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开发建设地方特色资源的基本情况,对现阶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影响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就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资源建;设地方特色资源;建用结合
辽宁省文化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因此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展示和宣传,深化建设成果的建用结合,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地区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整个地区文化建设,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体系按照《文化共享工程2013-2015年资源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了文化艺术、农业科技、生活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类等4大类11个核心资源库。这11个核心资源库包括艺术鉴赏资源库、群众文化资源库、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等[1]。。辽宁文化共享工程于2003年启动,依托辽宁省图书馆开展工作。2010年成立了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中心,在辽宁省文化厅的领导下负责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划、管理、建设等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弘扬传承辽宁地区文化,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促进地方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1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概况
1.1内容规划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按照辽宁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红色历史文化、城镇文化五大系列进行分类,以多媒体资源库与文化专题片的形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辽宁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保存、保护、挖掘,项目建设突出了特色性、系统性。目前,立足辽宁实际,经过研讨和论证,中心将辽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作为开发与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梳理归纳,制定了成体系的建设规划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如表1通过表1可以看到,目前辽宁省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主要以专题片及特色多媒体资源库为主。申请项目的数量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3项递增至2017年的8项。载体形式逐渐向电视专题片发展,2011至2017年审批立项多媒体资源库4项,动漫、音频库、微视频共5项,其余23项均为专题片,2015年开始不再建设多媒体资源库。项目内容以揭示历史、文化为主。
1.2建设方式
辽宁省中心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两种建设方式,即自主建设和商业外包。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具有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等特点,鉴于中心人员具有多年的数据库建设经验,在数据库的策划、内容框架设计、文字、图片搜集整理、数据录入等环节采取自主建设。能随时调整结构、监控数据质量,避免后期大幅修改。鉴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数据库的美术设计、技术支撑平台、视频类数据制作采取商业外包的方式,由省中心提出建设思路和预期效果,公司负责设计制作。如《“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资源库都采用了这种建设方式。自主建设方式是省中心依靠自身人员、技术和设备,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所有环节工作均独立完成。由于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含量高,自主建设的项目相对较少,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辽宁满族文化》专题片、《辽宁舞台艺术》资源项目。地方特色专题片建设,主要采用商业外包方式,也有少量专题片为自主建设。外包建设方式是由省中心负责前期选取题材、组织专家论证、编写立项报告;项目建设阶段协调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文化场所和专家等协助拍摄;编辑成片后组织省内专家进行验收;影视公司负责专题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古塔辽宁》等大部分专题片采用这种建设方式。
1.3服务形式
广播电视是目前比较方便快捷主动的服务方式。这种形式比较易于接受,且生动有趣。辽宁地方特色专题片的宣传渠道和服务形式主要是通过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终端——即辽宁文化共享频道,直接推送提供服务。其次,互联网、数字媒体终端、移动互联传播可以使是受众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资源的内容,因此是一个能大范围推广宣传的渠道。辽宁中心除电视频道外,还拥有辽宁文化共享网站、公众号、手机APP(在建)等自主建设的宣传与服务平台,可针对特定人群提供数据库的检索与专题片的点播服务。另外,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辽宁省分中心平台已经投入建设,建成后的辽宁中心数字支撑平台可以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加工及转化、元数据编目等操作。省中心审核通过后,可直接与国家中心资源共享系统对接,进入全国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国家中心对省分中心数字资源及元数据进行资源收割、审核后,发布在国家平台上实现全国资源共享。
2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忽略选题特色,缺乏内容深度
资料显示,2015年之前,辽宁文化共享资源建设在全国32个省(区、市)中仍处于第三梯队[4]。但在2011年至2017年申报的建设项目中,我省的建设项目也不乏精品。如2011年立项的《古塔辽宁》专题片,成片质量较高,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项目。2015年开始,辽宁省加快了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步伐,力求缩小与其他省的差距。追求建设数量的同时,在管理上就会出现疏忽,在立项、实施过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就容易忽略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选题是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曾经规划的项目,如《辽宁历史文化名人》《辽宁蒙古族文化》等,之所以未被立项,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地方特色,或特色不够鲜明,在全国范围内缺少影响力。选题需要精心发现和选择,需要反复论证和深入挖掘。内容深度和专业视角也会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心建设的《“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地方特色突出,建设素材丰富。虽然被评为优秀项目,但省中心没有申报二期项目继续建设,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该项目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缺乏专业化的揭示视角。选题不当,对内容把控不准,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和知识了解不透彻,就会导致后期大幅度修改,就不能按时通过国家中心验收。如《辽宁老字号》(2013年立项),因题材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大量历史时间和事件,编辑制作过程中缺乏专家的监督指导,从而影响进度和建设质量。
2.2现有建设方式的局限性
辽宁省中心依托“辽宁模式”的技术支撑,有完善的视频采编播一体化设备,可以完成专业性较强的文化专题片制作工作。但相较设备的专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辽宁省中心现有人员24名,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影视策划、拍摄与制作专业人才奇缺,难以支撑逐年增加的建设项目,因此单独依靠自主建设方式显然不符合发展的需要。商业外包模式虽然弥补了影视制作上的劣势,但在项目选题策划上一直是省中心处于独家主导地位。由于对行业了解有限、研究不深,易产生思路狭窄、思维枯竭等现象。加之中心在以往的工作中缺乏横向与纵深的多领域合作,无法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建”“用”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辽宁省中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上,建设项目逐年递增,资源容量不断增长。但建设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利用工作却相对滞后。辽宁文化共享频道的服务方式虽直接,但是受时间、地域影响比较大,播出有固定的时间,且仅限于辽宁省广电网范围内的用户,从而影响了专题片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中心网站、公众号的服务方式又相对被动,且知名度不高。由于没有专业收视率调查和网站点击率调查,辽宁地方特色资源没有权威的服务与使用数据反馈。辽宁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其他各省分中心依托省级图书馆这个大众熟知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阵地、有群众基础进行宣传与服务。辽宁省文化共享分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远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这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知名度大。省级中心没有服务场所与固定服务对象,各级支中心又隶属于图书馆,身兼多职,开展活动精力有限。因此地方特色资源在服务与使用上群众参与度较差。服务方式单一、反馈渠道不畅,导致特色资源建设没有针对性,不接地气,建设与使用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效益发挥。
3地方特色资源建用结合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3.1资源内容要突出特色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务必突出内容特色。不要盲目追踪热点,应结合本省特点建立长期科学的规划。中心应紧紧围绕具有鲜明辽宁地域特点的化石文化、红山文化、清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北方民俗文化、移民文化、侵略殖民文化、北国自然文化、古鱼雁文化、工业文化、英模文化、文化馆院与文艺表演文化等几大核心文化,组织多领域专家进行规划论证,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方向,科学选题,进一步突出辽宁特色。素材丰富的选题应分年度持续建设,不应急于求成。基于多媒体数据库专业性强、可持续更新维护、专题片更直观易于接受等特点,项目建设形式最好采用多媒体数据库和专题片两种方式共同呈现,各种形式的原始素材能有效利用、互为补充,在一个特色专题上实现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加强专家学者在整体规划、内容选题、项目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指导作用,保证建设质量。构建突显本省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将“唯一性”“专业性”“实用性强”作为辽宁中心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原始资料和素材的规范管理。目前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加,原始资料和素材越来越多。原始素材的采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对原始材料和素材的科学管理,可以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省中心应对原始素材进行规范管理和标引,实现原始素材的的长期保存与二次开发利用。
3.2建设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方式应把重点转向合作共建及社会化征集,以确保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社会化合作,打破辽宁省分中心独家建设的局限性,要横向、纵向扩大建设队伍的范围。在这方面重庆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即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引入了社会化征集机制,向全市有能力的社会单位征集选题、与立项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建立资源使用评价等,有效保障了资源建设质量。[7]辽宁省中心可以参照全国文化共享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流程及立项验收标准,由辽宁省文化厅牵头统筹安排,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制度。除影视公司的参与外,要调动各市、县文化系统,高校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将其纳入到地方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中来。可采取联合共建,社会化征集,省中心统一验收管理的方式。不但解决省中心人员紧缺、技术紧缺、项目选题的局限性等问题,也能避免同一特色资源建设的重复投入。
3.3强化资源服务与宣传推广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要以提升省内群众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以“服务”为重点,遵循建用结合的原则,以“用”为主。省中心未来的服务工作应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让资源建设成果走向社会、走进基层,使辽宁文化共享服务逐步实现“品牌化”“大众化”“社会化”。首先,应加强与中小学、高校、社区、企业、政府机关、部队、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对接。制定长效服务机制,精确定位服务群体,定期在这些场所开展特色资源展映、讲座、交流等活动。通过与现场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互动、制作调查问卷等,了解基层群众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关注热点,不断提高群众对辽宁文化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提高群众对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参与度。其次,宣传推广应尽可能吸引受众眼球。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服务虽为公益性的服务,但其宣传推广同样重要。可在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商场的移动电视终端等进行宣传推广,以扩大辽宁文化共享的公众认知度。要综合利用好辽宁文化共享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特色资源,宣传特色服务,及时有效推送服务信息;加速推进辽宁文化共享工程手机App的建设,使辽宁地方特色资源不但入户,而且可以直接入手。加强与多种社会媒体的合作,争取在更大的平台上宣传与播出特色资源服务信息或特色资源建设成果,从而提高特色资源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扩大建设成果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成效。再次,要加强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宣传推广的联动效应。中心要与隶属于各级图书馆的共享工程支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享地方资源建设成果。通过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其场馆、设备、设施、人员进行宣传和推广;也可由省中心长期提供服务设备(如预装有本省地方特色资源的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机顶盒、资源宝等终端设备),在这些机构或场所,展示省中心的建设成果和各类资源服务信息。这样既可拓宽建设成果的宣传渠道,同时又加大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加速推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成果的服务转化工作。
4结语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内容,目的是建设成果的传播利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传承地区特色文化、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目前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整体规划、内容选题、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等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或局限性,但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正确发现和认识问题、潜心研究问题、耐心解决问题,才能从实际出发推动事物的发展。彰显辽宁特色,加强建用结合,是推动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2013.
[2]陈胜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宏大实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5(11):4-12.
[3]王晓燕,杨向明.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4-67.
[4]杨向明.2006-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纵览[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102-112.[5]吴高.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升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1):39-46.
[6]窦鹏.试论升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5):39-42.
[7]张波,严轩.重庆市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建设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5):153-154房产经济论文.
[8]郝文军,张满林.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辽宁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8-131.
[9]杨亮,曹庆新.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探析[J].学理论,2013(31):29-31.
作者:王芳 单位: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