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智慧城市建设下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

摘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互联网、云计算的广泛普及,人才信息服务模式也面临新的变革。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新人才信息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大数据和人才大智库,智能化地解决河北人才匮乏问题,是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之举。基于此,结合河北人才信息化现状和人才需求实际,提出基于大数据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思路,并对人才核心数据库构建、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创建大数据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平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智能终端相结合,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移动化,产业数字化,信息透明化、云端化、大数据化冲击着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河北而言,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及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创新优化人才信息服务,智能化地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是做好当前人才工作的关键。

一、智慧城市建设与人才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建设智慧城市旨在及时传递、整合、使用城市经济、文化、管理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提高物与人及其本身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上升至国家经济、科技战略层面,各地陆续推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加大力度组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深入推进信息化[3],而人才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河北人才信息服务现状

河北在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及人才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新变化,有效应用和融合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创建良好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服务好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是发展的关键。河北在人才信息化方面紧密结合需求,创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有省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同时,各地市也相继建立了人才网站,这些网站在人才信息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河北在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京津合力构建人才市场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一点登录、一站式快捷服务,创新思路方法,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智能化、数字化及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大批数据已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渗透至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为适应新时代要求,2016年9月,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大数据界相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行业专家联合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会,着力研究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解决供需矛盾、提供动态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在人才领域搭建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人才信息的动态分析、评价和跟踪,使决策者全面掌握各类人才的分布、流动和发展规律,成为做好当前人才工作的有效之举。

三、人才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挑战

(一)人才供需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

1.信息双向沟通不及时、不到位大多数招聘网站信息双向沟通不够,一方面表现在求职者投放简历发出求职请求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及时回复和反馈,无法确认是否能被录用,导致一份简历多次投放[4];另一方面表现在用人单位得到求职者简历后,所获得的人才信息片面、不具体,更无法深入考察了解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内在素质等。双方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确认,不利于人才供求矛盾的有效解决。2.对信息发布监管不严,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难以保证目前,招聘网站众多,信息成为网站竞争的主要对象。因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监管措施,有部分网站在未经授权和核实的情况下,随意转载招聘信息,导致大量失实失效信息的存在。另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为增强吸引力,极力美化自己,导致信息失真,可信度降低,对应聘者产生误导。3.个人隐私安全受到威胁个人隐私信息管理欠规范,给求职者带来困惑。由于管理规范不统一,招聘单位层次不一,有些公司通过开放人才库的方式,获取下载权限;部分招聘网站以招聘为由,不择手段收集求职者个人信息;一些保险、房产等行业的公司投入广告购买客户信息,求职者个人隐私受到威胁。

(二)人才信息服务面临的新挑战

1.人才信息动态服务新需求现有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信息相对静止,不能及时收集和处理分析大量数据,更不能提供动态的信息服务,难以实现人才和管理者双方彼此真正的“透明”。如网站所提供的人才数量、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工作绩效等数据在一定时间阶段内保持基本不变,未能实现动态更新,而事实上以上信息及企业的用人需求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并诞生出海量的数据[5]。实时分析处理以上相关数据,形成可参考的决策依据,及时为求职者和决策者提供动态、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当前人才服务的迫切需求。2.求职需求呈现新变化,网上找工作渐成主流,对人才网站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产业差异、薪酬地域差异等因素,导致人才流动性大,异地求职需求大幅上升,网上找工作成为重要的选择方式,人才网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有人才网站存在着地域差异、信息相对独立不共享、信息更新不及时、一站式服务实现难度大等问题,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需求,人才网站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创新、功能优化迫在眉睫。3.人才招聘渠道呈现新态势,网络招聘、移动端新型招聘备受青睐调查数据显示,在近三年的企业招聘中,网络招聘渠道优于传统招聘渠道,移动端新型招聘渠道的数量稳步上升。招聘网站的占比远远超过招聘会的占比,并呈逐年递增态势。2016年企业人才引进渠道占比如图1所示适应新时期的招聘需求,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移动端将推出更多垂直招聘新产品,应用大数据技术将优化改善互联网招聘求职体验,精准推送职位及应聘人员信息,着力提高求职招聘效率。4.大数据人才严重匮乏据2016年7月15日数联寻英发布的《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6]巨大的人才缺口,将直接影响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才教育服务平台,尽快普及大数据知识,提升大数据分析、处理、利用技能,成为人才信息服务的又一新需求。

四、解决人才信息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着力建设基于大数据思维的人才库

充分发挥河北省京津冀大数据协会的作用,立足河北,着眼京津,用“互联网+”人才思维,构建人才数据库。以用人单位为基础,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各类人才信息纳入采集范畴,应用大数据和云技术,捕捉人才信息,形成人才海量数据库。同时,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心理测量等技术,对人才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真正实现人才数据入库,人才领域数据共享,人才信息实时动态统计分析,为人才选拔、使用、管理、开发提供依据,为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构建人才大数据平台

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结合河北实际,建立学生基础数据库、学生成长记录、学历认证体系、人才素质评价体系、人才资源管理平台等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集采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人才进行评价,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等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效率、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信息服务。

(三)打造“互联网+”人才信息服务平台

借助腾讯公司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跨界携手,强强联合,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的网络互动人才供需平台,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及时匹配,提供充分对接的人才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微信公众服务号,通过网上值机、信息查询等模块,搭建基于微信平台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7],提供便捷、高效、智慧的“一站式”人才信息服务。

(四)构建大数据教育、竞赛服务平台

大数据人才需具有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变现能力。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除进行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外,更要针对岗位需求开展相应的培养和培训。应用网络互联技术,创建大数据人才教育、竞赛服务平台,集真题实训、案例分析、理论提升、技能切磋为一体,采用开放性的大数据教学模式,在线进行理论学习和实战练习,让学习者尽快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及时提供充足的、优秀的大数据人才。大数据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人才资源的发现、配置、激励和使用,适应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人才大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集成和优化,将有效推进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新辉,郭瑞.郑州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信息通信,2014(6).

[2]吕悦.智慧城市用“智慧”点亮生活[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11).

[3]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4]胡雪芳.“前呼后应”人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2).

[5]李越恒.以大数据撬动人才队伍建设[EB/OL].(2014-04-11)[2016-09-22].

[6]搜狐公众平台.全国首份大数据人才报告发布[EB/OL].(2016-07-20)[2016-09-11].

[7]王凌.个性化信息服务集成模式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6).

作者:温爱华 王培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智慧城市建设下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262706.html

    相关专题: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北京赛车稳赢公式


    上一篇:网络文化对校园亚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