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四川藏区,把加大旅游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互促共进的双赢关系。城镇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笔者认为,旅游城镇化建设应从提升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和扩散力、突出旅游城镇(村寨)的特色、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促进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四川藏区;特色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6)02—0141—0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融入城镇化发展,四川藏区探索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四川藏区把旅游城镇化作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既能够利用藏区优势旅游资源又能解决城镇化发展滞后问题。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概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1991年,澳大利亚学者Mullins提出了“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一词。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一种建立在销售与消费旅游享乐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Chang&Simon(1996)把旅游城市化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过去的生产制造业中心作为新的旅游景点;二是开发新的旅游景点。Hanni-gan(1995)认为,旅游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是后现代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旅游为城市“再生”提供了重要动力。Augustyn(2000)认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是旅游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Luchiafi(2008)认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嵌入了与旅游消费社会特征相关的目标体系,从而具有与工业城市不同的发展特点。
(二)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旅游城镇化涵义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陆林,2009),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主导和推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罗良伟,2013),包括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安传燕,2008)。二是对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除了城镇化进程的带动外,还包括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行为选择、政策机制、交通设施的完善(黄震方,2000),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丁娟,2007)。三是对旅游城镇化效应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既带来积极的影响(王冬萍,2003;李璐芳,2007)也带来消极的影响(黄震方,2001;李芸,2001;卞显红,2003;保继刚,2012)。四是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研究。李鹏(2004)认为黄山模式、曲阜模式和武陵源模式是旅游城镇化的三种典型模式。葛敬炳(2007)认为存在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和综合型三大类。李强(2013)认为存在城镇化带动模式、旅游先行模式、城镇化—旅游互动模式三种类型。五是对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刘晓鹰等(2005)认为,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存在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殷红梅等(2011)认为,贵州有6种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即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红色旅游教育型、风景名胜服务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和复合型。
二、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问题
四川藏区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木里县),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四川藏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2013年末,阿坝州、甘孜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依次为34.59%和25.81%,在全省21个市(州)中的排名分别是19位和21位;阿坝州、甘孜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依次为22.28%和11.95%,在全省21个市(州)中的排名分别是14位和21位。由此可见,2013年甘孜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在全省末位。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主要表现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3年末,阿坝州、甘孜州、木里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13.40个、11.09个、1.38个百分点。2014年末,阿坝州、甘孜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13.17个、12.31个百分点。2006~2014年,阿坝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期间,两者之间的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差距最大的是2014年,相差13.17个百分点;最小的是2010年,为7.67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均衡
一是城镇化发展州际之间不平衡。2014年末,阿坝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分别比甘孜州高出8.82个、7.96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发展州内各县不平衡。据《阿坝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2.3%。13个县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全州平均水平的有6个,其中马尔康县最高,为43.5%;阿坝县最低,仅有9.8%。马尔康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阿坝县高出33.7个百分点。
(四)城镇数量少、规模小
一是城镇数量少。阿坝州辖13个县39个镇。其中汶川县辖镇的数量最多,有8个;阿坝县、壤塘县各辖1个镇。二是城镇规模小。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大于20万小于50万的为Ⅰ型小城市,小于20万的为Ⅱ型小城市。按照此规定,四川藏区县级城镇都属于Ⅱ型小城市。《阿坝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阿坝州13个县中,茂县人口数量最多,有11.24万人;壤塘县最少,为4.27万人;汶川县非农业人口最多(3.62万人),壤塘县最少(0.64万人)。
(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工业化是传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四川藏区曾把森林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采等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可是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甘孜州工业化模式虽然污染较小,但是除了以水电为龙头的能源业发展较快外,其他产业基本处于发育阶段。由于水电能源业吸纳就业人口较少,难以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四川藏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是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2013年3月,《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获得国家批复,四川藏区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更大,不仅不能发展带有污染性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而且还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工业化推动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总之,四川藏区城镇化水平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四川藏区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选择新的发展模式。
三、旅游业与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
(一)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延伸的过渡带上,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个个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四川藏区是四川省世界级遗产、国家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分布最密的区域,全省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的一半都分布在这里。这里有3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贡嘎山、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九寨沟、小金四姑娘山、若尔盖湿地、贡嘎山、察青松多白唇鹿、海子山、亚丁、贡玛等),同时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四川藏区古老的民风、独特的民情、丰富的民俗造就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既有藏族文化、氐羌文化、大禹文化、唐蕃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有内涵丰富的红军文化。其中,阿坝州形成了以嘉绒藏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军文化为代表的四大文化旅游资源。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其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香巴拉文化、锅庄文化、宗教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红色文化等享誉中外。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四川各市(州)的前面。目前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3个,省级非遗项目62个,州级非遗项目127个。
(二)发展旅游业助推四川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1.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藏区经济发展水平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1]城镇化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四川藏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以实现间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目标。2013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259.2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1%,比全省高出13.8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比全省高出36.5个百分点。2014年四川藏区旅游收入是324亿元,[2]旅游业在四川藏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日益明显。2002~2014年,阿坝州、甘孜州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动如图1所示。①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2002~2014年,阿坝州、甘孜州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884,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农牧民转换生产方式新型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旅游业提供了0.64亿个工作岗位,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稳居世界首位。[3]2014年我国旅游业提供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其中直接就业岗位约150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约8850万个,旅游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1%。[4]对于四川藏区来说,发展旅游业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尤为重要。2001~2013年,阿坝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变动关系如图2所示。②由图2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如影随形”。定量分析可以发现,2001~2013年,阿坝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69,表明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截至2014年底,四川藏区已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110个,发展藏家乐、牧家乐3600多家,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人。[5]根据《甘孜州优先发展旅游业实施方案(2013~2015)》的目标要求,2015年甘孜州旅游业从业人员将达到4万人,拉动社会就业人员约15万人。《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指出,2014~2016年间,每年至少培训和引导10000多名农牧民从事以旅游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随着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阿坝州、甘孜州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分别由2000年末的8.84%、7.40%升高到2013年末的36.03%和23.69%。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于藏区农牧民转换生产方式,从以往的第一产业(农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换,而且为农牧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还为农牧民市民化奠定了坚实基础。3.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农牧民转变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并不是城镇规模的无序扩大和城镇人口的简单增加,而是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城镇化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常常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产业转换、环境改变、社保实现、生活方式转变等,其中生活方式转变尤其困难。四川藏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游客带着客源地的现代生活元素来到藏区,对藏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必将带来影响和冲击。一方面,外来游客的商品意识、先进理念将影响当地农牧民传统习惯、僵化观念,加速旅游地观念更新、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也是目的地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6]2014年阿坝州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1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83万人次),是2000年接待量(192万人次)的近15倍。2014年甘孜州接待游客802.4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9.71万人次),是2002年接待量(31.6万人次)的25倍。四川藏区农牧民在与众多中外游客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思想观念随之改变,生活方式日渐转变,生活方式城市化逐步实现。4.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以阿坝州为例,试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将阿坝州旅游收入作为自变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作为因变量,利用阿坝州2006-2014年旅游收入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种模型拟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倒数曲线模型概率P值(0.067)和S曲线模型的概率P值(0.063)都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两模型没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模型都有统计学意义。从可决系数R2大小可以看出,三次项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二次项曲线模型次之。然而由于保留小数点后三位的原因,三次项曲线中x2的系数为0,故本研究采用二次项曲线模型,其方程表达式为:Y=28.701+0.015X+6.296×10-5X2其中:X为旅游收入(亿元),Y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二次项曲线模型和三次项曲线模型的可决系数R2大于线性模型的可决系数R2说明阿坝州旅游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从二次项曲线模型方程看出,旅游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互促共进的双赢关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
1.改善交通设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改善交通设施既是四川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约束、可进入性差,许多旅游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近年来,随着四川藏区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以甘孜州、阿坝州为主的四川藏区旅游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一是公路建设成绩斐然。截至2014年末,四川藏区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4.5万公里,74.2%的乡镇通了油路、86.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7]都汶高速已建成通车,雅康高速、汶马高速正在施工,力争到2020年实现藏区州府之间高速公路连通。二是铁路建设有待突破。川藏铁路浦江至雅安段、雅安至康定段已全面开工,成兰铁路(茂县段)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三是机场建设异军突起。四川藏区现已建成九黄、康定、稻城亚丁和红原4个支线机场。机场建设对四川藏区旅游业的发展尤为关键。康定机场的修建结束了甘孜州没有机场的历史,为甘孜州旅游业发展打通了一条“天路”。稻城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核心景区,2013年稻城亚丁机场的通航,不仅催生本地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而且带动了乡城、理塘、巴塘等周边县区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九黄机场通航第一年就完成游客吞吐量91万人次,提前6年实现了80万人次/年的设计要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大幅增长,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4倍、3.1倍。2014年红原机场的通航为阿坝州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现已成为连接黄河九曲第一弯、花湖、红原大草原等旅游景点的枢纽。2.建设旅游城镇(村寨)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到2010年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名镇。四川走在了前面。四川藏区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动时机,加快建设漳扎镇、川主寺镇、磨西镇、新都桥镇、章谷镇等特色旅游城镇,并完善和提升城镇现代旅游功能。到2016年,将在四川藏区打造50个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阿坝州实施“三百”示范工程(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幸福美丽村寨),建成了白石羌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官寨等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村寨。这些特色(精品)旅游城镇(村寨)已成为四川藏区旅游新景点,为农牧民增收增加新渠道。3.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城镇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旅游满意度的重要着力点。[8]然而由于财力所限,四川藏区各州县很难依靠自身财力大幅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以阿坝州为例,2013年阿坝州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6亿元,预算支出为175.79亿元,预算赤字是151.33亿元;2014年完成预算收入28.58亿元(实现止跌回升),但是预算支出增加,为192.27亿元,预算赤字(163.69亿元)比2013年还高。民族地区改善城镇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外援”。2013年阿坝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获得了省资金支持,部分城镇的供水、供暖及市政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其中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集中供暖工程获得项目资金1200万元。2015年阿坝州获得国家建设资金4395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4.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2009年四川启动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即在藏区牧区建设定居点、定居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牧民定居行动和藏区新居建设累计建成13.9万套,近70万农牧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9]仅在阿坝州就有4万多户、21万藏区牧民实现了“家家有定居房、户户有新帐篷”。藏区牧民定居点的选择坚持“三边”原则(县城边、乡镇边、公路边),特别是定居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农牧民住房条件及其配套设施的改善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定居点的农牧民纷纷搞起了“农家乐”、“牧家乐”。总之,四川藏区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从城镇化方向、模式上进行创新,摒弃既有城镇化样本,还要根据民族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走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城镇化之路。[10]四川藏区把旅游城镇化作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既是“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选择。
四、助推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和扩散力
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四川藏区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借助《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16年,重点打造完成8条精品旅游环线,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区域旅游凝聚力、竞争力,避免同质旅游资源之间恶性竞争。二是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产业的扩散力。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点。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多个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11]单单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而发展的产业就包括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保险业、加工业、零售业、观光农牧业等。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电子商务、文化产业、藏医藏药业等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四川藏区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二)旅游城镇(村寨)建设应凸显特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各地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地区“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四川藏区旅游城镇(村寨)建设应凸显民族特色,反映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注重城镇(村寨)景观风貌塑造,展现藏羌民族民俗风情文化内涵。
(三)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
一是对口支援单位对四川藏区“输血”的同时,培育其“造血”功能更重要,借助市场之手做大做强藏区旅游产业是突破口。按照《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要求,2014~2020年,浙江对口支援阿坝州和木里县,广东(含深圳市)对口支援甘孜州。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成都市对口支援甘孜州的10个县。其中成都市成华区用8千万元政府援建资金,撬动川旅集团等投入近20亿元参与丹巴县旅游产业大发展。二是发挥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引领作用,对重点区域重大旅游项目给予倾斜性扶持。2014年阿坝州成功申请到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715万元。三是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为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指明了方向。从当前来看,当务之急是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社会资本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四川藏区旅游项目。从今后发展来看,创新旅游产业投资经营机制是关键,从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入手,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资本化、金融化和证券化。
(四)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旅游人才匮乏是制约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另一瓶颈。为缓解旅游人才短缺问题,一是加强四川藏区现有旅游人才的培训。总结对藏区特色旅游发展人才、特色旅游创业带头人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旅游人才定期培训机制,对藏区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工作人员、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专题培训。二是重视对四川藏区旅游人才的培养。结合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和就业培训计划,鼓励藏区学生积极报考旅游专业,并对毕业后从事旅游创业、就业的给予优惠政策;免费培训、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三是大力引进旅游高端人才。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导游援藏和旅游人才援藏工作的经验,做实做细做好此项工作;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大力引进旅游高端人才。总之,旅游城镇化是四川藏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四川藏区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主导、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目的、为载体;以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大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3~201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孜州2014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②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02-2014)。
参考文献: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张忠,张文.四川藏区富民增收旅游优先[N].人民日报,2015-06-07.
[3]郝日虹.2013年旅游业提供就业岗位0.64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19.
[4]杨朝英.11%旅游业解决就业的背后[N].人民政协报,2015-03-10.
[5]冯超颖,刘星.高原机场带着藏区旅游“飞”[N].四川日报,2015-02-08.
[6]朱伟.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7]李梦媛.四川藏区加速构建立体交通网[N].四川日报,2014-12-25.
[8]辜胜阻,方浪,刘伟.促进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14(6).
[9]刘裕国.四川藏区跨越发展大变样[N].人民日报,2015-10-20.
[10]杨宜勇等.因地制宜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N].社会科学报,2014-07-10.
[11]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J].经济纵横,2009(5).
作者:杨风 李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