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中自有黄金屋———立足课本学习新知
例如:首先要利用教材的课题、框题、条目,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标志,帮助或引导学生弄清逻辑层次。其次,课本中不同的字体,需要选择不同的学法。作为重要的概念、原理或结论,课本使用黑体字加以强调,这一类内容要指导学生字斟句酌潜心推敲;宋体字是课堂的重点内容,其中的概念、理论、原理等属于具体阐述,需要指导学生精读,弄清所以然;小楷体字是举例说明,作为辅助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简要了解即可。另外一类是课堂学法指导中的重点,比如“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资料卡”“名言”“漫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搭配使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层次的学法指导注重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广泛收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有关的信息,在选取、创建、完善教育资源的同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育资源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效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指导实践获得真知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课堂、课外“留白”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比如在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提前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整理了近年来未成年人死亡的案例在课前展示,一例例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个个惊诧不已并陷入了无声的沉思之中。紧接着我适时抛出了问题:“一个生命的逝去,会带来哪些后果?”学生们为这些逝去的生命感到伤心,为失去子女的家庭感到惋惜。接着又提出问题:“一个生命的到来,又会带来哪些快乐和幸福?如果长大后,他或她能够为家庭、社会、国家创造什么价值?”学生顿时一扫阴霾,热情高涨,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深刻认识到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要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时,留给学生的实践探究问题自然而然出现: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如何才能延伸生命的价值?这种实践性的学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又顺理成章的影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边界的延伸,要求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培养学生具备责任意识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蔡元培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专为将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后,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创造价值,懂得作为独特的社会个体和自然的一分子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环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是当讨论到“日益扩大的开放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好处”时,有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了一句“我看给老百姓没有带来多少好处”,马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我马上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辩论———“对外开放到底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双方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争论到医疗、住房、教育,从物价涨跌到国家文化交流,从闭关自守到加入世贸,从科技创新到独立自主等。我惊异于学生广博的课外知识,更叹服于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学生课外的讨论,其内容、范围和影响都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身,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一层次的学法指导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目的是透过课本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逐步具备现代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是这种教育引导的效果是隐性的、不可立显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新时代青年。
作者:杨发贵 单位:甘肃省兰州华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