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以淋巴细胞在周围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聚集为特征。梁冰教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数十载,通过观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结中医药治疗经验,在临床上取得较佳疗效。
关键词:梁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医经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成熟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中聚集,最终引起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其诊断需要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细胞)计数≥5×109/L;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②外周血涂片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③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弱表达(dim)。流式细胞学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1]。现代医学指南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为免疫化疗,而此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大多体质虚弱,加之疾病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常不能耐受强烈免疫化疗,且免疫化疗后易出现感染、骨髓抑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严重并发症。梁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当代名老中医,全国中医血液专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诊梁冰教授,体会梁老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应用中医药分期辨证施治的学术经验,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把握“本虚标实”辨证要点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乏力、消瘦、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虚劳”、“积聚”、“瘰疬”等范畴,而其病本在髓,故又属“髓毒”范畴。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正气不足、脏腑亏虚,加之摄生不当,邪毒趁虚而入,正邪相争,使气血运行失畅,脏络瘀阻,久而成积所致[2]。患者正气不足,则疲倦乏力,兼阴虚内热者,则见低热、盗汗。脏腑亏虚者,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失养见纳差、消瘦;若心失所养见心悸,清窍失养见头晕;若肝肾亏虚者,见腰膝酸软。气虚者,无力推动精血运行,血液停滞,受寒或热皆成瘀血,即《医林改错》云:“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结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证论》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脏腑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脾统血,肝藏血,瘀血积聚,故临床多有肝脾肿大。加之后天调摄不当者,毒邪外袭,耗血伤髓,或痰毒内生,痹阻经脉,血行不畅,因毒致瘀,瘀血日久则生内热,毒热痰瘀互结,成有形之瘰疬痰核,见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综上,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毒、热、痰、瘀互结。
2分初、中、后三期施治
梁冰教授认为“慢性病慢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B淋巴细胞慢性增殖性疾病,治疗不但要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更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医碥》云:“虚者,正虚也,谓其人气血虚衰也。实者,邪实也,非谓其人血气壮实也。故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而不实者只用补;虚而实者必攻补兼施;若实而不虚,则直攻之而已。”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不可强攻强泻,宜攻补兼施。《内经•素问》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本病总以扶正祛邪为要旨,固本清源、补虚泻实。《医宗必读•积聚》云:“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存,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在疾病初期,毒邪外扰或痰毒内生,患者多因外感症状,或淋巴结肿大,或肝区、脾区不适来诊,此时正气尚存,治疗上当以祛邪为主,针对热、毒、痰、瘀四个方面,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活血,梁冰教授喜用莪术、黄芩、夏枯草、猫爪草等药味。其中,莪术擅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药品化义》云:“蓬术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针对瘀血所致的积聚,可控制肝脾肿大,有效减轻肝区、脾区疼痛;夏枯草尤擅清热泻火、散结消肿,《本草经解》云:“瘰疬鼠瘘,皆少阳胆经风热之毒;夏枯草禀金水之气味,所以专入少阳,解风热之毒也…积聚而有形可征谓之症,乃湿热结气也;味辛可以散结,味苦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配伍猫爪草,辛散能化痰浊、消郁结,宜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配伍苦寒的黄芩,加强清热解毒之功效,三者配伍既能消散肿大淋巴结,又能清热解毒化痰,清除病源。疾病中期,邪气渐深,正气渐弱,患者多有疲倦乏力、活动后气促、低热盗汗等气阴两虚症状,此时当扶正祛邪并重,稍减前方攻邪之力度,加强补虚,治以益气养阴,予北芪、田七、红景天、西洋参、天门冬等药味,《本草经解》云:“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北芪配伍红景天、西洋参既补脾肺气,也可益卫固表,御邪于外,辅以田七补虚强壮,天门冬滋养肾阴,五药配伍扶持正气,莪术、黄芩、夏枯草、猫爪草等专攻毒邪,从而固本清源。疾病后期,邪毒深入,耗气伤血,可见新发心慌、头晕、面色无华等血虚表现。《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此时当以扶正为主,治以益气养血,中药予以北芪、田七、红景天、西洋参、天门冬、丹参、当归、阿胶等,病久毒深瘀亦深,《医宗金鉴》云“瘀血不散,新血不生也”,故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加丹参、当归、阿胶活血补血。对症加减:伴风寒咳嗽,加麻黄、桂枝、龙利叶、北杏仁、北沙参、天竺黄散寒止咳;伴肝脾肿大者,加醋鳖甲软坚散结;伴淋巴结肿大者,加连翘、浙贝母清热散结;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黄养阴清热;伴腹胀纳呆便溏者,加陈皮、苍术健脾燥湿、行气消食。
3病案举隅
患者,女,58岁,2015年6月5日,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于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6.75×109/L,淋巴细胞:51.57×109/L,血红蛋白:113g/L,血小板:241×109/L;血涂片镜检:白细胞明显增多,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占85%;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增生减低,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82%,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白血病免疫分型:可见淋巴细胞比例偏高,占69.2%。其CD19(93.5%)、CD5(96.1%)、CD20(84.4%)、CD23、HLA-DR表达,且Kappa轻链限制性表达,印象为异常增殖B淋巴细胞群;最后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以对症治疗后,患者发热已退,但咳嗽症状缓解不明显。2015年7月3日于梁冰教授门诊首诊,症见:疲倦,咳嗽无痰,无低热盗汗,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滑细,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1.38×109/L,淋巴细胞:37.97×109/L,血红蛋白:109g/L,血小板:138×109/L。中药处方:北芪40g,麻黄10g,桂枝10g,五味子10g,莪术20g,黄芩10g,猫爪草30g,夏枯草30g,龙利叶15g,北杏仁10g,北沙参30g,天竺黄20g;疾病早期,予莪术、黄芩、猫爪草、夏枯草清热解毒、化痰活血治疗本病,佐以北芪益气,麻黄、桂枝、龙利叶、北杏仁、北沙参、天竺黄治疗外感咳嗽。2015年7月17日二诊,症见:疲倦乏力,无咳嗽咯痰,余同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7.28×109/L,淋巴细胞:34.2×109/L,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213×109/L。中药处方:北芪40g,西洋参10g,田七10g,莪术20g,黄芩10g,夏枯草20g,猫爪草20g,山慈姑10g,石见穿20g,天门冬30g,黄精20g,当归10g;在前方基础上,去止咳之品,加洋西参、田七、天门冬益气养阴,当归补血养血。后患者每四周复诊一次,未诉新发的特殊不适,中药在前方基础上进行少量加减,服药半年期间,白细胞波动于:30.56×109/L~50.02×109/L,淋巴细胞波动于:27.84×109/L~47.73×109/L,血红蛋白波动于:95g/L~114g/L,血小板波动于:173×109/L~206×109/L。2016年1月20日第十诊,症见:大便干结,小便调,余同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1.25×109/L,淋巴细胞:37.61×109/L,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209×109/L。中药处方:猫爪草20g,黄芩10g,夏枯草20g,莪术20g,山慈姑10g,白花蛇舌草20g,板蓝根10g,石见穿20g,丹参20g,玄参20g,生地20g。全方以清热解毒、化痰活血之品治疗原发病,加生地滋阴润燥。此后患者多次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均≥110g/L。服药1年后,2016年7月15日第十四诊,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9.77×109/L,淋巴细胞:34.05×109/L,血红蛋白:121g/L,血小板:209×109/L。中药:北芪40g,田七10g,西洋参10g,红景天12g,莪术20g,黄芩10g,猫爪草20g,夏枯草10g,苍术10g,鸡血藤10克,鹿角粉10g,牛膝20g。疾病后期,扶正祛邪之品并重。按:此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血红蛋白较发病时下降,考虑疾病进展,属于指南中需要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期,患者正气尚存,予莪术、黄芩、夏枯草、猫爪草针对标实之证,祛邪以延缓疾病进展,佐以北芪扶正;二诊,患者血红蛋白继续下降,并出现疲倦乏力症状,予前方基础上,加洋西参、田七、天门冬益气养阴,当归补血养血,从而固本清源;服药半年后,患者正气渐固,予加强祛邪之力度,全方以清热解毒、化痰活血之品攻邪,以求邪去正安之功效;服药半年至1年期间,患者多次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均大于等于110g/L,邪气去,正气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恢复;第十四诊,患者血红蛋白上升至正常,淋巴细胞计数较前下降,病程超过1年,进入疾病中、后期,治疗上当扶正与祛邪并进,攻补兼施。梁冰教授认为治疗不应局限于中药汤剂,故于诊治时常嘱患者:①避风寒,《内经》云“然而六邪之感于外者,又惟风寒为最。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因避免外感毒邪趁虚而入;②调饮食,《温病条辨》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不受水谷之气,无以生血而血干矣”,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必影响水谷精微在中焦化赤为血;③畅情志,《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舒畅,脏气渐盛,则疾病向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10):809~813
[2]葛志红,李达.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3~284
作者:林双 梁冰 代喜平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