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古代文化课之人文精神综述

一、突出时代性、典型性和开创性

时代性体现在某一时期表现突出的文化现象和内容,能够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的整体状况,纵向地体现文化发展的水平。如中华文化的起源从最古老的史前人类开始,笔者选取了史前人类能够发展成为现代人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婚姻的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后者,学生接触比较早,认识也比较清楚,教学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理解先进工具产生的动因,工具又如何改变人类的社会分工等即可;而对于前者,学生容易忽视,但它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因为婚姻的优化,人类才能使自身发展得更加健康,体格更加健壮,才能够引发生产技术的改进。学生从此认识到婚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婚姻中“优生优育”原则的重要性。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正确对待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婚姻”等现象,确立其健康的爱情观念。典型性体现在某些非常经典的、不具有复制可能的文化现象和内容上,它们蕴含某一历史时期特别的文化意识,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商周青铜器比较熟悉,尤其是其器型和纹饰,所以笔者选取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进行讲解。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乐器,器型较大,纹饰粗重,神秘诡异,令人望而生畏。当时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还处于懵懂之中,且当时又是社会礼仪规范逐渐形成、强化之时,所以礼、乐代表社会秩序,代表当时人的生存法则。人们把最昂贵的、最重要的物资用于敬神、祭祀、尊奉天子,青铜器便成为神灵、祖先传达意志,君王约束民众、维持秩序的象征。进入西周社会,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发展成熟,神灵、祖先原有的神秘和万能力量被逐渐打破,天子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也逐渐被日益崛起的地方势力觊觎。所以青铜器器型变小,纹饰趋向呆板与程式化,不再具有“神异力量”所传达的强烈的震慑力。商周青铜器的变化,正是中国人从神的意志转向人的意志的过程。从此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人的力量,肯定了人在环境中的重要性,排除了全能的神的概念,这是中国后世一直没有进入神权时代的根本原因。开创性体现在某些开启先河、确定后世文化格局、影响至今的文化现象和内容上,如唐代实行的民族政策,设置羁縻府州。中国古代中央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经历了敌对、排斥到包容、纳入的过程。秦汉及以前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防御、排斥的政策;隋唐时期逐渐转变观念,对少数民族逐渐包容、接纳,开启了后世中央政府规置少数民族的基本格局,对后世民族政策的实施有着关键的开创之功。唐初,太宗平定突厥,西北诸少数民族内附,唐中央政府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州,各自原部落首领任都督、刺史,皆可世袭,贡赋不纳。这些少数民族只要承认中央政府的统辖,部落首领皆可世袭接任。羁縻府州可以不承担中央政府的赋税,不定期的贡赋只向皇帝负责。这是太宗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中央政府从名义上控制了少数民族,虽没有达到权力的管辖,但启发了宋元明清时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包容与约束管辖的思路,有利于最终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也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先导。分析认识这种开创性文化,有利于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识理解我国各种文化现象的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和现实国情的能力,把握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和谐理念,为塑造身心俱佳的现代人才输入健康血液。

二、诠释古代儒学的重大变革,思考当代新儒学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强劲,国人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剧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儒家思想蕴含的仁爱、秩序等观念的积极性逐渐被挖掘,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更需要客观、辩证地理解古代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孔子提出“德政”和“仁爱”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此不断发展,共同构建了儒家文化的理论体系。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得到广泛践行,却在后世中国发展昌盛。这就要科学、合理地诠释儒学在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及变革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这种诠释是在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中强烈的人文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促进。孔子“德政”的思想,简而言之,曰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若要实现“德政”目标,必要有“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孔子思想的前提是恢复西周时的礼制,即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所确定的社会秩序。在当时生产力进步、新旧生产关系调整、重建新的社会秩序时,孔子的思想并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如果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前提,孔子的“德政”“仁爱”思想则是人类进入“大同世界”的唯一准则。所以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哲学命题,与“仁政”的治世理念相配合,形成支撑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筋骨。董仲舒以“德政”“仁爱”为核心,把皇权、民权与天道结合,赋予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创立汉代新儒学。汉代新儒学借助“天道”对皇权和民权既支持又约束,以互利互惠的方式协调对立统一的君民关系,对维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意义。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中国人“贵和尚中”的价值取向,也是孔子“和”的思想的传承。由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家园的核心,就是使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明其位、思其职、乐其业,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终极人文关怀。宋明理学思想继承传统儒学的核心,糅合佛教、道教及民间思想意识后形成宋明新儒学。它把传统儒学的“仁爱”内核引申到哲学层次,更加关注人内心自觉领悟善恶的“天理”和“良知”。理学家们通过种种言辞论述,说明人性本善,有天然的仁义道德之心,只是受到外界影响才出现丑恶、伪善等不良现象。倡导人通过“礼教”修身养性,恢复人性的“良知”,达到“成圣成贤”的人生最高境界。这种人生理想的追求,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农业生产力成熟、人们寻求精神归属的发展潮流。理学思想所强调的“天理“”良知”体现出人性向往真善美的愿望和渴求,客观上承袭了汉代儒学维持社会稳定、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功能,社会各阶层积极践行,将“存天理、灭人欲”作为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座右铭。这是理学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贡献。但是,理学思想阐述的世界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又必须依靠现实社会的“礼教”。

现实“礼教”以传统的“三纲五常”为主体,形成庞大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这套体系被宋代及以后的统治阶级程式化,将传统的“名教”伦理观僵硬地规定为一切言行的标准,违反标准即被视为“名教罪人”。所以,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封建礼教”不是指所有的儒学思想,也不等同于所有的古代文化,仅指压抑人性、禁锢思想、限制社会发展的落后思想。纵向地诠释儒家思想的重大变革,全面解析儒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应时而生、必须而为的重要事情。当今全人类都在重新思考“人类应该如何生活”。中国儒家思想倡导的伦理道德观优先于经济和政治,也逐渐被当今西方文化认同,成为共同的人类伦理,即全球伦理。因此,中国古代文化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中国文化精髓,突显其强烈的人文精神,从而思考未来中国的创新发展。

作者:徐晓卉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文化课之人文精神综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91491.html

    相关专题:文章代写 坚守法律人的底线


    上一篇: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对手术室护理的应用
    下一篇:物业设备管理多元化教学探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