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学生领悟到:分析某一特定空间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应主要依循哪些角度
地理空间系统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但无论是单一要素的深入认识还是要素的简单相加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只有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表现出的结构、功能性意义才能完整、综合地解释空间地理现象。通常,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特征和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有效途径。在中学地理中,要使学生领悟到,分析某一特定空间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应主要依循如下思考角度和路线。
1.以位置为依托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地理空间内的要素填充、要素间的结构特征及整体空间的表征形态都与该区域的占位状况直接相关。在分析影响某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一般把位置的因素放在首位。分析“位置”对地理事物的联系通常要考虑:第一,“位置”与太阳辐射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纬度位置与气温带的关系;第二,由温度差异引起的空气密度梯度、气压梯度,从而引起海水和大气的运动。这是因为,基于地球的形状、地表的起伏状况,使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在地表分布不均衡,从而产生能量梯度。于是,温度在地域空间上产生大范围的梯度渐变。温度的分布不均使大气、水产生运动,致使光、热、水等在地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组合分布。这就直接影响了空间内的要素内容和配置及组合方式[3],从而决定了空间的整体面貌和格局,进而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2.以要素为基础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空间环境各要素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演绎了地表变化的漫漫历程。地理空间内要素联系观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各要素中,每个要素都在地理环境中缺一不可,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其他要素的演变,而且会对整个空间环境产生影响;同样,整体空间环境的发展对其中任意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四大圈层中,水圈影响着气候、植被、地貌;气候要素不间断地作用于岩石、生物和水;生物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促使能量迁移,改造并影响水体成分,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四大圈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而圈层与圈层之间亦无明显的界限,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球空间整体。该视角转换到小尺度空间亦是如此,空间内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不以空间的大小和方位的转换而消失或改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植被稀少导致植物蒸腾作用小,致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从而导致地面干燥,进而导致水土流失,致使肥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又是致使植被稀少的重要因素,同时,植被稀少又导致风蚀作用加强,加快了水土流失(图1)。由此可见,任何空间内,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单一要素同时影响并作用于多个要素。正是由于地理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与共同作用,才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现实形态。
3.从空间上成因联系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空间环境中的地理要素,其空间分布状态、展开范围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与成因上的联系。相邻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出要素更替渐变、连续性转换的关系,由此可见,区域差异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成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一观点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讲清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展开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还要解释分布状态与其它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即空间上的成因联系。例如,学习地中海气候的分布,不仅要知道它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在水平方向上,地中海气候介于北面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南面的低纬度热带沙漠气候之间,即地中海气候只是介于这两种气候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从植被类型来看,地中海气候所在的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介于北面温带海洋气候所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荒漠植被之间。这一观点旨在培养学生从空间的定位、要素组成及成因关系看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应力求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能够正确认识不同的空间范围决定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②了解不同地理要素、要素组合及整体空间环境对地理事物现象的影响;③了解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成因联系。
二、使学生领悟到:在空间的基础上叠加时间因素会得到更加准确的认识
时间性是地理学的永恒主题,用时间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是空间视角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之一。一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推进、演变的。高山终将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埋。如何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呢?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用运动的眼光看地理事物的发展
地理中的时间问题只有与地理“过程”相联系才有其存在的可能和意义。地理事物在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演进表现出新旧更替、此消彼长的演变历程。它是地理事物在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从时间的变化特点来看,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①有规律的周期性循环运动。这种“运动”的时间特点主要表现为周期循环性,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地理事物由初始位置,经过一系列的运动环节又回到原来位置的运动。在中学地理中,主要表现形式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大洋环流等;②演替式运动。这种运动的特点是由原来的初始状态,经过一系列的新旧更替变化,最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间上没有特定的范围,从初始状态到再次恢复到初始状态为一个时间周期。如地壳中的物质循环、地理教学杂志简介详见
2.用变化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演进
空间变化是地理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空间运动一系列变化与演进的过程所反映出的变化结果,它是地理事物经过演变后的现实状态。在分析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通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对比地理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其初始状态的区别,并从中建立其与外在环境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空间变化”可以根据现实结果推断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初始状态。例如:分析岩石的风化过程,我们要先确定岩石的类型和性质,再从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生物作用、地质营力、整体空间环境等作用分析其演变过程。从时间的维度看,空间变化有长时间和短时间变化之分,不同的时间尺度表现出不同的现实状态和结果。例如,特定空间内的水循环,短时期范围内,有些季节水循环活跃,降水丰富,有些季节水循环表现不活跃,降水较少。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球降水收支平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空间运动形式,其时间特点也存在差异。例如,地壳中的物质循环,其发展需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周期相对较短。
3.用预测的方法推断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空间预测是地理科学能力与地理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是通过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及空间变化的有效观察,并对地理过程进行准确分析以后做出正确推断的重要思维能力。根据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空间预测从时间维度可分为对过去的推测和对将来的预测,根据发展变化的时间长短又可分为长期变化预测和短期变化预测。例如,人口迁移的预测,可以根据现在的人口现实状况推测过去的人口状态;也可以根据人口迁移过程的特点和当前人口现实状况,分析将来人口特征。从时间长短来看,不同尺度的时间范围,人口迁移产生的结果不同,对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充分的利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预测能力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视角旨在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认识不同的空间运动形式,知道不同类型空间运动的周期及特点;②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变化结果与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渐变的过程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结果;③能够准确预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认识长期变化预测与短期变化预测的区别联系。透过上述分析,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能力,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揭示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地理空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填充着性质各异的地理要素,要素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有这一切都被赋予了时间特征,既能追溯其历史,又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化之中。空间视角的三个维度能合理的解释这一切。如图2,横轴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竖轴表示特定的空间,纵轴表示时间。图中所示的欧式立体几何图形表示三轴所在平面的叠加,即特定地理空间。三轴中的任意两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定空间轴上的点由区域尺度大小和方位决定,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空间的改变而变化;空间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区域空间,其内部发展都伴随着时间因素。这种联系恰恰说明了任意两轴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三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作者:黄妍 袁孝亭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