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成室外环境
集成室外环境主要包括了人工湿地、建筑立体绿化、场地环境绿化等工作。(1)绿化场地环境。①绿量率,也被叫做LAI(叶面积指数),也就是在特定绿地范围,包含的总的叶片全部面积。平均叶面积则指建设规划用地中特定面积中的总的植物叶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率与人均绿化面积等绿环传统控制指标不同的是,生态性的绿化设计指标可通过绿量率直观科学展现。②复层结构,主要在于生态效益提升,重点做好绿量率增加工作。草、灌、乔等复层结构的绿化比,对生态效益、植被、景观成效、绿量等有突出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决定了配置的量化选择。比如,在东部沿海城市,就需要植物全覆盖绿地,土地不能裸露;植物复层群落要超过总的绿地面积的40-50%;构建三层以上群落,主要有地被、亚灌木、亚乔木、乔木、藤木、灌木等;乔木数的布置面积应该是每100㎡绿地中栽种2-3株;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间应该呈1-2∶1的比例。③地方树种,本地树种的优点在于其在土壤、虫害、干旱等自然条件上有更强的适应力,是没有经培育驯化或非本地植物不能具有的。同时其具有农药用量不多、水量浇灌少、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明显等优点。④生物多样性,在保护植物群落、水文、土壤等外部环境前提下,为生物链中的最低层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样,就可以让高层生物得到食物供应,进而保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应该通过绿化实现,绿化也是健康生态的前提。(2)建筑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是立体绿化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立体绿化虽然为附加的外围结构,但是在生态效益、热工性能上具有较多优点。也对室内环境有改善作用,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湿度、维护建筑构造层等都有显著功效。同时,也是一种对建筑面占用的土地做相同绿化还原的措施。立体绿化功能明显,环境学、园林学专业有较多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建筑师主要对其综合效益、作用发挥更为关注。(3)人工湿地。景观用水中存在水质污染现象,利用人工湿地的水处理办法,可将ETS(生态桶)、毛管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相融合,综合提升三者的生物原理,实现水质净化与回收,是景观美化、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的不错办法。人工湿地在于人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主要配置植物、微生物、基质。其被包括在场地绿化之中,但有独特的水生态系统培育、净水的价值。人工湿地净水处理技术具有低管理费用、高效处理效果、较强负荷成效优势。另外,湿地、景观水池间的水循环,也是用水节约有效办法。ETS技术、毛管渗滤技术是预处理技术,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为湿地净污减负。毛管渗滤技术位于地表层以下,卫生安全,但具很大的占地面积。ETS技术则可处理大量水,占地面积不大,景观效果优异、植物茂盛,但存气味。
2集成室内环境
在建筑物内,人体心理状态调节、空气质量改善等可由植物实现,是其余人工措施难以媲美的。对有害空气物质,降噪滞尘、湿度与湿度优化、情绪放松、紧张精神环节等有良好效果。身为自然技术,植物在发挥自身环境功能时,也需要周围环境的有效配合,室内的温湿度、光照等难以满足其生长条件,则会事与愿违。为保证植物的环境效应,可以构建“生态核”或“微型生物圈”,即应该做到:通风换气要顺畅、阳光照射要充足、植物生长要与微生物共生。室内植物和人的生存基础是通风与阳光,人工性的生态自然则依靠微生物作用。因建筑室内的功能与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舱、空中花园、生态中庭等三种模式,生态中庭应用范围广泛。生态中庭重点在于建成艺术效果,无关环境设计。“生态核”的载体是中庭空间,根据烟囱、温室效应,对室内通风、光照做优化,进而提升整体的中庭环境质量,强化中庭空间价值。绿化中庭不是生态核,两个空间中具有要素、形态上的相同,但是内部结构、规模存在差异,为此,会出现不同的生态影响。在植物群落分析上,重点研究有:有效生态功能在植物中体现、确定群落规模、环境控制技术受植物的影响、植物在空间的生长环境等。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绿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国内多个城市皆有运用,也取得不错的现实效果。比如立体绿化技术中,在青岛就比较常用。结合其本地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可保证植物良好生长。在建筑物外,外围结构维护体系多包括窗台绿化、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如窗台绿化可减轻视觉疲劳,扩大室内绿视率,同时也对室外的噪音有隔绝效果,树种多是生长慢、需光量大,也配设了滴灌设配。
3结语
在“生态核”的研究方面,有更大的完善空间。比如模式中的植物生态效益明确、环境如何受植物的消极影响、如何确定植物群落的规模等。加上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域差别显著,“生态核”的构建需要满足气候、水文等自然区别。最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体系也要加快速度完善,绿色建筑评价要立足与场地、建筑间建立起来的系统。生态建筑中的绿化技术的集成应用,要坚持大尺度、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原则,绿色技术应该在城市中推广,协同构建绿色、宜居、和谐城市环境。
作者:黄云涛 单位:佛山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