的调整得当。在考虑课程内容与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对现行课程体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按照“深化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挖掘学生专业潜质”的思想,由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实习环节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等3大课程模块组成模块群课程结构。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强调重应用、职业养成,体现市场需要和就业导向。在教学方法上应由传授知识向提升学习能力转变,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专家座谈、专题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沟通、交往等能力。注重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录像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1/3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一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进行全面、全员和全程的控制与管理,包括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基地的安排,等等。
4.旅游人才培养过程输出特色化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自豪感。第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间宜早不宜晚,在学生入学时就应该进行相关就业指导。第三,毕业实习期间,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渡过职业不适应期。第四,鼓励学生报考导游员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甄翌 单位: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