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思路与制度文件
为保证公益应用类课题的全程规范化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等课题管理规定,制定了《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类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类课题评审规则》、《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自选课题财务管理要求》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编制了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类课题申报书、任务书、中期进度表、结题报告等相关表格。
2组织机构与管理工作流程
2.1组织机构由中心科研教学管理办公室牵头实施,联合计划财务科、审计科、器材物资供应科等共同负责,形成了科学、严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了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同时中心学术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负责对课题的科学性和涉及人体的伦理学问题进行审批。2.2课题管理工作流程课题管理包括申报、中期、结题、成果追踪四部分。申报时间为每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经格式审核、专家评审及财务评审通过的课题予以立项;根据课题进度安排,按时开展中期及结题检查;对已完成结题验收的课题开展研究成果及转化情况追踪调查(图1)。
3申报与资助情况
2013、2014年公益应用类课题资助率分别为32.8%、34.1%,资助额度为1~10万元。与2013年相比,2014年申报及资助课题数分别减少31.2%、28.6%(表1)。公益应用类课题申报及获资助人员年龄跨度较大,2013、2014年申报人员年龄分别为27~50岁、25~50岁。申报及获资助人员中级职称、硕士学历者所占比例较大(表2)。申报及受资助课题涉及传染病地方病防控、营养与食品卫生、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免疫预防、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2013年受资助课题中检验技术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61.9%(13/21)、33.3%(7/21),1项为管理类课题;2014年受资助课题中检验技术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60.0%(9/15)、33.3%(5/15),1项为管理类课题。其中,2013年,对内容相似、研究方法相同的不同学科领域课题进行合并,由不同科室共同承担,如“北京市医源性和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和消毒剂耐药及分子分型研究”课题将食品卫生与消毒专业融合,加强了专业间的沟通与互补,使研究团队更具竞争力。
4初步成果
目前,2013年度公益应用类课题已全部结题,中心正在进行结题验收工作,结题报告的初步审查结果显示,公益应用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方面,依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平台,公益应用类课题获得的科研数据及成果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得到了及时应用和推广,并对制定人群健康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臭虫防治策略的研究》课题所获成果—《臭虫防控知识要点》已印刷为宣传折页,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浪等3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帮助市民答疑解惑;《北京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特征与抗原结构对疫苗效果的影响》课题结果成功揭示了自2006年北京普遍接种MMR后,出现大量有免疫史、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以及导致实验室病毒分离率低、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低等现象的原因,对北京市腮腺炎疫苗使用和免疫策略的制定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心孵育课题,公益应用类课题为申报者申请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和培养科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有4位课题负责人在公益应用类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申请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项、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科研创新专项课题1项。
5经验与总结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课题设立2年来,中心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鼓励学科交叉,在注重课题科学性的同时,对涉及人体研究的伦理问题更加重视,保证课题合理可行。另外,中心为课题申报人建立了个人信誉档案,将课题申报、实施及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端行为纳入个人科研考核。但课题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2013年相比,2014年申报课题数量下降1/3,可能由于申报人更加理性选题有关,也可能与课题评审及管理制度严格、过程较繁有关。此外,获资助课题中大部分为检验检测技术类,公共卫生类相对较少、支持力度较弱,应引起关注;课题主要以应用类和应用基础类为主,管理类等软科学课题申报数量与质量均弱,需要培育和扶植。在下一步工作中,研究中心将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简化申报与管理流程,保证该项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
作者:孟璐璐 薛颖 刘秀颖 孙美平 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