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分析
(一)财政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内在规定性如税收负担的轻重、政府公共投资和财政补贴的多少等,对技术创新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激励效应。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安排会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动力。企业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大小直接取决于企业通过该项活动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利润水平过低,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订合理的税收强度和给与适当的财政补贴,保证企业有合理的经济利益,是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形成、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政策安排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是在允许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和有效指导。因此,财政政策激励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市场激励不足的创新领域和环节,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引导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安排方面,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而财政支出政策则是对研究开发的政府公共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其中政府采购对于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同时创新成果也能比较快的取得效益。因此政府采购是一项比较好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二)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税收具有调控资源配置的功能,税收优惠作为激励与引导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将有效地诱导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一般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激励作用包括:降低技术开发成本,推动研究开发进程;降低投资风险,鼓励技术创新投资不断增加;支持企业应用新成果,引进新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输出,积极发展科技创业;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为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实施成本低、透明度高、公平性强、影响面广等特征,世界不少国家特别是美国、印度等均重点采用税收优惠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二、财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1.政府政策。政府采取措施,矫正“市场失灵”,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收益,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最终达到全社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最佳水平。关于政府干预的效应如何,我们可以利用“创新”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创新”生产函数是研究创新投入(如研发支出或人力资本支出)与有形产出(如专利或新产品的发明)之间关系的。根据“创新”生产函数,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水平。政府的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这里以研发投入作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静态来衡量政府干预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用(见图1)。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购高新技术产品。该代表性企业在得到研发政府优惠之前,等成本线为IS1,等产量线为Q1,点B1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得到政府优惠之后,企业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发生变化。因为政府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研发投入成本下降,等成本线为IS2,均衡点也从B1点变为B2点。在新的均衡点下,研发投入从X1点升到X2点,研发支出增加。可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是增加的,企业的自主创新受到了激励。2.政府采购。继熊彼特的开创性发现⑦之后,后来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同时,也指出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面对技术创新的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加之技术创新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分享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效应所带来的收益,成为“搭便车者”。但让人忧虑的是,我国许多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还在粗放式经营,甚至缺乏成为技术创新“搭便车者”的意识。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的企业缺乏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和热情,将会导致技术创新供给不足,从宏观上来说,将会影响到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技术创新供求模型来简单分析。在图2中,Si表示技术创新的供给曲线;Dm表示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是市场上创新消费者个人的边际收益曲线,并不能反映社会对创新价值的评价,因此,创新的均衡水平为Qm;Ds表示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该曲线考虑了外部经济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如图2所示,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二重性,是一项具有很强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会引起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Dm与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Ds的区别,使得最终的技术创新的供给量Qm低于社会需要的供给量Qs。市场机制存在非效率的一面,导致技术创新供给不足,缺少的供给量为(Qs-Qm)。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技术创新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通过推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G,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曲线将会向右上平移,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增加将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的供给增加,而增加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供给不足。当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弥补技术创新供给的不足,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的规模,而从更加宏观的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政府采购的规模。可见,政府采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3.政府科技拨款。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R&D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由此造成政府科技拨款制度作为消除R&D市场失灵的手段显得非常重要。政府科技拨款制度可以通过对企业直接资助、对公共科研机构的资助两种方式来进行。如图3所示。以下通过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直接资助对企业R&D的影响。直接资助是对符合政府特定目的的项目或有较高收益的科研项目,在政府预算经费内直接拨款。既可以达到刺激R&D投资的目的,也可以引导产业发展。假设企业1和企业2分别属于国家1和国家2,并在统一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同时假设只有企业1从事R&D活动,并且最初两个企业都可以采用一种相同的技术进行生产。企业1的R&D活动存在溢出,即部分成果技术溢出可以使企业2以零边际成本利用。假定产品的反需求函数为p=a-(q1+q2),p为价格,q1和q2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的产量。假定企业1和企业2的单位成本函数分别为c1=c0槡-gx,c2=c0-β槡gx。其中c0为两个企业最初的边际生产成本,x为企业1的R&D支出,与g分别表示溢出和R&D效率。另假定政府存在对企业R&D的资助,资助率为s。首先用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来描述企业1的R&D水平和资助率s的关系。第一阶段,企业1在存在政府资助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R&D投资水平;第二阶段,两个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市场竞争。这里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这个两阶段博弈模型。给定R&D投资水平,企业1和企业2分别选择自己的产量q1和q2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两个企业的利润可分别表示为:π1=[a-(q1+q2)-(c0槡-gx)]q1-x(1-s)(1)π2=[a-(q1+q2)-(c0-β槡gx)]q2(2)第二阶段企业选择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水平。此时利润函数的一阶条件为:直接资助会提高企业R&D投入水平。但是很难由上式推出因变量对于各个自变量的一阶导数,从而推断函数对于各个自变量的单调增减性。由此可以得出x*s>0。亦即,随着国家1对企业1进行直接资助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1获得同样R&D成果所需要的实际投入减少,从而激励企业提高R&D支出水平。而R&D活动溢出效应的增大同时将导致企业R&D水平的降低,因为溢出增加时,企业2从企业1的R&D活动中获得的成果会相应增加,从而企业1从R&D投入中获得的相对收益减少,R&D水平降低。同样可以表明,当效率g增大时,企业1的R&D投入水平提高,因为效率提高的同时,同样的R&D投入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因此企业1会选择更高的R&D水平。从上面建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可见,我们不能过于绝对的理解此模型的结论。首先,由于企业愿意开发的项目和政府愿意资助的项目往往一致,都倾向于高回报率项目,因此企业可能直接用政府资助资金从事研发活动,减少自身原本打算投入的资金量,从而企业投入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二,当企业原本打算开发的项目并非政府愿意资助的项目时,政府资助金可能使得企业改变项目,去开发政府资助项目,不再开发原本打算开发的项目,这样也不会增加企业的R&D投入水平。第三,由于获得资助的企业比没有获得资助的企业有较低的成本,使得非资助企业处于竞争劣势,有可能把他们从研发中排除掉,反而会降低研发总投入量。第四,即使在政府提高研发投入总量的情况下,也会随着对研发资源需求的增加相应提高研发资源的价格,从而提高研发成本,使一些企业因此从研发中退出。(二)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虽然税收支持不是基础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通过减免设备购入环节的税费以及对科研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可以在税收上扶助基础研究。同时,还可以利用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捐献实施税收鼓励的方式,帮助补充基础研究资金,对基础研究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企业通常在确定是否进行投资时,将资本成本作为参照标准,来对投资项目、投资方案和追加投资决策进行评估和对比。所以,企业会在某一特定阶段内积累资本,直至资本的边际收入等于资本的使用成本时为止。其中,资本成本=边际投资的融资成本+折旧成本-资本利得-节省的税款等。很显然,税收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应缴税款的增减,于是,也就会对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决策和水平。一般而言,资本成本与投资意愿和水平成反比。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资本成本的决定式是:c=p(r+θ)(11)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假设税收对损失与利得同等待遇,则:c=p(r+θ)-[c-p(r+θ)(m+n)]I(12)其中,c表示资本成本,p表示资本品价格,r表示市场利率,θ表示实际折旧率,I表示企业所得税率,m表示1元资本的将来折旧扣除现值,n表示1元资本的利息扣除现值。于是,资本成本的决定式为:c=p(r+θ)(1-Im-In)(1-I)(13)如果(1-Im-In)>(1-I),则(12)资本成本大于资本成本(11),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就产生了抑制效应。在投资支出作为费用扣除而没有利息扣除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被看作是中性的,资本成本式为(11)。在允许按比率θ折旧的情况下,1元资本的折旧现值是m=Σ(1+r)-tθ(1-θ)-t=θr+θ,同时也允许利息扣除,因而1元资本的利息扣除现值为:n=Σ(1+r)-tr(1-θ)-t=rr+θ(14)因此,m+n=(r+θ)r+θ=1,资本成本减少到p(r+θ)。在企业所得税法允许的折旧率μ低于实际折旧率θ的情况下,价值1元初始投资的折旧扣除现值将是:m=Σ(1+r)-tμ(1-μ)-t=μr+μ(15)在按资本存量全部价值计算的利息扣除n与等式(14)所表明的相同的情况下,把等式(15)和(14)中的m和n代入(13)中,资本成本式就为:c=p(r+θ)+[prI(θ-μ)/(1-I)(r+μ)],由此可见,在θ>μ的情况下,实际折旧率大于税法允许的折旧率,资本成本便会增大,投资意愿和水平便会下降;相反,在税法允许实行加速折旧时,即μ>θ的情况下,税法允许的折旧率大于实际折旧率,资本成本就会减少,投资意愿和水平就会上涨。在税收法规允许企业直接按投资支出的一定比例B扣除,剩余部分再按照正常折旧率扣除的情况下,1元资本支出的折旧现值为:m=B+(1-B)θ/(r+θ),此时的m大于实际折旧的m,所以,资本成本下降。
三、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创新后产品价格继而改变产品的供求关系,影响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成本最终影响产品结构,从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经济活动的收益或成本因税负差别而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企业经济效益变化。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政府税收职能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可以提供政策引导为企业指出技术进步的方向和范围,或是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行为提供配套的服务体系,尤其是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研究及相应的技术来源与技术支持。这当中,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是不同国家支持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相同的措施之一,因为对比于其他的政策工具,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作用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可以采取的财税政策措施主要有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而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则是其中的税收优惠政策。财税政策对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投资行为有许多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关于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激励和支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职能,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先决条件。政府是一个国家的权力机关,具有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地位,这就决定了政府可以并且有能力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或手段对企业技术进步活动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干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货币和利息通论》中提出了经济运行需要政府干预的政策理论,他强调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指出税收与财政支出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的观点,税收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税收的支出应该主要用于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技术进步活动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也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给予财税政策的激励与扶持。此外,经济学家凯斯·马斯顿(Marsdon,1983)⑧通过研究证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对于推动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上述理论都可以作为“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手段来激励企业技术进步”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税收这种政策工具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可以作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手段。政府的地位和职能决定了其可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并利用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指导和干预企业的技术进步活动。其中,财税政策工具是最重要的一种,也是不可替代的一种。因为,财税政策本身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可以不直接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决策,也不直接作用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一般来说,税收有两个功能,一是组织收入的功能,另一个就是它的调节功能。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为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技术进步活动提供间接的资金支持;而它的调节功能则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活动加以影响和指导。
作者:马海涛 许强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