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失业,这一失业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特殊群体。这其中高职毕业生已占我国高校毕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决定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浮躁、困惑、焦虑、恐惧、自卑、失落,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给高职院校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影响这一新失业群体心理问题有复杂的经济因素、深刻的社会因素,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失业群体;心理问题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编号:Y201225420)。【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4-02
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失业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了。大学生失业,高职毕业生已占了40%以上,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新的心理倾向的失业群体。目前市场上用人单位对学历的偏高,导致了高职毕业的就业情况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对就业的毕业生只有50%感到满意。按照平均70%的就业率,每年就有大约100万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自2002年以来我国第一批高校扩招生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比较严峻了。可见,我国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失业情况非常严峻,还不能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从高职毕业生对就业理念的自我评价分析来看,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市场前景的信心、自我就业的认知、预期目标的选择等,都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迫切需要认真剖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真实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对大学生失业群体失业生产生的后果,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一些学者研究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孙书华等,2006;周鑫,2006;许旖旎,2009)。潘石(2011)还指出高学历失业具有严重的负面效应,并对我国学者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问题进行了总结,针对各位学者的分别提出了“浪费资源论”、“影响教育投资与消费论”、“引发社会不公论”等失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提出应进一步将中国“高学历失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对这一40%的高职毕业生失业的心理还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高职毕业生失业作为新的失业群体失业后的心理,为现阶段的高职学校、社会、家庭敲响警钟。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失业后心理主要表现为:
1.浮躁、困惑:娇生惯养的90后高职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都是在温室中成长的。这部分毕业生一方面由于年龄小,另一方面由于文凭不高阅历少,但他们还是在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有的还频繁地跳槽。调查了我院2010级毕业生50人,在工作一年里三次以上跳槽的占45.8%。
2.焦虑、恐惧: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工作岗位,一时也找不到新的工作,就会表现焦虑情绪和产生偏离群体的恐惧感。失业几个月后还会变得沮丧。调查中还发现三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出现身体上的疾病。一位同学因经常焦急找不到工作茶饭不思而导致胃溃疡;还有两位同学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而造成失眠、头痛。
3.自卑、失落:一部分在校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校时一直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而光鲜亮丽,但是到工作岗位后由于无用武之地或人际交往等原因失业了,在之后一段时间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愿意多和外界、朋友交流、联系。调查中有一2011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校时因专心学习,平时也很少与同学交流,参加社会实践也不多,本想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肯定能干好。可事与愿违,因与同事相处不好而失业了后,又不愿意与家里讲实情,多次参加招聘会也没消息,诉说的人也没有,就产生了失落感。
针对调查、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情况,要解决需要国家政策,学校重视,当然更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
1.失业后表现出的浮躁、困惑,是因为这些失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换工作岗位而产生的。所以从个案来分析,有学生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到企业做一线工人等,主要还是缺乏就业定位、自我评价认识。高职院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高职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动手能力,需要学生到企业的一线,所以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办学理念的宣传,让学生摆正位置,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平时多动手,利用课余时间多深入企业学习等,使期望与自身想匹配。
2.失业后表现出的焦虑、恐惧,这是大部分人失业后常见的心理。特别是失业几个月后产生焦虑是正常的。针对这一现象,在学校里的职业规划等课程里,多引导学生,辅导学生在失业后尽可能将注意力引导到另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减少失败的自我化机会。作为失业的毕业生,已跨入社会的行列,也应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要出台具体可行的帮扶政策,如一些失业保障措施、失业求助津贴、失业保险等;一些社区可以根据政策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多技能的失业人员,也可以让这些失业群体积极参与社区工作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同时也降低他们因为失业而遭到社会排斥的可能性,并帮助他们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3.失业后表现出的自卑、失落情况,这一情况主要来自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从调查的样本来看,有67%以上来自于家庭经济因素。相关调查显示,与富裕的家庭相比,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易发生失业。困为贫困家庭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更加迫切希望尽快找到体面工作,这就带来了对就业竞争和失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对这一新群体的失业心理研究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势必日益扩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象,通过抽样调查了高职毕业生失业后的心理、行为等,因为这次调查面小,但希望也能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同时也为社会提出建立相关政策建议,为学校心理教学提供教学个案。
参考文献:
[1]史册,杨怀印.我国社会再就业心理辅导服务模式完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47-251.
[2]杨河清,孙亚男.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3,5:81—88.
[3]郝文清.失业大学生行为越轨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8:88—91.
作者:俞乔筠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