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技术本科生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情况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为四年制本科,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为3.5年,实践教学时间为6个月。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外学术研究、信息技术开发和发明创造活动三个方面。课外学术研究又可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外学术研究。公共课外学术研究类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项目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应用竞赛、计算机应用竞赛和英语比赛等;专业课外学术研究类主要是不同科室的第二课堂活动。信息技术开发类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主要以计算机应用为依托,参加包括PPT制作、编程、制作动画等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类则主要是应用医学物理学知识进行发明活动。生物技术专业2006级-2013级共有学生195人,其中参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有138人。参加基础课外学术研究的学生有36人,参加专业课外学术研究的学生有88人,参加信息技术开发的学生有13人,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学生有1人,部分学生同时参加上述三项活动的两项或三项。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参与课外学术研究的占大多数,达到总数的70%左右,而信息技术开发和发明创造活动由于技术门槛高,因此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少。
2本科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制度保障
为了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学校提倡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同时制定和实施了相关制度和方法以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指导下,生物技术专业作为试点率先探索新模式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为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1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2],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同时是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进学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前进的具体做法。在新模式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中,特别强调了导师应该以“导向、导学、导心”为主要任务。其中“导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导学”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导心”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难题,养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立、自强的人格修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展了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理论教学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辅导与课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教授、走向科学前沿的机会[3]。集体辅导主要以“益言堂”讲座类活动为依托,邀请来自校内各单位、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专家教授为生物技术学生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从学习方法指导、学科发展建设、专项科研进展到先进的实验技术介绍,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这项活动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尽快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并且确定自己感兴趣以及愿意深入研究的学科,尽早与导师联系并结成“学生-导师”的对子,加快了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进程。学生反应积极、受益匪浅,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示范意义。个别指导采用“聘任本科生导师”的方式进行,以“师生自愿、双向选择”为原则,学生通过自荐的方式向导师提交申请,导师可通过面试等方式确定指导的学生,并共同填写导师制协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在读的40名学生,均已确定自己的导师;毕业班学生除外,其他年级学生与导师签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协议”,双方分别对自己应尽的义务进行了承诺。
2.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计划
我校自推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以来,参加人数和课题质量逐年提高,该基金项目为那些渴望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基金标书的撰写、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报告及结题答辩等方式,更真切地体会到科研工作的每一步。从近年来的申报情况来看,生物技术的学生对于这个平台是非常渴望的,申请以及立项课题的数量逐年增加,重点项目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3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基础部等多项政策资助和鼓励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申请专利、发表文章以及参加全国全军的各类竞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但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若不加以重视,会给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4]。
3.1学生方面
3.1.1做科研实践的动机不够纯洁
每年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的同学中,有个别学生想法过于功利,或者是以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为由逃脱管理单位对其的管理。这类学生参加第二课堂需要的不是实践经验、科研素质,对课题是否有进展也并不关心,只是希望得到一张结题证书,来表明他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3.1.2不能坚持到底
部分学生做科研只有三分钟热情,参加科研工作一个月后便开始怨声载道,埋怨做科研辛苦又不容易出成果。曾经向往的实验室生活其实枯燥乏味,导致部分学生最后丧失兴趣,被动地参加科研活动,不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3.1.3没有兴趣,再好的导师也无能为力
尽管有各项政策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仍存在小部分同学确实对科研没有兴趣,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实验室。而且,通常情况下,这类同学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其他事物也不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完成。因此,对于这些同学,应认清专业方向,做好第一课堂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3.2导师方面
3.2.1部分指导导师的责任心不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导师,平时对本科生指导不够,经常把带教工作分担给博士生或者研究生来完成,对学生的“导心、导向”就更做不到,只有在课题检查的时候,才会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做法违背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计划的初衷,应避免出现。
3.2.2对本科生取得的成绩不能给予及时确认
本科生在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期间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学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结果和成绩,那么老师应该及时对本科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其继续参加科研活动将会起到巨大的鼓励作用,产生更大的热情。
4几点建议
4.1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
要切实做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关键的落脚点还是学生。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并坚持进行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要“端正思想,平常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才能真正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自身素质。端正思想是指应抱着纯粹的求学态度去做,而不是为了有一个“科研经历”的证明,不是为了发出一篇高分的文章,而是真心希望尝试一下书本外的学习生活,愿意探索一个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才会对未来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平常心态是指不能过分追求理想甚至完美的结果,一旦出现了阴性结果就无法接受,发不了高分的论文就认为导师指导的不够好,不想继续实验。其实阴性结果也具有阳性的意义,再高分的论文也抵不过在实验过程中思维的进步,阴性结果对分析实验结果和优化实验条件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4.2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细节还有待完善
首先,在资助金额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资助力度有待加强。目前资助金额过少,对学生完成课题杯水车薪,甚至不够买一个试剂盒或者一支抗体。因此,学生做课题,主要依赖的是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因此,建议大幅增加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力度,减轻导师的经费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5]。其次,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主力军是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与之相矛盾的,就是大二、大三的课程学习压力很大,正课时间几乎无法前往实验室做实验,虽然晚上、周末都可以加班做实验,但这些却都是指导老师的休息时间。因此,在生物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还需在课程总量上进行精简,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创新活动的时间。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大学的专业教育在强调“共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因人而异的“个性”。学校应该帮助本科生正确地定位、设定目标,为其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作者:朱杰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