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社会思潮由抽象走向了现实,更加关注现实利益问题的特征,影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以往的社会思潮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是比较间接的,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而现在的一些社会思潮直指社会现实,与当前的民生、法制、体制等问题高度相容,更对某些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进入人们视野内的各种思潮,不再是单一的思想认同,更多地参杂了利益因素。是否满足自身利益诉求、是否更贴近老百姓生活成为人们是否支持和关注某一思潮的关键因素。在每年两会期间或年初年终等特殊时期的网络调查中显示,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成为当前一些社会思潮重要关注内容。呈现社会思潮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更近了,表达方式更通俗易懂的特征。社会思潮的现实利益趋势极大地吸引了高校学生的关注,从而使其在现实利益问题与理想信念间产生摇摆。
(2)社会思潮间由针锋相对走向斗争与相容并存,更贴近形势发展趋势,冲击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社会思潮在一定限度上坚持自身的基本原则和传荣,同时开始吸收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其他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相互间既排斥,又吸引,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的趋势在加剧。比如,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地区问题突出的情况下,特别是周边问题的发展,民族主义获得了极大的话语空间,具有较强大的群众基础,新左派思潮与新自由主义都开始讨论民族主义的一切问题,甚至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趋于接近。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期,容易在各种社会思潮的针锋相对与并存间找不到方向,从而影响其价值取向。
(3)社会思潮抢占舆论阵地,争夺话语权,影响现实愿望日趋强烈的特征,冲击高校学生表达渠道。社会思潮传播进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大量地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手段,扩大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大学仍然作为社会思潮的发酵升温地,但形式的普及性更强。直接通过微博、微信等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发表文章,通过渲染、煽动的手段说服人们,认同并接受自身的观点。在思潮传播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十八大后,党把腐败问题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而成为各种社会思潮试图改变现实,争夺话语权的必争之地。青年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和参照能力,为了实现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愿望,急于向社会公众表明自己的观点与身份,会不自觉地进入社会思潮的话语抢夺中。
(4)社会思潮的“发言人”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的特征,冲击高校学生的角色错位。以往,高校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知识分子是社会思潮的主要力量,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管理参与度提升,作为社会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成为参与和传播社会思潮的新力量。正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的高校学生在大众化的表达代言中,容易混淆自身角色,难以分清自己当前的重要任务和主要角色,从“准社会人”的身份直接跨越到“社会人”的主要角色中。
2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潮的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极速演变,人们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有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现代的,进步与落后、东方与西方并存,相互影响,相互博弈。既吸引又排斥,既融合又斗争,既渗透又防御,形成了形式各异、内容有别的多元化思想观念与社会思潮。究其本质,思维主体、环境因素与存在方式三种主要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思想观念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一是思维主体的差异性。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种族人群,利益取向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认知能力、立场视角与思维方式也就各不相同。二是环境因素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在发酵和激化过程中,各种西方思想、宗教思想、自由主义、伪民主主义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等强烈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各种社会思潮紧紧抓住各种矛盾不断扩大发言权。三是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十八大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成分与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社会生活与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以及社会的善恶美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了思想观念与思潮的多元化。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形势下前我国社会思潮影响的对策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一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引导多元社会思潮服务社会主义发展。抓住当前社会思潮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的特点,在牢牢把握青年话语权的基础上,坚定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及时有效地引导那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推动改革事业的助力。二是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也处在思想最活跃,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高校辅导员作出正确引导。但是目前中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组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取,留在学校担任辅导员职务,二是面向社会聘用研究生,辅导员当中真正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在面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的情况时,部分辅导员采取了回避问题或者随波逐流的态度。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坚守思想阵地,积极应对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流方向。思想武装头脑才能走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清革命形势和听取人民呼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明辨社会发展方向与需求,带领全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文明。9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新中国改革发展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提出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必须坚实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允许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清社会现象本质,找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用党和国家发展的事实,来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话语权。二是用“中国梦”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大会上发表“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万众一心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强音。党的十八大正确认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困难和问题,以强力反腐来振奋民心,以中国梦来凝聚民族的力量,形成新的共识。三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十八大首次以12个词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理论的延续,也是时代的现实。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目标追求、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历史性和广泛性,是引领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建设者的思想与行动指南。
(3)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一是当前思潮均有以其历史性根源为支撑,其中也不乏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真知灼见,但容易在某些观点、某些问题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其现象进行破解。二是当前社会思潮不再就思想谈思想,而是转入就社会现象和问题谈观点。在对待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时,不能采用全盘否定,强制禁止或简单取代等方式和手段。而是要通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事实来影响和引导,使主流思想在众多思潮中不断壮大。三是当前社会思潮的包容性更强,并且能以各种历史、现代的、理论的、实践的方面来掩饰和掩盖其错误本质。因此,简单的整合或排斥分离,已无法消除或弱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四是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先进性,要用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要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国情世情,帮助大学生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中鉴别优劣、看清趋势,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
作者:方伟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